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登鑫 王瑛莉 辛 欣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當前社會處于社會轉型期與文化轉型期階段。傳統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在文化傳播與發展中面臨諸多危機,需重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加基礎廣泛、深刻持久的自信,[1]堅持文化自信是中華傳統武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實現文化強國的必經之路。
傳統武術文化自信是一種平等的交流,而非東西方體育文化的簡單拼湊。傳統武術在傳播過程中保持了文化自信的完整性與系統性,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理念,傳統武術文化歷經洗禮與凈化后重拾文化信心,以更完整、獨立的姿態展現其風采。[2]“文化自信”是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基石,是傳統武術底蘊的根本所在。傳統武術傳播和文化自信息息相關,學習傳統武術既能增強體質,又能提升文化認同與愛國主義精神。傳統武術文化傳播一直在發展中自我反省與革新,武術人有寬廣包容的心胸,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創造性地傳播與發展傳統武術,傳統武術文化在傳播途徑中實現了更好的發展,為實現文化強國而貢獻力量。
重建傳統武術的文化自信,需從根源上破解傳統武術在傳播學視閾下的危機。傳統武術對外遭受著外國體育思潮的侵略,對內表現在自身系統的協調性不足與管理效率低下,突出傳統武術傳播在過程中的脆弱與危機,直接影響傳統武術傳播的文化價值觀念與體制。傳統武術文化漸漸形成“古調獨彈”“不入時宜”的危機,拳種流派變得冷清,失去了傳承人,甚至拳種滅絕,置于文化危機之中,從側面體現出傳統武術自信心不足,其深層誘因是國家之間體育文化力量差異,陷入了“文化自卑”的處境。傳統武術文化自信的重構實質上是傳統武術文化主體的訴求與話語權之爭。傳統武術傳播應正確認識自身發展模式,堅定文化自信與增強主體意識。
奧林匹克運動會發展已百年有余,西方現代體育文化以借助奧運會傳播平臺不斷發展,對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完整性與獨立性造成了嚴重影響,外來文化使得傳統武術文化的主體性與結構性均受到沖擊,傳統武術的文化安全危機因此而產生,傳統武術的主體面臨著市場邊緣化危機。目前,中學開設傳統武術項目課的較少,普及性較差;高校開設了部分傳統武術體育通識課,但多數學生僅是為了滿足體驗感、好奇心或完成學分而學習,學生單純進行肢體運動,無法從本質上感受傳統武術深厚的文化底蘊,難以從內心深處產生對傳統武術文化的認同感與敬畏心。盡管傳統武術從“體用兼備”走向追求“高難度、勇于創新、迎合大眾審美”的“新”傳統武術,但在演變過程中,拳種的套路演變、技擊展示都缺少了傳統武術自身的“戰斗意識”,忽略了傳統武術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實質,傳統武術面臨著文化安全危機。
全球化進程對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武術迎合了現代體育的規則與審美,致使傳統武術的價值觀、認同觀受到了嚴重的信任危機,群眾在大眾媒體的影響下開始對外來體育文化盲目崇拜,傳統武術的武德與信任逐漸被侵蝕,如深受世界矚目的太極拳屢受群眾質疑。中國作為一個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大國,秉持著開放包容的心態接受世界各國對傳統武術文化的多元理解,但對于傳統武術文化而言,不能摒棄自身的文化內涵與觀念,而采用現代體育的規則去重構傳統武術的做法并不可取。因此,以“西化”為核心的文化趨勢也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傳統武術文化自信心的缺失,傳統武術文化面臨著信任危機。
受文化傳播的影響,西方體育文化思潮的流動,對中國傳統武術的原始生存形態與價值觀念開始慢慢滲透,傳統武術文化內涵開始動搖,致使傳統武術與社會群體之間產生了文化隔閡,傳統武術的認同危機應運而生。傳統武術具有思維完整性與內部邏輯連貫性的特點,在技擊上突出“整體性”,兼備“剛柔并濟”“兼容并蓄”“張弛有度”等特質,單從現代體育的角度或西方武術體系的層面理解傳統武術的特質十分困難,傳統武術文化自身出現了認同危機。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傳統武術已經形成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理論體系,通過拳法、拳理、意念以及身心合一,理解傳統武術的內涵,盡可能的削減中華武術和國際武術認同之間的文化隔膜,使傳統武術的文化價值、思想觀念得到社會群體的接受與認可,為傳統武術的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以及現代傳播媒介的多樣化,出現了群眾對傳統武術文化表達的危機,使傳統武術失去了原本的文化韻味。如今,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主要是依靠非遺傳承人,通過傳承方式讓群眾體會傳統武術的文化表達,但僅靠傳承人表達會導致傳統武術文化的后續發展逐漸被群眾遺忘,乃至文化消亡的境地。再者,武術媒體平臺魚龍混雜,部分媒體為了博得群眾眼球,對傳統武術文化傳播不規范,散布了許多不真實或虛假的信息,對傳統武術在歷史演變中所形成的文化特質造成了巨大沖擊,從而削減了傳統武術的歷史性。在多重壓力下,傳統武術文化在大眾之間的認可性與接納性降低,傳統武術陷入了迷茫的景況。
建立傳統武術文化傳播的安全機制,重塑傳統武術文化自信、化解文化傳播危機。建立安全保障體系可以促進本土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保持其傳播的完整性與獨立性。重建文化自信不能僅靠建設與輸出文化價值觀,還需要政府支持,政府亟待調整傳統武術文化傳承與傳播戰略,重新統籌各方面、層次、要素之間的規劃,集中有效資源,實現文化重構,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的武術宣傳與推廣手段,推動傳統武術文化的法制建設。可以借鑒日本武道的文化傳播方式,以國家意志進行推廣,讓群眾感受到國家對武道的重視,促進文化的發展。[3]同時,日本政府對外來文化采取的是認真評估與審慎評價的態度,循序漸進頒布體育文化的法律法規,實現外來與本國文化的融合,從而更好地保留本土文化。
文化信任機制對重構傳統武術文化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規范的傳統武術傳播與宣傳制度,有利于在群眾中建立文化信任。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時代,學會舍棄是傳統武術文化發展的重要過程,需改善因規模過大、錯綜復雜而導致流派發展困難的現狀。數千年發展,雖然傳統武術文化有著“姹紫嫣紅”“百花齊放”“博古通今”“各有千秋”的美譽,但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下,還需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如太極拳的發展與革新效果就尤為顯著,化繁為簡,群眾都廣泛認同與接受,并能有效的傳承與發揚。其他傳統武術流派也應向其學習,保留自身鮮明的特點,從技術體系、制度等多方面進行優化精簡。同時,深挖傳統武術文化精髓,建立文化信仰,將地域文化與自然規律兩者進行融合,實現“天人合一”。
傳統武術文化重構的主體需加強傳統武術在傳播過程中與地域文化、各群體之間的聯系,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認同氛圍,使傳統武術文化與現代主流文化傳播協調發展。現代體育項目中,如泰拳以拳腳肘膝等八個部位技擊,跆拳道以腿法開展運動,柔道手足并用進行活動。傳統武術既是以攻為守、拳腳并用,又利用器械進行技擊,是現代技擊項目無法媲美的。在重視傳統體育文化的前提下,再著眼于世界,避免盲目迎合,才能實現良好的發展。傳統武術的習練與傳承涉及到身心發展、人生修行,它蘊含了古代與現代、野蠻與文明的人生哲理與智慧。目前,我們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播與教育,應將傳統武術作為部分群眾的生活方式,將傳習傳統武術文化融入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武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劃分傳統武術訓練群體,循序漸進地傳授群眾傳統武術技能與知識,贏得群眾的廣泛認同。傳統武術若想取得更大的文化傳播空間,應以文化自信為根本,借鑒其他傳統文化的成功經驗,勇于變革與創新。
傳統武術文化自信的產生與創新是文化創新與傳播的基礎動力,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新時代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4]只有通過不斷實踐,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傳統武術的文化自信體系才能不斷煥發符合時代的生機與活力,傳統武術的文化創新不能以打口號或做標語的形式出現,打著傳承與創新傳統武術文化的招牌,做著違背倫理制度的事,如劉氏拳變王氏拳、一路長拳到二路長拳等不當創新。[5]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傳統武術的文化創新和傳播必須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做到始終與時代同步,才能真正為傳統武術樹立起強大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