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薪制”,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人說,薪酬屬于個人隱私,公司制定“密薪制”是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有人說,過度強調“密薪制”,容易出現員工薪酬倒掛現象,甚至會成為某些企業領導用來維系“小圈子”的籌碼。對于“密薪制”你們有什么看法呢?
此間飛:“密薪制”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規則要公平、透明。薪資可以不同,但規則對每個人都應該是公平的。不打聽同事的收入,更應該是一種職場禮儀,但前提是制度公平。比如我可以不知道別人拿了多少年終獎,但是通過一套公開公平的評價標準,我對自己能拿到多少年終獎大致心中有數。一些企業最大的問題是“照貓畫虎”,只學到了“密薪制”的皮毛,而沒有學到制度精髓,反而讓“密薪制”成了權力濫用的遮羞布。
車橫:關于“密薪制”弊端的擔憂一直都有:有的借“密薪制”謀取私利,先給自己親信多發獎金,后又通過索要或通知到消費現場買單等方式將多發的獎金回收;有的將薪酬分配作為維系小圈子的“籌碼”,獎金只給圈里人;有的把“密薪制”作為對抗監督的“擋箭牌”,面對各種巡視、檢查時,動輒以“密薪制”為由,拒絕提供薪酬情況……顯而易見,一些地方和單位的“密薪制”在執行中異化變味了。
王培旭:員工薪酬,既是勞動者通過合法勞動取得的應得報酬,也是企業管理者雇傭勞動力應當支付的人力資源成本。正是基于此,人們才對“密薪制”話題格外關注。實行“密薪制”雖屬企業管理的自主權范疇,但企業仍須謹守法律底線,不可任性妄為。
孫思齊:作為“舶來品”,“密薪制”在國外實施的初衷是降低人力成本,雇主與員工逐一談判薪資。這一方式近年來成為我國一些企業的明文規定,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弊端,引發了一些矛盾糾紛,甚至成為部分企業侵害勞動者權益的工具。
郭元鵬:“密薪制”值得關注的是企業管理“迷失心智”問題,一些企業和公司出現了老員工薪酬被倒掛現象,甚至“拉幫結派”。為了能“偷偷摸摸多拿錢”,一些職工需要和管理層搞好關系,和有決策權的人“成為朋友”,一心搞好關系,無心搞好業績。這樣的“密薪制”反而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員工之間的互相猜疑愈演愈烈。
張愛東:“密薪制”不是不可嘗試,但需要法律法規的及時跟進。一個方面是,要給“密薪制”管理一個法律標準,例如其范圍如何界定? 另一個方面是,要對“密薪制”的處罰范圍給予明確,不能是“職工討論一下就要開除”。總之,勞動保障法律法規需要及時給“密薪制”一個明確的說法,以便讓“密薪制”活得明明白白,而不是稀里糊涂。
張玉勝:對于“密薪制”,一直存在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實行同工同酬收入公開是實現同工同酬的前提,一些企業實行的“密薪制”,工資秘而不宣,便可能會暗藏“貓膩”,難以實現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益。也有人認為,薪酬保密有利于保護員工的個人權益,避免員工之間相互比較,產生內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