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雨佳 柳銘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提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協同育人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中強調的重要內容:“教育行政部門、婦女聯合會統籌協調社會資源,協同推進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并按照職責分工承擔家庭教育工作的日常事務?!盵1]這些內容不僅明確了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責部門及其統籌社會資源的職責,也明確了協同育人是有效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機制。
社區作為具有內在互動關系和地域性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陣地。
順暢的運行機制是社區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開展工作、發揮作用的重要保障。從《家庭教育促進法》等相關政策和研究中,我們概括了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三大系統:宏觀管理機制,政府主導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協同育人組織管理體系,明確職責分工;系統協調機制,婦聯和教育行政部門從縱向上構建以本部門為主導的協同育人機制;實踐工作機制,在實踐工作層面上的具體的工作機制和工作模式,主要包括學校牽頭和社區牽頭的家校社協同育人保障機制、協同機制和實施機制。[2][3][4][5][6][7][8]
現有的協同育人研究主要集中于學校牽頭的“家校協同”,對于社區牽頭的“家社協同”關注較少,此外,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探索和現象分析,缺少反映社區家庭教育實際工作狀況的調查研究。只有準確了解現狀,才能更有效地推進社區家庭教育工作,因此,本研究聚焦于社區牽頭的協同育人工作的發展現狀和實踐機制,在反映社區協同育人工作保障機制、協同機制、實施機制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本研究以社區為調查對象,采取抽樣調查法,在東、中、西、東北部共選取8 個省(自治區)開展調研,其中東部選取福建省、廣東省、江蘇省,中部選取江西省和安徽省,西部選取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選取黑龍江省。每個?。ㄗ灾螀^)選取2 個地級市,選中市的社區(村)參與調研,參與此次調研的為已開展家庭教育工作的8 806 個社區,問卷由社區負責家庭教育的工作人員填寫。
調研采用自編問卷。測查內容主要包括:社區基本情況、社區工作者基本情況、制度保障、資源保障、組織形式、主題內容、信息溝通、資源協同和家長參與等。調研采用線上作答方式。使用SPSS 20.0 對測查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
1.家庭教育相關政策知曉率過半
家庭教育工作的相關政策是社區開展相關工作在方向和內容上的重要參考。在本次調研的社區中,分別有35.8%和6.2%的社區工作者認為自己對相關政策不太了解和非常不了解,也就是說,有超過五分之二的社區工作者對家庭教育相關政策缺乏了解。
調研進一步選擇了婦聯系統牽頭發布的《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家長家庭教育基本行為規范》《關于進一步加強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三個家庭教育相關的文件,來測查社區家庭教育工作者對相關政策的了解情況。從表1 可以看到,有超過二分之一的工作者知道這些文件,但是不了解其中的具體內容;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工作者不僅知道這些文件,還了解其中的具體內容;還有超過十分之一的工作者不知道有這些文件。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相關文件的宣傳、解讀和推進工作在社區層面還不夠理想,如何使發布的文件真正落地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表1 社區家庭教育工作者對相關政策的了解情況
2.社區家庭教育工作計劃及相關績效考評尚有待建立健全
計劃與監督機制不僅體現著社區對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更關系著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的落實情況。參與本次調研的社區中,有三分之一的社區并沒有明確的家庭教育工作計劃,在一定程度上是隨機開展家庭教育工作的。從表2可以看到,在計劃納入社區整體工作計劃的社區中,有95.5%的社區有定期檢查落實;在計劃未納入社區整體工作計劃的社區中,只有49.4%的社區有定期檢查落實。可見,將社區家庭教育工作計劃納入社區整體工作計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計劃得以落實。

表2 社區家庭教育工作計劃和落實
激勵性的評價機制能夠有效地激發社區和工作者的積極性。參與本次調研的社區中,有54.0%的社區從未因為家庭教育工作而受到過單位或上級組織的表彰,有57.3%的工作者從未因為家庭教育工作而受到過單位或上級組織的表彰;有14.3%的社區每次活動后都會收集家長對活動的滿意度。調研結果顯示,那些經常受到表彰的社區,會更加重視在活動后收集和反饋家長的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對家長滿意度的自評也會更加積極。
可見,無論是在家庭教育相關政策的下達、普及和解讀,還是在家庭教育工作的計劃監督和評價機制方面,都存在著不到位的現象。
1.家庭教育指導隊伍以兼職為主,常態化學習培訓有待加強
家庭教育隊伍是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人力保障。在本調研中,主要從隊伍組成和隊伍建設兩個方面考察了人力保障情況。
家庭教育工作隊伍基本由組織管理者、專業師資、志愿者三部分人群組成。本次調研發現,在從事社區家庭教育工作的組織管理者中,有15.9%的工作者是家庭教育的專職工作者,即只負責家庭教育工作的人員;有84.1%的社區工作者是以兼職為主,這些工作者平均有21.2%的工作時間用于家庭教育工作。社區家教指導服務工作中的師資力量情況并不理想,有32%的社區工作者認為師資力量不足,42.8%的社區工作者認為師資力量不太充足。目前社區發動組織的志愿者隊伍主要有網格員、“五老”隊伍、父母、祖輩,分別占社區總體的72.6%、36.3%、34.5%、12.1%,可以看到,網格員是目前家庭教育工作發動組織的主要力量。
在社區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方面,有8.9%的社區從沒有為工作人員提供如何服務社區家長的學習;有67.5%的社區偶爾會組織工作人員學習;有20.3%的社區經常會組織工作人員學習;只有3.4%的社區總是會安排工作人員進行相關學習。在工作者參加的家庭教育相關培訓中,有36.8%是來自社區組織的培訓;42.7%是來自上級單位組織的培訓;9.7%是工作者自己選擇的社會培訓;還有10.8%的社區工作者沒有參加過家庭教育相關培訓。也就是說,來自單位和上級單位組織的培訓是目前工作者提升自己家教相關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徑。
2.家庭教育工作經費、場地、設備等保障尚需加強
在參與此次調查的社區中,有27.3%的社區全部需要自籌;有17.3%的社區不需要自籌;自籌比例在20%以下的社區占比為38.7%;自籌比例超過80%的社區占比為34.2%;有11.1%的社區自籌比例在40%~60%之間。在場地和設備方面,有25.6%的社區有專門做家庭教育活動的場地和設備;有47.1%的社區有共用的活動場地和設備;有17.7%的社區需要借用其他單位的場地和設備;還有9.7%的社區在場地和設備方面存在困難,并影響指導服務工作的開展??梢钥吹剑环矫妫捎谏鐓^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正在探索發展的過程中,經費、場地和設備保障還不充分;但是另一方面,社區通過協同其他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經費、場地和設備不足的問題。
總體來說,在社區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資源保障方面,師資、隊伍建設,以及經費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1.大部分社區具有向家長宣傳、推送、收集信息以及溝通的渠道
信息溝通渠道是影響社區家庭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環節。調研發現,有74.4%的社區有向家長宣傳和推送文化、娛樂、社會支持等服務信息的有效渠道;有25.6%的社區目前還沒有推送這些信息的有效渠道。有信息渠道的社區中,有69.9% 的社區有家庭教育宣傳欄,宣傳欄向居民推送的內容主要包括:政策宣傳(85.7%)、育兒知識(70.6%)、活動預告(53.4%)以及社區內外的資源推介(37.0%)??梢钥吹?,宣傳欄在社區向家長宣傳家庭教育相關政策、科普育兒知識、推送社區活動信息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電話和日常生活中的了解是社區了解家庭情況的主要方式
對家長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與家長溝通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組織家長參與活動的效果。在參與本次調研的社區中,有76.0%的社區有收集家長的需求或建議等信息的有效渠道;有24.0%的社區目前還沒有收集家長需求等信息的有效渠道;有63.2%的社區認為在家教指導服務工作中,社區與家長的溝通渠道還是比較順暢的;有24.7%的社區認為社區與家長的溝通渠道不太順暢;認為目前溝通渠道不順暢和非常順暢的分別有6.0%和6.1%。對社區家長 “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分別占8.2%和40.4%;表示“比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分別占45.7%和5.7%。目前社區主要是通過電話聯系(70.0%)、在日常社區生活中了解(65.0%)、問卷調查(52.2%)、家訪(52.1%)這四種方式了解家庭情況、收集家庭需求以及與家長溝通。可以看到,大部分社區都有收集家長信息、與家長進行溝通的有效渠道,社區通常采用2~3 種方式與居民建立聯接,其中電話和社區日常生活是社區與居民溝通和了解的直接渠道、主要渠道,同時也可以看到,問卷和家訪也成為社區深入了解居民需求的有效選擇。
1.目前“社校協同”尚有困難,師資是社區希望通過與學校協同獲得的主要資源
在需要與學校協同的內容方面,從高到低依次為:有46.6%的社區工作者認為最需要協同學校的師資;有27.4%的社區認為在活動的宣傳組織方面最需要與學校協同;有12.8%的社區工作者認為最需要借助學校的場地;12.4%的社區認為在活動內容方面最需要與學校協同;還有0.7%的社區認為最需要在經費和工作人員上與學校協同。目前已有43.1%的社區建立起與轄區學校協同的機制,利用學校師資、場地開展指導活動。在與學校協同組織活動的難度方面,有12.5%的社區認為非常不容易,44.4%的社區認為不太容易。
2.社會機構正作為一種協同力量走入社區開展家教相關工作
在主動尋求、招募社會力量(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共同開展家庭教育相關活動方面,有10.9%的社區從來不主動尋求、招募社會力量;64.8%的社區偶爾會尋求、招募社會力量。分別有15.5%和54.4%的社區認為與這些社會力量共同開展家教活動非常不容易和不太容易。而在以委托或外包形式引入社會機構負責開展家教工作方面,有30.9%的社區目前還沒有購買過第三方服務,可以看到,社會機構正作為一種協同力量走入社區開展家教相關工作。
在與其他社會教育資源(博物館、圖書館等)合作開展家庭教育相關活動方面,有26.5%的社區目前還沒有協同過相關資源。在與這類資源協同開展活動的社區中,按照協同對象的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有61.5%的社區利用過家庭教育服務站;有49.6%的社區利用公共圖書館開展過活動;有27.4%的社區利用過公共體育館;有22.5%的社區利用博物館開展過活動;有18.3%的社區利用少年宮開展過活動;還有6.9%的社區利用過安全生產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場地。
可見,盡管“社校協同”“社社協同”并不容易,但是社區仍然積極整合學校和社會資源,通過協同學校和社會資源不僅可以解決經費、場地、內容等方面的困難,而且可以豐富指導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目前社區協同實踐機制的建立正處于探索階段。
1.“道德品質、身體健康、安全意識”為社區主要活動主題
社區與家庭和學校一樣,肩負著“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有86.8%的社區工作者認可社區能在不同方面促進孩子的發展,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道德品質培養(83.3%)、身體健康(73.4%)、安全意識和行為(73.4%),排在后三位的分別是:學習成績(30.5%)、人際交往(50.2%)、公民意識(60.3%)??梢?,超過三分之二的社區工作者都認為社區工作能夠在促進孩子品德發展、安全防護和身體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作用,而認為能夠促進孩子學習成績的社區不足三分之一。
2.社區活動的內容多貼近中國傳統文化和社區生活的實踐
社區圍繞“立德樹人”為兒童組織各種不同主題的活動,這些活動按社區組織的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在中國傳統節日或紀念日組織教育實踐活動(70.9%)、組織社區志愿勞動實踐(63.5%)、組織法治、安全、健康主題教育實踐活動(63.5%)、通過社區文化建設或是營造環境氛圍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56.0%)、關愛社區特殊兒童群體的教育實踐活動(53.0%)、組織科普、文化藝術主題教育實踐活動(52.1%)、組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育實踐活動(43.6%),由此可以看出適合社區組織的主題活動,或者說社區擅長組織的活動主題主要是那些貼近家庭和社區生活的內容。
可見,在社區協同育人的活動主題和內容方面,社區圍繞“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通過開展不同主題和內容的活動,自主探索著適合社區開展的活動。
1.社區接待和家訪分別是社區提供個別指導服務的主要方式
目前社區采用線上線下不同方式為居民提供家庭教育個別指導服務,這些方式被采用的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社區接待(66.3%)、家訪(65.4%)、電話(64.4%)和網絡(40.9%)。可見,目前大部分社區都為居民提供了個體指導服務,雖然有線上線下兩類途徑,但是傳統的社區接待、家訪以及電話聯系仍是目前社區開展個體指導服務的主要方式,均高于線上方式24 個百分點以上。
2.專題講座和親子活動是社區主要的指導服務形式
在組織集體指導活動時,采用方式的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專題講座(64.7%)、親子活動(59.2%)、家長經驗交流(58.9%)和文體活動(12.2%)。家長在這些活動形式中的參與度各不相同,參與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親子文體活動(37.8%)、家長經驗交流(22.2%)、專題講座(21.3%)、社會實踐活動(17.1%)及其他(0.4%),可見,在社區組織的集體活動中,家長更愿意參與的是互動性活動,比如親子文體活動、家長經驗交流。
家長參與社區家庭教育活動積極性還有待激活。有二分之一左右的工作者認為組織家長參與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困難較大或非常困難;有80%以上的社區家長活動參與率不足60%;此外,社區活動對家長的黏度比較小,只有11.7%的社區中有60%以上的家長能參與一半的社區活動;能為社區家庭教育活動出謀獻策的家長也非常少,只有不足10%的社區中能為社區活動出謀獻策的家長比例在60%以上??梢?,目前家長參與的現狀并不理想,家長參與家庭教育的積極性沒有被激活,家長參與度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指導服務活動的知曉度、內容選擇的針對性、活動方式的適當性、溝通機制的順暢性、家長對社區教育的態度等,但與此同時,家長參與情況也會影響社區工作者開展相關活動的積極性,如何將社區工作的特點和優勢與家長的需求和特點相結合,是推進社區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可以看到,在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中,家長參與是體現活動實施有效性以及指導服務質量的客觀指標之一,目前家長參與狀況并不理想。
調研顯示社區家庭教育工作已由初步探索階段進入到普及化、規范化階段,為促進社區“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結合調研發現,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重視社區協同育人工作計劃、監督和評價等組織管理機制的建設,有效推動政策轉化落地。本次調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家庭教育政策在“下達”和“轉化”過程中存在不到位現象,一方面,在社區層面的宣傳、解讀和推進工作不到位;另一方面,在轉化為家庭教育工作計劃、監督和評價機制方面不到位。“下達”不是將政策直接下發給社區,而是要對政策中相關內容的背景、意義,以及要達成的目標進行細致的解讀,在有可能的情況下,還要結合具體的典型案例對重點內容進行說明,從而避免出現工作者只知道政策,而不了解政策內容的情況;“轉化”則是在社區對政策內容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結合社區的具體情況確定可以做什么、如何做,進而制定出可執行的、有意義的工作計劃及清晰的考核評估標準,建立起更多元、更有激勵性的評價機制。
在目前社區家庭教育工作人、財、物不充足的情況下,單位或上級組織應該對那些能夠通過協同社會資源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并探索出有效運行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的社區和表現突出的工作者給予積極反饋和獎勵,宣傳和推廣可復制、具有示范性的模式,引導更多的社區參與和提升家庭教育工作的質量;與此同時,也要定期開展社區居民對社區家庭教育滿意度的測評,接受社區居民的監督。這樣才能推動政策的真正落地,發揮政策的先進性和保障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社區家庭教育支持網絡是保證社區家庭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實際舉措。本次調研結果也充分說明了這點,一方面,社區的師資和經費條件并不理想,師資是影響社區開展家庭教育工作的首要困難;另一方面,雖然大多數社區都以講座為主要活動形式,但家長更愿意參與的卻是互動性的、貼近生活的活動,比如親子文體活動、家長經驗交流??梢姡灾R傳授為主的講座或課程等并不適合由社區提供,而是應由縣級及以上的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為社區指導服務的開展提供專業支持。社區協助上級家庭教育研究指導中心了解和收集社區需求,由指導中心組織專業力量開發成系列的指導活動或培訓課程,建立區域性統籌的資源庫以及針對個體指導的專家庫。社區可以根據本社區家長需求進行“點單”,做好家長的組織和管理,具體的指導服務由社區以上的指導機構與社區共同完成,也可以將個體指導服務推送給本社區家長,滿足家長對個體咨詢的需求。[9]
社區家庭教育支持網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家庭教育服務供給與家長實際需求錯位的問題、解決講座等資源“重疊”的問題[10],還可以緩解社區在師資、內容專業性以及經費方面的困難[11][12]。穩定、專業的指導服務資源是構建家長推門可見、服務可感的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必要條件,能夠有效解決目前社區指導服務中家長參與不足的困境。
第三,社區家庭教育工作需要根據社區的屬性和特點進行定位和設計,在此基礎上,確定由誰來做、做什么、怎么做。以往研究表明,由政策引領,從實際需求出發,在社區層面開發家庭教養支持服務項目,能夠有效支持和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養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切實提高家庭教養質量。[13]因地制宜、有效定位才能夠發揮社區作用,提高家長參與,有效支持到家庭。
社區作為居民的生活空間,具有開展“生活教育”的天然優勢,應鼓勵社區結合自身狀況和特點,或是由縣級及以上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組織專業人員協助對社區狀況進行分析,一方面,充分發揮社會教育實踐性和生活化的優勢,創新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形式,比如,利用社區環境,將家庭教育理念融入社區的物理環境中;組織貼近生活的家庭活動,營造起社區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氛圍;根據社區中服務對象的特點,組織開發社區生活實踐、志愿活動、親子活動,關注和支持隔代育兒,以及有特殊需求的家庭,在有條件的地方爭取建立“社區自習室”“社區閱覽室”,以更加親民的形式為家長和家庭提供服務支持等;另一方面,社區應搭建起家長與社會公共服務機構之間的橋梁,促進“社社”資源鏈接機制的發展,最大限度提高社區內社會公共服務資源的利用率,比如,與社區內的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等公共服務機構共建共享,將有限資源轉化成服務產品,吸引更多家庭和社會單位參與到協同中,擴大協同育人的影響面。[14]
從調研結果中可以看到,社區在保障機制、協同機制和實施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尤其是與學校牽頭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相比,不論在客觀條件,還是在經驗積累方面都存在不足,但是也從另一個角度表明,社區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應有其獨特的模式,在由政府牽頭建立的社區家庭教育支持網絡的保障下,允許和鼓勵社區結合本身的狀況和特點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