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莉萍 龐俊鵬
1.武漢體育學院 運動訓練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2.武漢體育學院武道文化發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
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乎黨和國家未來事業健康發展的大事,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積極向上,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階段。“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近年來,黨和政府始終站在國家戰略高度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提出要切實發揮體育的作用,做到真正的“以體育人”,利用體育的功能和特性增強廣大青少年的體質,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中提及,強化學校體育對實施素質教育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十分重要,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文件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體育育人作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2018年9月6日,新華社發布的《“娘炮”之風當休矣》一文中提到當下流行的“娘炮風”的病態文化會對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巨大影響,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他們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畸形審美的影響,對青少年正向 的培養培養關乎國家未來,所以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3]2021年1月28日,教育部發布《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4404號(教育類410號)提案答復的函》中,對《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中提到體育是增強青少年陽剛之氣的有效途經,要通過多種渠道增強體育教育,同時,體育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來增進學生陽剛之氣的培養。[4]這集中體現了國家對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高度重視。
毋庸置疑,體育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增強青少年的陽剛之氣,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毛澤東在其《體育之研究》中曾提出,當代青年應擁有強壯的體魄,而不是羸弱的身軀,應以“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思想對青少年進行武裝。體育運動可以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體育是培養青少年良好品行,形成正確價值觀,磨練意志品質的重要途徑。[5]而體育運動中的武道項目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能產生促進作用,不僅與培養陽剛之氣高度契合,還能提高青少年體質,能對增強青少年體魄產生正向引導,對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有預防作用,并且武道中的武術運動還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這對宣揚武術的文化價值具有重要作用。塑造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利器。青少年練習武道項目可以提高國民素質,增強體質健康,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使我國向體育強國目標邁進。
武道類運動是蘊含有豐富的精神文化的武術運動。它是將武術運動與本國的文化精神相結合,可對習練者的精神世界進行洗滌的運動。武道類運動包括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摔跤等運動。這些項目的共同特點是都遵循“未學武前先學禮、先習德”的理念。
從唐朝武舉制度到毛澤東的《體育之研究》無不體現出青少年需具有陽剛之氣。“陽剛之氣”是什么?趙犇在《重塑“陽剛之氣”:學校體育教育改革新探》中形容“陽剛之氣”是男子具有剛毅、勇敢、果斷的性格特質。他指出:當下男性青少年缺乏陽剛之氣的現象愈發嚴重。《人民日報》和“人民網”也曾報道青少年缺乏“陽剛之氣”的文章,出刊呼吁當前我國的教育要注入“陽剛之氣”,尤為重要的是培養當代青年的“陽剛之氣”。[6]縱觀新一代的青年崇洋媚外,價值觀受國外影響,衍生出“娘炮文化”,使我們反思,什么項目能增強男性青少年的陽剛之氣?武道項目正有增強青少年的陽剛之氣的作用。武道是以武為修行,為追求真理的第一途經。“武”是勇敢的代名詞,代表勇武、勇猛、威武、進攻的品質;“道“與中國儒家文化中的“仁、義、禮”等道德品質相結合,是一種進行道德教育、陶冶情操、培養禮儀的方式,實際上“道”可以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對人進行道德教化。武道類項目既能培養堅強果敢的性格,也可以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化,規范青少年的行為,武道類運動與“陽剛之氣”的培養高度契合,因而,武道類運動對培養青少年的“陽剛之氣”培養有促進作用。
關于男性氣概的定義有很多,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哈維·曼斯菲爾得在他的書中是這樣定義的,“男性氣概”是在危險處境里的自信,一個有男性氣概的人必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簡單來說,就是要有血性,一身正氣,會為了某一個目的而甘愿冒生命危險。在建設新中國的道路上,無數優秀青年前仆后繼為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有理想、有擔當、有血性,這正是男子氣概的體現。如今青年一代的男子氣概正在逐步散失,浪費糧食等現象層出不窮,青年一代缺乏堅定的信念、遠大的理想,這不免讓我們感到擔憂。跆拳道、武術等武道類運動不僅是一項普通的運動項目,跆拳道始終倡導以禮始,以禮終,注重尊師重道,修身養性;跆拳道中的品勢要求剛柔并濟,速度與力量相結合,而競技跆拳道本身就是一項競技格斗項目,可以磨練心智,增強體格,展示男性的肌肉美。中華武術歷史悠久,底蘊豐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蘊含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武術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血脈,代表著剛正、堅強、堅韌、豪情、愛國等精神元素。武術運動不是單純的體育運動,它代表著自強不息、不畏強敵、剛正不阿、勇往直前,在生死當頭能夠大義凜然、匡扶正義的“愛國、武德與尚武精神”,體現的是民族 自信與氣度。馬文國提到武術是一種獨特的修行,要通過武術中的尚武精神對青少年的人格進行塑造,發揮武術的文化作用對青少年進行熏陶,通過“武道文化”培養有血性、有擔當、有理想的時代青年。[7]
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一直廣受社會關注,如何提高青少年體質一直是無數學者關注和研究的熱點。體質的定義不僅僅是身體素質,《學校體育大辭典》將體質定義為人體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性基礎上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結構、生理功能、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8]青年毛澤東在其發表的《體育之研究》中對“精神”和“體魄”進行探討,毛澤東認為“精神”和“體魄”兩者密不可分,精神文明需要強健的體魄去構建,強健的體魄需要精神文明去澆灌。[5]體育運動可以增強青少年的體質,但武道項目對青少年體質的變化最為直觀。武道類運動大多數都是在對抗中進行的,練習武道類項目可以擁有俊朗的體魄,強健的身體,流暢的肌肉線條,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武術項目中的各種套路動作結構復雜、動作幅度大,運動量大,特別是難度較大的技術動作,則需要進行大量反復的練習才能掌握,從而達到有效的體育活動量,提升速度、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并對青少年未來的體育運動能力和學習產生促進作用。[9]姜南提到,通過練習傳統武術,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增進體質。應推動傳統武術進校園,深入挖掘和運用武術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對青少年的身體進行規訓、養護,形成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模式,這是有效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的路徑之一。[10]方明軍通過實驗證明了跆拳道運動作為一項能帶動全身運動的項目,能夠有效增強體質。練習者通過體系化的訓練后,在速度、耐力、靈敏、力量、柔韌五項素質都得到顯著提升。[11]
“社會適應”是指個人或群體通過調整自己的思維或行為方式,以此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的一個過程。[12]“社會適應能力”指個體為了更好地融入社會,根據社會需要在認知結構、情緒和意識水平不斷進行調整,使自身與社會達到和諧的一種能力。人具有社會性。[13]人與人之間的日常溝通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最終都要融入萬千社會。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的敏感期,優越感與自尊心較強,渴望獨立,對自己進行較為客觀而準確的評估。他們還缺乏待人接物的能力,還不太懂得要尊重他人,遵紀守法,在處理問題時容易沖動。這些性格缺陷會使青少年難以融入社會,進一步影響其社會適應力。[14]武道類運動本身就具有教化作用,它不僅包含競技運動的力量美,還蘊含獨特的禮儀,青少年可以在練習過程中,陶冶身心,體會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規范行為,學習尊師重道的禮儀禮節,使青少年更加沉穩,在處理事情時更加冷靜。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是十分重要的,缺乏了人際交往,人會變的孤僻,產生心理障礙。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國家的棟梁,他們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快速建立的時期,學習武道類運動可以使他們建立正確的三觀,從而避免他們誤入歧途。運動帶給人的快感會使學習者身心得到放松,這是其它教育所不能達到的。跆拳道、武術等武道項目需要兩人或者多人對抗才能完成,在練習過程中,青少年可以收獲寶貴的友誼。跆拳道、空手道等武道項目還需要發身來增強自身氣勢,更鍛煉了青少年的膽識,增強自信心,勇敢地邁出交友的步伐。另外,武道項目也是一項小團體項目,在這個團體中,青少年可以結交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寬自己的人際交往圈,更有利于自身健康發展。
自信心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對于青少年來說,在性格成長的關鍵期,自信心的培養對于青少年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武道類運動中的跆拳道、武術等需要配合發聲增長自身氣勢,對于內斂的青少年來說,在學習武道項目的同時變得開朗活潑,增強自身的自信心,甚至可以找到自身價值,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之路。武道項目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他需要腳踏實地,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后再爬起來,這對增強青少年的自信心只會有益而無害。另外,青少年參加比賽也需要勇氣,從不敢上場到初露尖角,再到大膽表演,就是青少年自信心積累的過程。李大勇提到,跆拳道既能鍛煉青少年的身體,也能對他們的精神世界進行錘煉,跆拳道能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優秀青年,使青少年自信而不自負,熱情而開朗。跆拳道以其“百折不屈”的精神引領青少年邁出自信的腳步,在今后的人生中肆意揮灑汗水。[15]
近些年來,媒體多次報道因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的問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張梅通過實驗表明:體育運動可以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文中還指出不同的體育鍛煉強度,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中等強度與高強度的運動訓練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優于低強度訓練的青少年。武道類運動對抗激烈,屬于中高等強度的運動,對于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明顯高于其它運動。[16]張宏宇通過對120名青少年進行對比實驗,實驗組進行三個月規律的跆拳道運動,對照組除進行正常體育課外不再進行其它體育運動,通過實驗法探討跆拳道運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最后得出跆拳道運動對改善青少年自尊水平有促進作用,跆拳道運動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抵抗挫折的能力,增強自信心,還可以消除青少年的不良心理障礙從而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殷林法《跆拳道鍛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分析》一文提到,青少年在跆拳道練習過后可以消除不良情緒,從而得到身心的放松;跆拳道實戰演練可以磨練青少年的意志品質,提升青少年抗挫折能力;跆拳道運動能幫助青少年掌握一定的格斗技巧,彌補青少年安全感的缺失,有效應對外部危險。[21]
性格也稱“人格“(personality),是指個體在社會與生活環境中一貫表現出的行為模式,即個體在一般情況下表現出來的穩定而可預測的心理特征,包括了個體獨具的且有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各種特質或特點。武道類運動可以促進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幫助其明辨是非,養成良好的性格。
運動訓練學按競技能力主導因素分類將跆拳道、空手道等武道項目歸為格斗對抗性項目。顧名思義,武道類運動需要兩人之間進行激烈對抗,對抗的過程中對體能的消耗極大,如果沒有頑強的意志,則很難取勝。跆拳道等武道項目不是簡單的身體素質和技術的訓練,武道項目對于培養青少年的意志品質在于它要求青少年堅持不懈,從容面對各種挑戰與困難,使青少年擁有頑強拼搏、堅持不懈的精神,在處理事情時從容冷靜,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自覺制定目標,不斷進取為實現目標而努力。[18]高艷提到,當代青少年的意志品質十分薄弱,武術則是培養青少年意志品質的有效途經之一。她指出: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武術是意識與動作相結合的運動,它講究冬練九伏,夏練三九,習武之人必須經過精細打磨,進行長時間刻苦的練習,才能有所成就。對于青少年來說,習武的過程就是克服困難、迎難而上、錘煉身心的過程,這對培養青少年堅強的意志品質有極大的好處。《孟子·告子下》有言:“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青少年堅持練習武道項目可以促使他們體會武道項目豐富的精神內涵,培養其堅強的意志品格。[6]李曉輝對拳擊運動對青少年意志品質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他指出:拳擊是一項激烈的身體對抗運動, 在平時的訓練中需要進行大強度艱苦的訓練,要想獲得比賽的成功,青少年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拳擊運動能有效培養青少年勇敢、堅毅、果敢的意志品質。
青少年時期,青少年容易出現叛逆心理,不服從家長或老師管教,渴望獨立,因而可能會出現一些違法犯罪的行為,武道類項目始終以禮始,以禮終,具有規范青少年不良行為的作用。跆拳道運動是集攻防為一體,始終注重禮儀禮節的一項運動。青少年習練跆拳道可以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跆拳道在錘煉身體的同時也會向學員傳授禮儀,例如,在上課時要先向教練敬禮,在兩人進行練習時要相互行禮,在下課時要向跆拳道教師以及國旗敬禮,這對培養青少年尊師重道、愛國的思想品質具有重要意義。[15]
武道類運動在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同時,會使青少年的身心得到放松,從而更好地投入自身的學業學習中去,武道項目具有競爭性、實踐性和規則性,這也意味著練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歷經挫折與磨難,不斷成長,不斷提升,從而超越自我。武道類運動中的競技對抗類項目不是一項簡單的體育運動,它在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創造力方面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青少年作為未來我國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人才,我們必須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給予足夠的關注,青少年時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需要對他們的性格進行正向引導。武道類運動契合“陽剛之氣”的培養,既可以培養男性氣概、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又能促進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會、增強自信,促進心理健康,還能使青少年擁有健全的人格,習得尊師重道禮儀禮節,激發創造力。武道類運動具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