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代斌 青島達能環保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財務會計工作的電算化水平不斷提高,有效提升了企業財務管理質量和效率。為充分發揮企業財務工作的管理作用,深挖財務價值,業財融合理念應運而生,不僅提升了企業管理能效,而且還為很多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利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會計電算化與業財融合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會計電算化能夠為業財融合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能夠有效提升企業全面預算管理能效。
新時期背景下,行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用戶對于產品的質量要求不斷提升,極大地壓縮了企業利潤,對此為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需要從企業內部入手,加強財務管理,為企業提供更大的利潤空間。業財融合能夠將財務管理工作滲透到企業業務開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當中,強化對于財務成本的管控,并在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下,針對企業財務狀況、支出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為后續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支持,有助于強化企業資金管控力度,提高資金利用率。因此,加強對會計電算化背景下業財一體化融合的研究和探討是十分有必要的[1]。
為確保業財一體化融合得以順利推進,需要結合會計電算化特點以及優勢,提前確定好切入點,以此確保業財融合模式的實施能夠在不同部門中都取得良好效果。若以核心部門為切入點,那么,業財融合模式的影響范圍、深度都會相對較大,其他部門可根據核心部門實施效果,以及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進行數據信息、管理模式的調整,逐步實現業財融合模式的推廣,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落實業財融合。
業財融合需要對企業內部各部門財務相關的業務信息進行匯總收集,若采用傳統財務管理方法和模式,財務管理人員的工作量將會十分龐大,難以實現對于財務信息的有效處理,將會給企業管理經營留下財務隱患。因此,解放財務人員是業財一體化融合背景下的重要內容,而會計電算化為此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重復、單一的財務會計工作,將由計算機系統代為處理,財務會計職能逐漸向管理會計方向轉變,不僅能夠降低人工失誤情況,而且極大地保障了財務管理工作質量和能效。
相較于傳統財務管理工作而言,業財融合對于財務會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電算化的落實也轉變了財務管理工作方式和方法,為保障會計電算化的作用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確保業財融合順利推進,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以及會計電算化特點,合理進行管理模式的優化調整,全面推動業財融合發展[2]。
構建財務共享管理體系,是實現業財融合的前提基礎,有助于提升管理能效,促使會計電算化背景下的財務管理工作得以順利開展。財務共享管理體系的構建,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財務組織整改。基于會計電算化的企業財務職能主要包括會計核算、審計內控以及財經管理。為保障業財融合的順利推進,應結合企業實際業務情況以及財務管理工作需求,進行組織整改,明確不同部門在財務管理當中的具體職責。以財務共享中心為例,其主要職責為分擔共享財務責任,進行會計核算、輸出財務報告,以此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精準財務數據,保障財務服務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同時還需要承擔業務數據和項目運營監控職能,強化對于企業資金情況的管理和控制。
第二,管理流程優化。業財融合戰略的實施,改變了傳統財務管理工作的側重點,對于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使得實際財務管理工作流程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為保障業財融合工作的順利推進,應結合實際業務需求以及財務管理重點,合理進行相關業務流程的重組和調整。會計電算化和業財融合背景下的財務管理工作流程應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線上業務單據填制、掃描錄入影像信息系統、業務部門審核、財務共享中心復核、對接網銀系統發送指令,以及存儲、整合財務數據。
第三,強化系統設計。財務管理信息系統是會計電算化背景下開展財務管理工作的主要媒介和工具,為保障業財融合工作順利開展,應加強對于系統的設計研究。結合當前企業實際財務管理情況以及現有系統,信息系統完善設計應著重從財務核算系統、影像系統以及電子檔案管理系統展開。
業財融合管理機制的構建,能夠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指導,確保相關工作人員有據可依、有章可循,推動業財融合工作有序開展。
首先,建立保障機制。主要包括人才資源保障、崗位配置保障、人才質量保障。人才資源保障主要通過擴大人才招聘渠道實現;人才配置保障主要是通過輪崗制度,對人才能力、素質以及優勢進行考察,結合人才自身意愿,合理進行人員配置,提高人崗的匹配程度;人才質量保障主要是通過培訓學習等方式,強化提升人才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企業培養復合型人才。
其次,構建價值體系。為保障業財融合效果,應從根本上提升企業財務人員以及業務人員對于業財融合的認知,將企業價值鏈融入整個業務流程當中,如研發、采購、生產以及銷售,并結合業務價值鏈,合理進行財務崗位的配置,以此強化業財融合深度。
最后,完善溝通機制。業財融合顧名思義,就是將企業業務流程與財務管理進行有機融合,需要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通力合作,因此加強兩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應建立良好溝通渠道,對此,可從正式和非正式兩個方面構建溝通渠道,如意見箱、熱線電話、公共郵件、內部會議交流等,還可通過組織出游活動、建立溝通群、聯誼會等方式,為兩個部門的溝通交流奠定良好基礎。另一方面,應建立雙向反饋機制,基于業財融合,鼓勵各個部門從自身專業角度,向對方提出相應整改建議,以及值得表揚的部分,通過雙向反饋,能夠有效獲取管理融合模式的實施情況信息,加強彼此了解,還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模式的優化和整改,有助于提升管理能效。
會計信息化建設是落實業財一體化融合的前提基礎,也是發揮會計電算化作用的主要途徑。企業會計信息化建設的要點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建立財務共享中心
業財一體化融合對于財務數據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數據共享效率、質量等多個方面,這就使得財務共享中心的建立,成為企業落實業財融合的必然要求。財務共享中心的建立,一方面,能夠有效解決信息孤島問題,提升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數據共享效率,為后續財務管理決策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可靠數據支持,保障財務信息的準確性,有助于發揮財務信息的管理、決策功能。另一方面,財務共享中心的建立有效提升了企業對于資金以及財務運作的控制能力,規范了財務管理流程和模式,同時解放大部分人力,降低對于人力資源的需求,有助于減少企業經營管理成本。
2.建立企業數據庫
會計電算化背景之下,企業開展業財融合過程中不僅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而且還需要對相應數據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以此支持企業決策。而這一功能的實現,需要企業具備運行良好、功能完備的數據庫,因此,企業數據庫的建立也是會計信息化建設當中的重要內容。
第一,完善企業內部數據庫。企業內部數據庫就是指企業在開展業務以及經營管理過程中產生的財務數據信息,這些數據信息直接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管理情況、資金運轉利用情況,以及企業實際經營管理水平。內部數據庫當中應包括成本費用、收益數據、各類資產、負債以及權益等相關數據,這些信息主要是在日常業務開展和管理過程中生成的,依靠計算機系統,對相關數據進行自動提取和整合處理。
第二,建立行業數據庫。企業的發展和建設不僅受到內部管理的影響,同時還與外部行業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業財融合的實施,不僅要加強對于企業內部情況的分析,同時還應關注同行業其他企業的財務數據信息,以此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參考。企業財務系統應具備大數據收集、處理和統計分析功能,能夠實現對于同行業其他企業發布的財務數據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并由此構建行業數據庫,幫助企業判斷行業生命周期,明確企業發展階段,了解行業競爭程度,以及自身競爭實力等,以此為后續決策的制定提供可靠支持。
第三,強化上下游企業數據共享。為提升企業發展的穩定性,還可基于供應鏈角度,強化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數據信息共享,進一步發揮會計電算化作用。借助財務共享中心,實現對于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數據信息的科學整理和共享,以此預測市場需求,充分了解供應商具體情況,有助于實現對于企業自身生產經營策略的動態調整,對于提高企業銷量、減少庫存積壓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
業財一體化融合在數據信息量、工作效率、質量方面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對此,企業在實際落實業財融合戰略的過程中,應深化對于會計電算化技術的應用和研究,著力提高自身信息技術水平。一方面,應積極構建財務共享中心,為業財融合奠定良好基礎,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和質量,保障財務管理工作的規范性以及順暢度;另一方面,建立統一數據存儲系統,在保障數據信息完整、真實的前提下,實現對于企業內部數據信息、行業信息以及供應鏈數據信息的高效整合和儲存管理,以便隨時調取。
確保業財融合順利推進的前提基礎在于各部門之間能夠實現高效、良好交流,打破信息壁壘,因此,加強部門間的協作交流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此,在實際推進業財融合戰略的過程中,應積極探索多樣化溝通交流渠道,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引進學習其他企業溝通策略,在保障溝通質量和效率的基礎上,提升各部門員工之間的溝通興趣,幫助員工正確認識溝通協作對于工作開展順利性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建立多元化溝通平臺,為財務與業務部門之間的溝通提供便利,可通過正式渠道,如,通過例會、郵件等方式展開高效溝通,協作落實業財融合,也可通過非正式渠道,如聯誼活動等方式,加深不同部門之間的了解,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情感基礎。此外,還可以通過建立吐露心聲板塊,以匿名的方式暢所欲言、自由交流,真實反饋實際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不斷推進業財融合的優化和落實[2]。
結合企業當前財務管理實際情況以及業務特點,合理進行財務共享中心服務流程的優化和管理,促使業財融合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以此保障財務管理工作的規范性和高效性,降低財務管理相關工作的難度、重復率以及工作量。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是處于發展狀態的,而且行業政策、市場環境等也是不斷變化的,因此,為保障業財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應實現對于財務服務流程的動態管理和持續性優化,不斷強化流程的順暢度,減少由于流程問題帶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的浪費情況,促使業財融合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會計電算化背景下,財務管理工作模式、內容以及相關工具等都發生了極大改變,業財融合對于財務會計人員的專業能力、個人素養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會計人員管理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企業應加強對于高學歷人才的引進和儲備,以優厚的薪資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企業建設當中;其次,完善相應考核管理和激勵制度,保障績效考核的公平性,根據業務財務工作實際內容以及管理需求,合理設置考核指標,確保指標權重配比科學,并借助相應激勵制度,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再次,結合業財融合實際管理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財務人員輪崗機制,合理進行崗位設置,促使人才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和發揮;最后,加強財務會計人員培訓管理,結合業財融合實際需求,以及崗位工作內容,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方案,全面提升財務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計算機操作能力,強化其對于企業業務內容的了解,提升實際工作能力素養,確保業財融合工作得以順利推進。
綜上所述,會計電算化背景下,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工作發生了極大轉變,同時也為業財融合的落實和開展提供了良好支持。在實際推進落實業財融合的過程中,應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進行財務會計工作調整,積極與業務部門展開合作,強化部門間的溝通交流,同時還應加強對于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深化建設財務共享中心,優化財務管理工作流程,完善企業數據庫系統,從企業內部、行業以及供應鏈等角度,進行數據庫建設,為業財融合的落實提供大量、可靠的數據支持以及分析技術。此外,還應加強財務會計人員管理,提升人崗匹配度,強化人才培訓,以此全面提升業財融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