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明,張娟楠,趙治國,武建軍
兩橫兩縱“汽車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討
張智明1,張娟楠2,趙治國1,武建軍1
(1.同濟大學 汽車學院,上海 201804;2.同濟大學 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092)
面向國家“三新一高”和汽車“新四化”背景下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重大需求,針對“汽車設計”課程知識傳授中存在的思政育人效果不佳等共性問題,打破原有單純講授專業知識形式,重點建設“新的課程內容體系和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兩橫課程網絡結構,以及“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和教師角色轉變”的兩縱師生網絡結構,將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融合構成兩橫兩縱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模式,并對應構建了基礎階段、應用階段和創新階段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為適合汽車設計課程思政改革新框架打下基礎,實現“汽車設計”專業課與課程思政育人教育相接軌的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
汽車設計;教學改革;課程思政;兩橫兩縱
課程思政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符合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再次強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2]。同時,在國家“三新一高”和汽車行業“新四化”的新時代背景下,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高校“三全育人”,面向汽車類院校人才培養需求,如何把課程思政教育內容與汽車設計專業知識、教學方法進行科學設計和有機結合,成為車輛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面向汽車行業“新四化”對創新人才培養的重大需求,實現我國汽車行業創新驅動發展培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級工程人才的重要目標,“汽車設計”課程應從汽車新能源化和智能化專業知識角度出發,使學生們建立先進的汽車設計理念,加深對汽車關鍵技術趨勢的理解,強化關注環境,關愛地球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另一方面,應以課程思政建設為抓手,全面落實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汽車設計”專業課程內容體系中融入思政元素,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
為著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應重點激勵學生把個人理想和實業發展融入國家和民族汽車產業發展中。使學生們在未來的汽車產業實踐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實現汽車人的“中國夢”和中國人的“汽車夢”。“汽車設計”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建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教學價值,而且在新時期高校課程思政大背景下,真正實現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協同共行,是當前高等院校全面貫徹和落實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急需解決的重點任務和關鍵方向[3]。同時,也為我國高校構建車輛工程專業課程鏈的課程思政建設奠定扎實基礎,對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這個根本問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汽車設計”是高校車輛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在車輛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培養中占有重要的核心地位。課程涉及汽車工程、空氣動力學、新能源動力系統、智能化、電子控制等多個分支方向,是車輛工程專業本科生教學計劃中規定的主干課程。課程主要面對車輛工程專業大三本科生,是完成了“汽車理論”與“汽車構造”及大部分專業課程的學習之后開設的,是車輛工程專業學生在“汽車理論”和“汽車構造”基礎上的汽車先進設計方法,在汽車類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占有金字塔塔尖的地位,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汽車設計”課程系統講授汽車總體設計方法以及汽車各主要總成的基本設計方法,包括離合器、機械式變速器、萬向節傳動軸、驅動橋、懸架、轉向系和制動系等的設計。通過課程教學,學生將學習分析評價汽車整車及其各大總成系統的結構與性能、合理選擇結構方案及有關參數的方法,學習汽車總體設計方法和主要零部件的設計與計算方法。
課程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分析和評價汽車底盤及其各總成的結構與性能,合理選擇設計方案及參數,并學習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車主要零部件的設計方法,為今后進行進一步深造及從事汽車行業工作奠定重要基礎。在本科生的培養計劃中,“汽車設計”與“汽車構造”、“汽車理論”并存,三者形成完整的遞進及互補關系,將汽車的構造基礎、動力學理論與設計方法相融合,形成了面向整車設計及其工程實踐應用的完整知識鏈和能力鏈。
現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主要是以馬列主義學院專任教師純粹講授思政課程為主,課程思政存在覆蓋率不高和貫通性不足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思政育人效果,部分學生未真正樹立起遠大的專業理想信念,存在奉獻感和社會責任感不足等主要問題[4]。此外,專業教師也存在思政教育屬于學工部門工作,而非自己分內之事的認知誤區[5]。因此,單純的思政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特別是車輛工程專業中存在專業課學分多,課時比重大等特點,因而讓專業課教師積極參與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把傳統的“思政教育課程”轉變到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育”中,在專業課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具有覆蓋面廣和貫通性強等諸多優點。可以更好地將專業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到課程專業教學中,將更有利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高校“三全育人”方針導向。
此外,通過此前實際教學工作發現,“汽車設計”課程教學普遍存在注重工程技術應用,對思政教育并不會做詳細講解,缺乏一些有價值的實用教學育人元素講授,這就使思政內容講解處在容易被忽略的地步[6]。同時,思政教育對汽車行業學生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汽車行業交流日益緊密的情況下,讓汽車行業學生能夠不忘初心,牢記家國情懷,發展自主民族汽車品牌,通過思政教學設計案例詳細講解非常必要[7]。特別是學生完成“汽車設計”課程學習后,即走上工作崗位和進入研究生階段,通過將思政育人內容巧妙融入本課程的教學過程,將更有利于實現思政課程教育目的和正確樹立未來汽車工業高級人才的價值觀、人生觀和責任感。
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是立足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發展方向,落實高校“三全育人”的實施目標,服務學校雙一流建設,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汽車專門人才。同時聚焦新工科對標“工程創新能力與適應變化能力”的核心需求,以鼓勵創新、彰顯個性,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車輛工程科技人才為導向。結合課程本身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全方位推進“汽車設計”課程思政課程建設,加強高校人才培養改革。
課程思政的關鍵是從學生角度出發,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在蘊含汽車設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承載濃濃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公民素養和汽車行業情感。同時,從教師角度,繼續圍繞學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思學生之所想,答學生之所疑,解學生之所惑,解決汽車設計課程專業教師“為誰教、教什么、教給誰、怎么教”和“應該在哪兒用力、對誰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樣的人”的關鍵問題提供參照與示范。
思政課程建設中也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僅要面向國內外車輛產業發展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應車輛綠色、智能、安全等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而且更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入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增強“課程思政”實效,讓“汽車設計”課程成為育人的主渠道,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寬廣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卓越的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汽車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方法旨在傳授汽車設計過程中分階段融入課程思政關鍵元素,將思政內容無聲地滲透進去,在提升專業技術能力的同時增強自身的德育素養,達到教育立德樹人的目的。各個階段如何劃分以及各階段的具體任務是“汽車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關鍵。
“汽車設計”課程思政建設目的是打破原有單純講授專業知識形式,將以“新的課程內容體系和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兩橫課程網絡結構,以及“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和教師角色轉型與變革”的兩縱師生網絡結構,將專業課程知識與思政課程育人元素融合構成兩橫兩縱的知識網絡進行更為深入的學習指導,實現思想、理論、實踐相結合的空間脈絡結構創新形式。
家國情懷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價值統領,以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培養為基準,通過實際汽車行業人物與內容的闡述,課程建設將更加適應汽車專業發展需求,建立新的課程內容體系和課堂教學模式的“兩橫課程網絡結構”,以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角色的轉型與變革的“兩縱師生網絡結構”。強調結合師生和課程本身特點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教師在新的教育體制中扮演知識引導者和觀察者的角色,學生為學習主體和受眾主體,將汽車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到教書育人,潤物無聲。
課程內容安排以汽車設計專業為主協同課程思政的原則,在此基礎上探索新的課程內容體系。作為專業骨干課程將離合器、變速器、動力傳動、懸架、轉向和制動作為學習重點之一,在課時分配和講授中給予重視,將五個不同類型汽車設計關鍵問題作為基本理論的基礎應用和工程應用進行講授和學習。在上述內容體系中,將傳統的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和教學模式(如汽車設計基礎部分由靜力學到運動學再到動力學的教學過程),和從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和教學模式相結合,加強學生對基本概念、觀點、理論和方法的認識,提高解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同時,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分階段在專業知識的各個章節融入“愛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專業倫理、專業素養、職業精神、仁愛之心”等主要育人元素,激發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認同。結合實際熱點時事案例,運用啟發式與討論式教學方法,實現汽車設計專業知識傳授和三全育人價值觀的引領相統一、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形成濃厚的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氛圍。
采用靈活的授課方式,根據課堂教學情況,將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案例式、參與式等教學傳授方式融入到思政育人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有效手段,將育人元素如習總書記講話和汽車行業名人講話重點表達出來,利用高校智慧教室,通過視頻和音頻形式展示我國汽車工業的巨大發展,特別是國有民資汽車品牌的成長,讓學生體會到課程思政元素并加深認識,并在討論中啟發學生的認知,升華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手段無疑對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重要意義,是傳統教學方法無法做到的。
教學中也要結合現在的網絡熱點,如“學習強國”。不僅僅可以利用它講黨章黨史,還包括各個行業的紀錄片、名人軼事、行業發展等各個方面。利用課堂1分鐘的時間,和大家分享一則關于汽車的新聞或者是一段視頻,例如:MINI汽車設計史、汽車走進千家萬戶、汽車的行走藝術等,并且提出一個相關問題,作為一節課程內容啟發式教學的開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課堂聽課的抬頭率、聽課率。
“汽車設計”作為專業骨干學位課,選課學生涵蓋車輛工程所有專業人數。學生也應從原有的單純專業知識學習轉變為專業知識與思政育人內容的學習,并通過思政育人元素挖掘自身對專業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激情和目標。在學生學習方式的引導上,可以采用教師黨員與學生黨員之間、學生黨員與入黨積極分子之間互相結對的方式,充分發揮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在課程學習中的模范帶頭作用,這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教師是發揮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重要角色,而且教師本身也是這一重要工程的絕對發起者、依靠者和實施者。需要專業課教師積極主動轉變,提升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教師也需要自身提高和外部強化學習相結合,提高政治素質和人文素養,需要積極學習相關指導文件和培訓材料。教師角色轉型是高質量辦好新時代思政課的關鍵所在,對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此外,教師角色要突出體現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思政教學也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它不應該是時時刻刻的學習,也不應該是枯燥無味的死記硬背。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滲透知識產權意識,尤其針對國內外形勢加強思政建設,使學生有保護本國或本行業技術核心的思想意識,同時也要有不被其他不法分子利用的防范意識,列舉真人真事,加強思政引領作用。
為更好地實現兩橫兩縱的思政課程內容教學改革,在教學方法上也要相應進行轉變。可以采用“案例引導法”將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政育人教學相結合,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專業思政育人教學設計改革思路,創新汽車設計課程教學與實踐案例方案。具體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開展我國汽車行業發展背景的思政育人案例建設,使學生形成與汽車設計相關的基本行業背景的感性認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同時對建國后我國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產生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大國工匠精神”。
著重提升民族品牌自豪感,近些年國家大力投資汽車產業,包括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上汽集團時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一汽集團,強調一定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們要立這個志向,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如今中國汽車品牌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我國的民族品牌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大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這為“汽車設計”課程思政實踐教育提供了可能,教學中配以上汽、一汽、東風、長安等整車企業實際的案例進行介紹,對其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與講解,激發學生的民族品牌自豪感,在專業課程知識講授中潛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育的融入。
順應現階段我國國產汽車的迅猛發展,結合“汽車設計”專業的思政育人教學改革建設,培養學生形成“法制意識和社會責任”,提升具體科學及工程問題的屬性辨別及理性解答能力,加強學生立身我國汽車行業國產化發展和貢獻的思想灌輸,樹立學生投身我國汽車行業發展的崇高理想,建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汽車行業人才培養目標。
著重培養汽車專業認同感和責任感,在課程教學設計中,可以針對相關的課程內容,重點介紹“汽車設計”專業國家今后發展的方向和當前取得的創新性的技術成果。同時具體介紹為學科和專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科學家,如我國汽車行業的幾位院士的感人事跡,用實際的例子來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此外,我國在不斷崛起的國際化過程中也面臨著很多風險挑戰,例如:針對我國汽車產業關鍵零部件的封鎖和關稅政策,某些國家甚至拉幫結派共同遏制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因此,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加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新時代新形勢下思政教育的新要求。
開展“汽車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建設,也要重點體現我國汽車設計產品的發展趨勢,將前兩個階段的內容進行綜合和創新,激發學生自身對我國汽車產品設計的新思路和新理念,通過啟發式、討論式教學,讓學生自己創新提出我國汽車設計產品開發中的感人事跡,提升自身“專業倫理、專業素養、職業精神、仁愛之心”。
通過思政育人教學方法實踐,由感性認知到問題解決再到創新實踐,使學生最終能夠廓清與汽車設計相關的不同階段思政案例及行業發展思路,形成解決方法、規劃研究方案。經過這三個階段的訓練,使學生對汽車設計產品中蘊含的“新的課程內容體系和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兩橫課程網絡結構,以及“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和教師角色轉型與變革”的兩縱師生網絡結構的課程思政效果有較大程度提升。
通過“汽車設計”課程的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建設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汽車設計專業課程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課堂專業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落實三全育人功能,不斷積累汽車類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改革的經驗和成果。作為教師本身,加強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對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探索,對專業課程教師育人也能起到較強示范輻射帶動引領作用,也是對高等學校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新啟蒙。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11.
[2]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N].人民日報,2019-3-18.
[3] 高偉.汽車構造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汽車實用技術,2021,46(16):219-221.
[4] 尚毅,方玉娟,于再亮.高校工學類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施策略探究[J].汽車實用技術,2021,46(18): 183-185,189.
[5] 陳雪梅,王帥琦.基于新時代育才觀論教師教育課程思政建設[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2,24(1):135-141.
[6] 李蓉.《發動機構造》課程思政建設探討[J].汽車實用技術,2021,46(24):144-147.
[7] 尚毅.一流課程建設背景下的汽車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汽車實用技術,2021,46(14):188-191.
Study on Two-Horizontal and Two-Vertical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for Automobile Design
ZHANG Zhiming1, ZHANG Juannan2, ZHAO Zhiguo1, WU Jianjun1
( 1.School of Automotive Studi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
Face to the major demand for the student education of vehicle enginee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three new and one high" and "new four modernizations" of automobile, the study aims to solve the common problem of poor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automobile design. The work breaks the original form of simply teach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horizontal curriculum network as new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and new teaching mode, and the two-vertical teacher-student network as transformationof students learning mode and transformationof teachers’ role, integrat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form a teaching reform mode. And more over construc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s with the basic stage, application stage and innovation stage. The purpose is to propose a new frame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automobile design course, and realize the new teaching mode in automobile design professional course coincided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utomobile design; Reform in education; Cours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wo-horizontal and two-vertical
G642.0
A
1671-7988(2022)24-149-05
G642.0
A
1671-7988(2022)24-149-05
10.16638/j.cnki.1671-7988.2022.024.027
張智明(1979—),男,博士,研究方向為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E-mail:zhangzm@tongji.edu.cn。
同濟大學2021—2022年度課程思政教改課題(KCSZ-B-20210316);“同車行”研究生課程思政體系建設(2021KCSZYJ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