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病蟲害問題在中國林業發展過程中逐漸凸顯出來,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還對相關制造業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1]。目前,營林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顯著防治林業病蟲害問題。在這一背景下,政府出臺了各種林業保護相關政策,人們也逐漸開展了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其中,護林、造林是重要的環境保護活動之一,對提高環境質量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林業病蟲害問題比較嚴重,無論是人工造林還是自然林都受到了影響。由于森林面積較大、病蟲害較為嚴重,導致病蟲害防治工作越來越復雜,又因其防治措施與實際情況不符,病蟲害防治措施沒有明顯成效。同時,為了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中國制定了很多相關防治措施,提出了“以防為主”的工作理念,在預防基礎上加大治理力度,促進防治工作的科學性[2]。
目前,中國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較多問題,導致防治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防治觀念落后。在傳統觀念影響下,防治措施及方式較為落后,工作人員沒有根據病蟲害發生趨勢對防治方法進行創新。在設備方面,依然利用傳統的老舊設備,相關部門為了節省資金,沒有對設備進行更新,降低了防治水平。另外,很多工作人員素養較低,技術水平不達標,直接影響防治工作的有效性。
解決林業病蟲害問題需要做到防、治雙重考慮,只有這樣才能為樹木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但是在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員忽視了“預防”這一環節,等到病蟲害問題出現才開始進行治理,無疑為育林工作增添了很多壓力。由此可見,病蟲害問題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在于育林工作中預防水平不足,為病蟲害發生提供了可趁之機[3]。
目前,很多林業工作人員都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僅僅依靠傳統經驗進行育林工作,雖然能夠保證樹苗成活率,但是樹木質量還有待提升。缺乏病蟲害防治意識,也是導致病蟲害問題日益嚴重的關鍵因素[4]。另一方面,一些工作人員態度不認真,工作期間精神渙散,不遵守工作規定,影響防治成效。因此,相關部門在優化病蟲害防治手段的同時,也要強化工作人員責任意識,及時調整和糾正工作錯誤,提高林業人員工作素養。
隨著病蟲害問題的復雜性越來越強,發生范圍和規模越來越廣,完善其預防體系勢在必行。首先,相關部門應掌握病蟲害發生現狀,根據檢測數據分析了解病蟲害易發地區和發生頻率,建立全方位的預防系統。其次,了解各個地區病蟲害發生種類,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治理。另外,制定相關工作規范,要求工作人員在育林的同時也要注重病蟲害預防工作,減少后期防治工作量,加強防治效果。
育林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生態環境,但是治理病蟲害必須要利用農藥,農藥的過度使用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因此,在噴灑農藥時,要對農藥劑量進行控制,合理調配,減小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消極影響。現如今,市場中的農藥品牌各種各樣,質量參差不齊。工作人員應對市場上的農藥進行深入調查和了解,選擇無污染的農藥,保證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性。另外,還要注意農藥噴灑方式,加大科研力度,研發先進的農藥噴灑裝備,做到精準施藥。另一方面,國家應對市場上的農藥產品進行嚴格檢查,禁止不合格的農藥在市場中流通。
引入害蟲天敵是一種物理防治措施,可根據害蟲種類引進昆蟲和鳥類,不僅可以減少害蟲數量,還可以有效預防害蟲。在引入天敵的同時,還要制定一個科學引入計劃,避免天敵數量逐漸增加,破壞生態鏈,對森林資源發展起到反作用。這種方式更加體現了天然無污染的治理效果,還減少了治理成本。
樹木質量是育林工作關注的重點問題,而病蟲害問題已經對樹木健康生長造成了破壞。要想有效預防病蟲害,就應該從根源入手,選擇高質量的樹種。但是,不能盲目選擇樹種,還要考慮當地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深入了解每個樹種的生長條件,然后再對其質量進行把關。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混交林,每種害蟲生長條件不同,在同一片區域種植不同的樹種可以有效避免病蟲害的擴散,降低損失。在傳統的種植方式中,森林樹木種類單一,而建立混交林可以保證森林資源的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平衡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建立混交林的同時,還應根據不同樹木大小和生長速度來規劃種植密度,為樹苗提供充足的生長空間。
林木檢疫工作是防治病蟲害的前提,只有做好檢疫工作才能保證第一時間發現病蟲害問題,并及時采取措施。但是,中國林木檢疫工作還存在很多不足,導致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影響治理的最佳時期,為后期治理工作帶來較多不便。因此,相關部門應重視檢疫工作的重要性,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檢疫水平,加大研發力度,提高檢疫手段的有效性[5]。
林業建設工作對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起著雙重作用。傳統的病蟲害防治手段已經無法有效解決林業生產問題,因此,相關部門應對防治技術進行升級與創新,通過建設混交林、引入天敵、科學選種等方式進行治理,并不斷優化治理手段,為林業健康發展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