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綦江區沙溪小學 周靖濱
因材施教出自《論語·為政》,它是我國古代儒家“教學論”中的一個著名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及自身素質,照顧個別差異,實行分類指導,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提高,成為“合格+特長”人才。對現代教學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觀念在書法教學中尤為重要。由于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記憶能力以及視覺、聽覺反應力,還有性格、志趣的差異等等,導致每個學生對同一學習內容產生不一樣的認知和體會。教師如果采用一刀切、滿堂灌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學目標既不能定太高,也不能定太低,只能以中等水平來平衡。這樣,就會使得水平高的學生感覺過易而失去探究的興趣,而水平較差的學生卻又因跟不上節奏而失去學習的信心。從這個意義出發,在書法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采取因人而異的教學方法、練習方式及個性化的點評,充分實現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的書法課堂。
教師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具有差異的人,教學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學工作的特殊性。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途徑去了解學生,學生所呈現出的任何特征都必須得到教師的關注,才能為有效的教學實施提供幫助。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先天因素。如學生的小肌肉發育情況直接關系學生的執筆姿勢和手指協調性、靈活性;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決定著對書法不同的審美和藝術表現……其次,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如觀察力決定著書法臨摹、創作和欣賞的能力,想象力決定著藝術創作是否具有創新性,意志力決定著能否有耐心地堅持練習等。再次,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如學生的書寫姿勢直接影響視力及書寫效果,上課專注的習慣會提高課堂效率,等等。然后,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藝術是從生活中來的,學生的生活經驗對藝術學習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古人所說的“點如墜石”,就是從運用自然物象去描述和記憶點畫的姿態,使筆畫更直觀形象。學生是否練習過書法、練習的程度等學習經驗會對書法教學產生直接的影響。最后,還需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興趣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習產生愉快的體驗。同時,藝術具有相通性,其他藝術的學習也能跨越學科對書法學習產生共鳴。如愛好畫畫的學生對字的結構空間意識較強,愛好唱歌的學生更容易感悟書寫節奏變化,等等。
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根據班級中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合理分層,如練過書法的學生為專業型,觀察能力強的學生為觀察型,想象豐富的學生為想象型……分層時切忌給學生貼上標簽,教師也要對每個層次的學生一視同仁,保護好學生的自尊,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
分層備課是分層上課的前提。每個層次應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制定哪些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是一堂課是否因材施教、合理分層的關鍵要素。
教學內容的確定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知及性格特點、興趣等,細化到每一層次的學生。不能盲目地照搬教材,要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興趣去學,有能力去學,學有所獲,做到尊重個性、難易適中。在選帖上,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如性格內向而嚴謹的學生學歐體易上手,性格敦厚的學生學顏體容易寫出其氣勢,思維靈活的學生選擇褚遂良楷書,等等。在練習內容上,也需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量身打造,可以讓領悟力強、筆性好的學生寫一些筆法結構相對復雜的字,稍差的學生則練筆畫相對較少的獨體字……如在教學《橫與豎的分布》時,就可以讓學生選用不同字體來表現多橫等距、多豎等距這一結構原理,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練習“王、而”等筆畫少的字,專業素養高的學生則可練習“事、無”等復雜的字。教學中應避免“一刀切”,要讓教學內容千差萬別,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風格特點,保護好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目標是支配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學行為所得的成果或最終行為的明確闡述,它是教學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分層教學中,分層教學目標是統領整個課堂的綱領。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根據學生的分類類型,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礎,并在現有能力水平上適當加深難度,使學生需通過努力才能達成。如在制定“橫長撇短,橫短撇長”這課的知識能力目標時,可將目標從以下四個層次來制定:
第一層次:認識“橫長撇短、橫短撇長”的結構規律,臨寫四個范字,要求找準主筆,書寫時突出主筆。
第二層次:在第一層次基礎上,臨寫時注意把握好筆畫之間的長短搭配關系。
第三層次:在第二層次基礎上,臨寫時寫準范字“左上包右下”的半包圍特點。
第四層次:在第三層次基礎上,能找出一些類似結構的字進行創作。
分層制定不同的目標,有的放矢地讓學生達成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也正是體現了教學本身的宗旨。
教學重難點是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否得以實現的重要內容。在分層教學中,由于每個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有所差距,因此,教學重難點也就有所不同。如確定“橫長撇短,橫短撇長”這課的教學重難點,也應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也可分為四個層次分別確定。
第一層次:重點為找準主筆,書寫時突出主筆。難點則為如何書寫出主筆。
第二層次:重點臨寫時認識和把握好橫與撇的搭配關系。難點為書寫時如何表現出橫與撇的搭配關系。
第三層次:重點認識和寫準范字“左上包右下”的半包圍特點。難點為書寫時如何寫準“左上包右下”的半包圍特點。
第四層次:重點和難點均為學會橫長撇短、橫短撇長的規律,進行類似結構的字的創作。
這樣層層深入,保證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努力的方向,然后圍繞重難點去突破,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分層教學不意味著復式教學。在教學組織中,不是把各個層次的學生分開組織,而是把學生集中在一個課堂之內,合理地協調“合”與“分”的關系。導入、激趣、共性的知識講授、復習、小結等需要全班共同參與,針對學生實現不同目標則需進行分層指導,由于指導的對象有所差距,因而指導的方法也應因人而異。如在教學“撇”的書寫時,對于觀察能力差的學生,教師需運用直觀形象法,讓學生結合生活中象牙或刀的形狀,找到類似的關聯物去模擬它的形態;對于動手能力差的學生,教師則需彎下腰手把手指導書寫動作;對于藝術表現力強的學生,可引導通過想象或體驗一把梳子從發根梳到發梢,由重而輕一拓而過的動態感受去書寫筆畫。不同的教學目的,應運而生不同的教法學法。鄧小平有一句話:“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書法教學也是如此,捉不同的“老鼠”,還得用不同的“貓”,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法學法,才能使分層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作業是學生鞏固和消化所學知識,轉化為書法技能的重要途徑。書法作業的布置仍然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訓練內容、練習量及練習要求也應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分層布置作業時,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具體的練習內容、練習形式及要求,以實現作業的鞏固練習作用。如“平捺”的作業設計,也可以分為幾個層次來分層布置:
第一層次:用拷貝紙直接摹寫平捺或雙鉤填廓平捺,然后臨寫平捺,要求平捺的動作要領完整,形態基本準確。
第二層次:臨寫平捺和范字,要求平捺動作要領做到完整、協調、流暢,范字筆畫準確美觀。
第三層次:臨寫范字,要求范字筆畫流暢、結構準確。
第四層次:臨寫范字,并在相關字帖中找一些帶平捺的字進行臨寫,體會平捺在書寫中的運用。
作業分層設計,避免優生對練習內容過分簡單缺乏興趣而應付,避免差生因無法達到要求而放棄,應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鞏固而提高。
評價反饋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達成教學目標,實現主動學習的重要手段。在書法教學中,評價也應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根據作業的不同要求,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在評價時,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評價的作用。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認清自己學習成果的優點和不足,評價不是成果展示,也不是開批判會,既要找出作品的閃光點給予鼓勵,也要針對問題提出改進的方向。其次,要注重評價的實效性。根據分層的教學目標,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如果拔高要求,則會讓這一層次的學生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如果降低要求,則會讓評價的意義蕩然無存。同時,還需注重評價樣本的選擇,教師要挑選出不同層次的具有代表性的樣本,讓同一層次的學生能在評價中找到有共性、有價值的內容,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最后,評價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切忌讓學生產生比別人差的自卑感而羞于展示,也不能產生優越感而驕傲自滿,注重保護好每一層次學生的自尊及興趣。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它作為藝術,是具有個體差異性的。“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審美感受和藝術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書法教學中,我們不能像工廠生產成批同一型號的產品那樣去開展課堂教學,而是要從藝術的角度出發,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分層次地確定目標,運用不同的教法學法,從不同角度去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書法教學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學生不同層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