張晨昊 國網北京海淀供電公司
企業在日常經營中,深刻領會稅收籌劃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合法、合規、科學、有計劃地做好稅收籌劃工作,對增強企業競爭力,創造更大經濟效益意義重大。企業開展此項工作,不僅需要依據稅收籌劃的特點,結合企業自身經營狀況,采用恰當的籌劃方法,還需要考慮實際工作開展中,所面臨的各項風險,針對風險深入分析,及時防范,使這項工作能夠順利良好開展,為企業謀求更多的價值。
稅收籌劃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53 年英國的“稅務局長訴溫斯特大公案”參與此案的英國上議院議員湯姆林爵士提出:“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安排自己的事業。如果依據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繳稅,那就不能強迫他多繳稅收。”這一觀點作為稅收籌劃概念的雛形,得到了法律界的認同。稅收籌劃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對稅收制度和稅收政策充分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具體經營情況的分析,在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通過對納稅主體的戰略模式、經營活動、投資行為等事項提前規劃和安排,已達到減輕稅負、遞延納稅、降低稅務風險為目的的一系列財務規劃活動。19 世紀中葉,意大利的稅務專家已經出現,他們為納稅人提供稅務咨詢,其中便包括為納稅人進行稅收籌劃。稅收籌劃在發達國家十分普遍,已成為一個穩定、成熟的行業,專業化趨勢十分明顯。相較之下,在我國企業中,稅收籌劃研究和運作發展非常緩慢,普及度并不高。
稅收籌劃不等同于行為不當的避稅、偷稅、漏稅,與上述行為有本質的區別。稅收籌劃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合法前提下,通過對企業稅務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充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等方法,實現合法合規的避稅行為。是對稅法立法宗旨的有效貫徹,也體現了稅收政策導向的合理有效性。
通常,在企業運營活動中,納稅義務的發生具有滯后性的特點。例如,企業在發生產品、勞務銷售,提供相關服務后才會產生繳相應稅款的義務,取得收益后才需繳納所得稅。如果不進行提前設計和安排,等經營活動發生后,所繳納稅款金額已經確定,再進行稅收籌劃,為時已晚,也很難改變納稅金額。因此,提前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有計劃的設計和安排是十分必要的。
最大限度減輕企業稅收負擔是企業稅收籌劃的明確目的,達到這一目的主要有兩種途徑:第一,降低納稅額度,通過合理使用稅收優惠政策、合理縮小稅基、避免稅率攀升、選擇折舊分攤方式等多種方式,直接降低企業納稅額度,從而減輕稅負。第二,延遲納稅實踐,延遲繳納稅款時間,意味著企業可以得到一筆無償使用的資金,緩解企業納稅負擔,從而提升企業收益。
企業經營活動中各項稅收有盤根錯節的內在關聯。減少某種稅基的同時,可能增加其他稅種的稅基。稅收籌劃的目的是降低企業的整體稅負,提升企業整體收益,因此,稅收籌劃中需要綜合考慮,不能只注重個別稅基的縮減、個別稅負的降低。
從世界各地稅收體制來看,國家為了支持某項產業發展、刺激經濟振興等多種意圖,會以犧牲一定稅收利益為代價,推出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調控經濟、改善民生。這使得企業利用稅收政策、進行稅收籌劃、降低稅負的機會普遍存在。
稅收籌劃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因為稅收籌劃發生在納稅行為之前,在企業進行投資、生產經營等活動之前,就將不同方案所承擔的相應稅負作為影響最終企業收益的重要因素來考慮,通過對比,來進行最優方案的選擇,這種超前性的設計和安排,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決定了稅收籌劃具有風險性的特點。
稅收優惠政策是指稅法對某些納稅人和征稅對象給予鼓勵和照顧的一種特殊規定,是國家引導資源合理配置、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常用調控手段。例如,國家為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出臺新政策,在2018年1 月1 日至2023 年12 月31 日期間,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實際發生額的75%,在稅前加計扣除,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另外,在節能減排、安置殘疾人就業等方面,也有相應的減免稅收政策。企業財務人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自我價值,不斷加強稅收知識學習,關注稅收政策變化,結合自身業務知識,為企業的稅收籌劃提供政策參考依據,從而促進企業戰略目標實現。
一是要避免成為納稅主體。通過合理安排企業的經濟業務,使該業務不屬于某種稅收的征稅范圍,從而避免企業在該業務上繳納稅款。例如,通過企業合并,使企業間的購銷環節變為企業內部原材料使用環節,從而避免增值稅納稅義務。
二是不同納稅人之間的轉化。稅法的納稅主體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兩類納稅人的計稅方法和征管要求不同。一般納稅人實行進項稅額抵扣制度,而小規模納稅人則按照適用的建議稅率計算增值稅,不實行進項稅額抵扣制度。一般情況下,小規模納稅人稅負較重,因為其不像一般納稅人那樣,可以將進項稅抵扣,尤其在應稅銷售額增值率較低的時候,一般納稅人的優勢更加明顯。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需要綜合考慮,比較兩類納稅人的應稅銷售額增值率與稅負平衡點的關系,從而合理合法選擇稅負較輕的納稅人身份。
稅基是指對某一種稅征稅的客觀基礎,也被成為計稅依據。稅基是決定納稅人稅負大小的重要因素,稅基越小,同等稅率情況下,納稅人所繳納稅款越少。稅基籌劃是通過合理合法增加扣除額,來達到縮小稅基的目的。扣除金額應做到項目最多化、金額最大化、以及扣除盡早化。扣除金額包括三種,一是可全額扣除部分。例如,工資、利息費用等。二是按比例扣除部分。例如,廣告宣傳、業務招待等費用等。三是允許加計扣除。例如,研發費用等。企業應將上述扣除額用足列夠,同時應盡量使各允許扣除項目盡早扣除,扣除越早,早期繳納稅收越少,可在早期為企業爭取更多現金流,相當于得到一筆無息貸款。
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適用稅率越低,企業稅負越小。一是選取低比例稅率;分析不同征稅對象適用的不同稅收政策,盡量降低適用稅率。國家對重點扶持的特定行業以及特定的地點均有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因此,企業經營活動要充分考慮設立地點、投資方向、投資規模等因素,從而達到降低稅率的目的。另外,在消費稅中,應稅消費品等級不同,消費稅稅率也不同,一般來說消費品定價越高,稅率越高,企業應在定價時充分考慮稅負問題,選擇合適的定價,進而獲取稅收利益。二是累進稅率籌劃,主要是尋找稅負的臨界點,防止稅率攀升。例如,國家對中小微利企業有相應的所得稅優惠政策,2021 年1 月1 日至2022年12 月31 日對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的部分,企業所得稅減按2.5%計算,超過100 萬但不超過300 萬的部分企業所得稅減按5%計算,企業可在合理合法范圍內,避免因多確認部分收入,而導致稅后收入更少的境地。
延遲納稅是指在稅法允許情況下,分期或者延遲繳納稅款。延遲納稅有利于企業資金周轉,特別是創業初期,現金流量不充足的企業來說,延遲納稅,相當于一筆無息貸款,而且由于通貨膨脹的影響,延期以后繳納的幣值下降,從而降低了實際納稅額。延遲納稅方法有許多,基本思路可歸納為以下兩種:一是推遲收入確定。企業可以通過推遲交貨時間、結算時間以及改變銷售方式等方法推遲收入確認,例如,可以將年底交貨推遲到第二年年初交貨。當然,這種方法需要綜合考慮企業希望盡快收回貨款的需求。二是盡早確認費用。企業可以合法合理通盡早確認抵扣額等方法,減少稅基,從而降低稅負。例如,固定資產折舊可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加快計提折舊,增加抵扣額從而滯后企業的納稅期。也可以在物價下跌的情況下,采用先進先出法達到節稅的效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任何經營活動都存在一定風險,稅收籌劃也不例外,稅收籌劃對相關政策的依賴性很強。企業進行稅收籌劃必須遵守國家會計偵測、法律法規,才能保證籌劃的合法性。如果籌劃人對國家政策認識不足,理解不透、把握不全面,就會產生政策選擇錯誤的風險,因此,對稅收政策的理解,不能擴大也不能縮小,必須不偏不倚,這對籌劃人的專業能力有較高要求。另一方面,我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為適應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國家會相應出臺不同的稅收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的稅收政策具有不確定性和時效性較短的特點。這種政策上的變化無疑增加了稅收籌劃的難度,甚至可能導致既定的稅收籌劃目標無法實現。
稅收籌劃具有超前性的特點,其通常是根據預期經營狀況提前設計安排,因此,稅收籌劃往往伴隨一定的經營風險。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方案設計風險。籌劃方案脫離實際、籌劃方案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以及籌劃方案沒有從企業整體發展戰略角度出發,都會導致籌劃方案設計缺乏科學性,無法實現預期目標。第二,經營變化風險。稅收籌劃是對稅收政策差別選擇的過程,這就需要企業日后經營活動必須符合所選稅收政策要求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勢必會約束企業某一方面的經營活動(經營范圍、經營地點等),使企業在經營靈活性上受到影響。第三,方案實施的風險。執行到位的實施過程是科學籌劃方案得以實現的必由之路。完善的實施措施、得力的專業人才,是保障實施方案順利執行的決定因素,如果上述重要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整個方案的失敗。
執法風險是由稅收籌劃被動判斷性決定的。理論上,稅收籌劃應當合法合規,但這種合法性需要稅務執法部門的認可。國企制定籌劃方案,需要具備較高專業素養的籌劃人員,全面掌握、理解吃透與企業發展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稅收政策,這對企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目前,國企稅收籌劃水平良莠不齊,部分企業并不具備專業的稅收籌劃人才,對相關法規并不掌握,可能會使籌劃方案因違法而被視為偷稅或惡意避稅而加以查處,不但得不到節稅收益,反而會因處罰而加重稅收成本,產生稅收籌劃失敗的風險。
國企稅收籌劃的風險是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的,合法合規是稅收籌劃的基本規則,是稅收籌劃的基礎,嚴格遵守相關稅收法規是籌劃工作的前提。國企應該高度重視籌劃風險,一項違法的稅收籌劃,不論其成果如何顯著,注定要付出沉重的受罰代價。國企要將稅收籌劃風險意識融入企業文化,對籌劃人員進行潛移默化宣貫,讓風險意識深入人心。同時企業財務要建立嚴格納稅工作流程,依法誠信納稅,辦理稅務登記,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核算信息系統,真實、完整和及時反映企業經濟活動,準確計算、足額繳納稅款,牢固樹立風險防范意識。
企業建立完善的稅收籌劃體系,是提升企業稅收風險管控的重要步驟。首先,企業應建立專業的稅收籌劃團隊。可以設立專門稅收籌劃部門,也可以在財務部門內設立專門稅收籌劃小組,必要時,可外聘專家顧問。企業可通過內部培訓,外部招聘等方式,完成專業團隊人才隊伍建設。該團隊除完成企業日常稅務管理工作,設計各項業務納稅方案,還要全面分析我國稅收法律法規,保持對稅收政策方向的敏銳性,以求達到設計方案合理,風險可控,為企業減稅的目的。其次,企業應設置稅收籌劃監管團隊,監督和審批稅收籌劃方案。監管團隊復核稅收籌劃方案,檢查其是否合法合規、是否可行、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符合企業整體戰略。并且對稅收籌劃方案的執行過程進行監督,嚴格把控。再次,企業高級管理者應全面了解稅收籌劃工作。重大稅收籌劃方案應作為高層管理會議的討論事項,確保高層管理者對稅收籌劃方案及其執行過程的知情度、參與度、支持度,對全面提升稅收籌劃風險管理有積極的意義。
國有企業合法合規、有效可行的進行稅收籌劃,需要有專業的籌劃人才提供專業保障、智力支撐。一方面,企業要有意識培養稅收籌劃人才,根據企業的具體業務特點和經營規模,聘請稅務專家或國內權威機構,培養培訓企業籌劃人員,提升其專業素養。另一方面,為規避企業執法風險,要不斷增強籌劃人員的法律意識,理解吃透各項稅收法律法規,及時關注稅收政策變化,把握市場動態,科學預測籌劃方案,貼合企業發展戰略,有效降低企業稅收籌劃執法風險。最后,稅收籌劃風險的防范,應該貫穿在企業的整體業務中,全過程管控。企業的稅務管理理念需要重新樹立,不能把稅收籌劃僅僅看成是財務工作,與前端業務毫不相關,要認識到稅收籌劃風險的源頭很可能就是前端業務的不規范所引發,業務人員在稅收籌劃工作中要積極理解、支持財務工作,共同完成稅收籌劃風險全過程管控。公司要大力宣傳稅法知識、提高全體員工對稅法了解、樹立全員管理、全員參與的新管理理念。各業務部門要聯同財務部門,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從經濟業務開展的源頭到經濟業務結束全過程考慮稅收因素,全過程管控,全鏈條無死角防范執法風險。
首先,在企業稅收籌劃管理過程中,應對企業可承受的風險有一個正確的估計,全面評估稅收籌劃方案所面臨的風險是否在企業可承受范圍內,如果超出企業的承受范圍,就應采取相應措施,有效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其次,要加強與稅務機關的溝通,妥善處理征納關系。企業應該加強與稅務機關的溝通交流,主動適應稅務機關的管理,爭取稅務機關的指導,尋求稅務機關的幫助和支持。甚至在籌劃每項業務納稅方案時,誠心向稅務機關咨詢,獲取相關信息和認可,可有效降低籌劃風險,實現企業與稅務機雙向共贏。再次,要開展稅收籌劃風險的自查工作。企業不能在稅務機關檢查時“臨時抱佛腳”,應在平時工作中,開展稅務風險自查,將風險扼殺在萌芽中。相關人員應結合籌劃方案所涉及的法律、法規進行合法性分析,發現問題應及時糾偏,規避籌劃執法風險。
稅收籌劃與國家征稅相伴而生,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重視和開展稅收籌劃工作是企業必然的選擇,稅收籌劃與企業經濟利益密不可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若想獲得最大的收益,稅收籌劃是其經營活動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應給予高度重視,積極培養相關專業人才,將稅收籌劃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宣貫員工正確的籌劃理念,防范籌劃風險,結合自身經營特點,不斷打磨出一套適合本企業的完整的稅收籌劃管理方法,由此達到增強市場競爭力,獲取最大盈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