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沛
(1.陜西地建土地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陜西西安 710075;2.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西安 710075;3.自然資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點實驗室,陜西西安 710075;4.陜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西安 710075)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要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這表明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已成為時代課題。2017年,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中的產業興旺一方面強調了要將產業振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點,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要增強農業發展的多功能性,要注重農業產業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發展,通過產業興旺來帶動鄉村振興。2018年,國家發改委發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7年)》,報告總結了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同年9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印發,規劃強調農村三產融合可以實現農村產業間的資源優化配置,實現產業升級。國家關于鄉村振興和農村三產融合的一系列政策表明,農村三產融合已經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點[1-2]。自此,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農村三產融合引起了廣泛關注,成為業界的研究熱點,也出現了一些研究成果[3-5]。目前,相關研究多為從宏觀層面進行的定性分析,大多為對政策理論的解讀,對實踐細則方面的研究相對較為缺乏。基于此,筆者基于實踐的角度,對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之間的關聯進行了分析,探討了農村三產融合存在的現實困境,并提出了發展對策,以期更好地利用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的政策優勢,提升農村三產融合的效果,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1.1 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是產業興旺產業興旺可以從多方面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第一,糧食安全方面。農業是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之源,現代農業具備同時滿足綠色食品、農事體驗、生態休閑等物質和精神需要的多種功能。第二,生態環保方面。現代農業和農業生產加工業將綠色發展作為發展的理念,基于鄉村的生態優勢,降低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普及清潔生產、增加環保投入、創新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相關技術,實現產業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第三,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產業興旺可以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為廣大農民提供生產生活的產業支撐。第四,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方面。產業興旺需要進一步優化鄉村產業布局,引導鄉村的資源聚集,促進技術、資本和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不斷激發農業生產的創新活力,提升產業的發展能力和水平,為鄉村振興的順利實施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1.2 產業興旺的出路是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產業興旺的關鍵是要有效激發鄉村產業的活力,農業產業由于自然資源有限、供需經濟彈性不足等原因,在成本收益上較二、三產業具有明顯弱勢。同時,受限于農業資源的約束,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人口就業僅僅依靠以種養為主的農業產業是不可能實現的。農村三產融合可以有效促進當地農民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實現當地農民當地就業,可以有效提高農民的收入。此外,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還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有效拓展新產業和新業態的發展空間。通過上述兩方面的相互促進和支持,有效推進產業興旺[6]。
1.3 鄉村振興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目標是統一的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就表明要從經濟、生態、文化和鄉村治理等方面著手,在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業不強大、農民不富裕和農村不美麗的現狀。產業興旺主要是提升農業產業的生機與活力,提升農業的綜合競爭力;生態宜居是要注重綠色農業的發展,保證農村環境能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能得到有效保護,并將傳統鄉村建設為美麗鄉村;鄉風文明和治理有效都強調要提高對鄉村文化的傳承、滿足農民精神富裕、整治環境等方面的要求;生活富裕是要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社會保障水平,以及讓農民在精神上感受到富足。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會促使一二三產業之間的有效銜接和延伸,會促進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閉環,從而提升供給能力、增加供給數量;同時還會促使一二三產業之間的滲透,并催生更多的新產業和新業態,可以為農民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創收機會。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銜接、滲透和融合會進一步提升農業的競爭力和農產品的價值。此外,農戶是產業融合的主體,可分享全產業鏈的利益分配,從而實現持續增收。一二三產業的融合過程中,通過利用新技術和突出綠色生態指向,在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同時也讓農村展現出生態宜居的新形象。因此,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既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又利于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2.1 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目前,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具有顯著的融合程度低、層次淺等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首先,三產融合的方式較為單一。目前我國農村三產融合過程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采用訂單農業等簡單的方式,而采用股份合作將廣大農民的利益與融合機制密切相連的很少見。訂單農業可以將市場風險降至最低,可以充分保障農產品的穩定收益,但三產融合追求的目標并非如此簡單,而是要提高農業在價值鏈中的地位,并不是追求簡單的“1+1+1=3”的效果。其次,產業鏈條較短。一二產業的融合多是以小農戶為經營主體對農產品進行簡單加工和包裝,大多以種植-銷售、種植-加工兩種模式為主,由于缺少市場推廣以及宣傳力度不足,產品的品牌效應非常低,產業鏈基本上都止步于二次融合,在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具有明顯的劣勢,這就導致實現產業深度融合的難度加大,也就更加無法實現利益的緊密聯結。第三,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我國農村很多區域還是采用一二三產業共存的簡單模式,雖然一二三產業樣樣齊全,但仍然采用“單打獨斗”的模式,無法逾越“1+1+1=3”的格局,也就很難有效提升產業價值鏈條[7]。
2.2 對農業功能開發不足農業具有的最基本功能是可以為人們提供農產品,滿足人們的食品需求,也就是農業的經濟功能,但是農業除了經濟功能外,還具有社會功能、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目前,我國很多地區在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過程中,仍然受制于慣性思維,依賴于傳統的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路徑,只是通過簡單的農產品加工、銷售來實現產業之間的融合,僅僅注重農業的經濟功能,卻忽視了農業的其他功能,未能將農業的社會功能、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等轉換成經濟功能。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農業功能開發嚴重不足,尚有大幅提高空間。
2.3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無法滿足三產融合的需求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離不開農村基礎設施的保障,高質量的產業融合發展需要有快速的信息傳遞、便捷的交通等為其提供支撐。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成就顯著,但是從總體上來看仍然較為落后,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較大。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以下3個特征:第一,區域發展明顯不平衡。主要表現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優于西部地區,而且城市周邊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優于其他農村地區。第二,信息化建設較為滯后。與交通設施和電力設施建設相比較,農村的信息化設施建設較為落后,農村的互聯網設施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而且農村的互聯網普及率也與城鎮有較大差距。第三,農村基礎設施后期的維護管理不到位。在廣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而輕視后期維護管理的思想,鄉村道路由于長期得不到維修、水利設施得不到及時養護,致使基礎設施嚴重老化和損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導致農村與城市之前的互聯水平始終處于較低水平,也嚴重制約了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8]。
2.4 三產融合發展關鍵因素的支撐能力較弱第一,人才因素。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離不開人才因素的支撐,高水平的產業融合發展人才因素至關重要,因此首先必須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目前,很多農村地區的農業經營主體都是婦女、老人,新生代農民為了生計都選擇去城市打工,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第二,資金因素。農村三產融合需要農業經營主體提前支付一定的融合成本,用于購買相應的設備,但是作為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民由于缺少有效的擔保,難以得到金融機構的有效支持,也就無法及時獲取所需的資金。第三,技術因素。先進技術可以使三產融合價值鏈的高度得到提升。但是應用先進技術需要三產融合型人才具有很高的素質,可以全面掌握先進技術;此外還要考慮到采用先進技術的成本,較低的成本可以加快先進技術的滲透和擴散。而目前的實際情況卻是農村三產融合型人才嚴重缺乏,很難滿足上述采用先進技術需要的條件。第四,土地因素。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離不開土地,旅游業、農產品加工業等都需要土地。但是目前農村建設用地審批的流程較為復雜,經營性用地獲批難度較大。
3.1 完善農村三產融合的利益聯結機制利益聯結機制決定著三產融合經營主體享有利益的權利,也可以作為衡量農村三產融合的質量與層次的標準。農村三產融合高水平發展的前提就是要打破單個產業存在的利潤界線。在傳統的訂單農業融合模式下,由于產品的價格在生產前已經確定,因此農業生產者可以獲得的收益在產品再生產前也已確定,這屬于淺層次的利益聯結,與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追求的目標完全不相符。而訂單協作、股份合作等形式可以讓農業生產者和其他經營主體之間形成一種緊密的利益分配機制,雙方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可以大大增加農業生產者參與產業融合的機會[9]。可以幫助和引導農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如資金、土地經營權等方式入股,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保障農業生產者在三產融合利益鏈中的“話語權”,不斷提高農民主動參與農村三產融合的積極性;支持和引導農戶、農村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對農產品質量管理的力度,并成立專業的組織對農產品質量進行監督,加快培育農產品區域品牌。
3.2 深入開發農業多功能性農業多功能性是建立在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的,因此,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過程中要深入開發和利用上述資源,不斷挖掘上述資源的經濟價值,大力發展旅游農業、創意農業、設施農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等新的業態,升級傳統的農業三產融合模式[10],做到優勢互補、優化配置資源,讓農村三產融合的實體更加穩定、緊密,并形成更加優質的融合業態,不斷激發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潛力與活力。但是需要重點注意的是,在深入開發農業多功能性的同時,務必保護好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避免過度開發。
3.3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有資金的支持,政府相關部門要擴大公共財政的覆蓋范圍,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此外,還要嘗試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籌集社會資金,并建立一種長效的融資渠道,以改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經濟活動提供更多的便利。此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根據主次關系和合理順序依次展開,與農村經濟關系密切的基礎設施要優先建設和改善,然后再推動與農村社會有關聯的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以后,要建立相應的維護管理機制,并確定相應的維護管理主體,可以將維護管理費用納入公共預算中,將基礎設施維護管理的責任落到實處,徹底改變重建設輕維護的觀念,切實做到建設和養護一體化。
3.4 政府部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部門首先要規范農村三產融合相關的指引政策,明確引導、支持、規避、禁止的項目,確保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同時,政府部門要取締那些對產業融合產生制約的政策法規,多出臺一些可以有效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政策法規。第一,當前農業產業的從業主體大多為農民和家庭農場等,他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缺乏營銷、管理、技術等相關技能,這就嚴重制約了農村三產融合的進程。政府部門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在外經商人員返鄉創業,對于符合條件的可以承擔政府涉農項目;根據不同農村地區的農業特色,對當地農民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高水平新型職業農民。第二,政府部門要在財政、保險、稅收等方面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引導、鼓勵農業加工業、旅游業、餐飲業等參與到產業融合中,不斷提高農業的附加值。第三,政府部門要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用技術創新來提高三產融合的高水平發展。政府部門要搭建農村三產融合的交流平臺,促進農業經營主體建的交流和合作,加大對標桿農業企業的宣傳和推廣力度,不斷推動產業化的運行,加快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進程。第四,政府部門要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法規,簡化農村建設用地的審批流程,促進土地合理、有序流轉并做到集約有效利用,在農民利益切實得到保障的基礎上為三產融合發展提供更多支持[11]。
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這也體現出國家對農村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鄉村振興戰略體系中,產業興旺是關鍵,而農村三產融合是產業興旺的主要抓手和途徑,是有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由之路。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各種力量、機制和資源要素共同參與,要借助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優勢,構建更加完善的農業現代化體系,加快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內在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