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刃
1937 年北平盧溝橋發生“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是眾所周知的歷史事件。但是,此后不久又發生了駐守北京通州偽保安隊萬余官兵起義抗日的事件,卻由于各種原因而被湮沒,鮮為人知了。這次事件當時影響很大,轟動全國,史稱“通州事變”。紀念抗日戰爭爆發85 周年,重現這段歷史是有意義的。
1937 年的通州,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所在地。此前兩年,1935 年7 月,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簽署“何梅協定”,將冀東22 縣劃為非戰區,不準中國駐守軍隊,地方治安由警察部隊維持,不準攜帶重武器,日寇據此攫取了河北、察哈爾兩省和平津兩市的大部分中國主權。11 月,又策動漢奸進行所謂“華北五省自治運動”,年底在通州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河北的通州、灤縣、臨榆、遵化、豐潤、昌黎、撫寧、遷安、密云、薊縣、玉田、樂亭、盧龍、寶坻、寧河、昌平、香河、三河、順義、懷柔、平谷、興隆計22 縣和察哈爾的延慶、龍門、赤城3 縣,并管轄唐山、塘沽、大沽、秦皇島港等地。大漢奸殷汝耕出任偽政府主席。
日寇在通州設立偽政府,是因為通州東臨大運河,處于平津兩大城市之間,向北可與偽滿洲國聯絡,向南可深入華北平原腹地,控制了通州就控制了秦皇島、山海關、平津一帶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
根據“何梅協定”,河北省政府從天津遷至保定。河北省主席于學忠依照南京政府命令,抽調原東北軍第51 軍的張慶余、張硯田兩位團長和部分營連軍官為骨干,從河北各縣征集新兵一萬多人,組成了河北特警第一、第二總隊,派駐冀東,駐扎在通縣、香河一帶。(后又陸續組建第三總隊,駐唐山及以東各縣;第四總隊,駐地塘沽、蘆臺) 冀東偽政權出籠后,殷汝耕將其改名為冀東保安隊。大多數官兵背著為漢奸政權賣命的罵名,自然心有不甘,伺機反正。通州人也組織了大量地下抗日活動,成為后來事變發生的民意基礎。
當時的通州形勢十分復雜微妙,既駐有日軍,也有偽保安隊,還駐有國民黨宋哲元部下29 軍的一個營。此外,通州城里還有眾多日韓浪人開設的當鋪、白面館、賭場等,加之臭名昭著的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使得通州烏煙瘴氣。在諸多軍政勢力中,惟有29 軍是堅決與日軍對立的。因此,“七七事變”后,日軍急于拔除這個“肉中刺”,要求殷汝耕令張慶余帶隊協助日軍解決南門外駐守的29 軍部隊。張慶余派人給這個營送去密報,讓他們暗做準備。
1937 年7 月27 日清晨,日軍向29 軍駐地發起進攻,遭到堅決反擊后,又派來飛機狂轟濫炸。奉命阻擊的保安隊并不想殺戮自己的同胞,采取放空槍的辦法放走了29 軍,自己反而被日軍飛機炸死炸傷了十余位弟兄。日軍一方面謊稱“誤炸”,另一方面責怪保安隊沒有盡力阻擊,由此引燃事變的導火索。
7 月28 日深夜,張慶余、張硯田兩位總隊長秘密下達起義命令:駐通州之一、二總隊于拂曉前向日軍發起攻擊,目標為西倉日軍兵營、城內日本特務機關、南門外車站日軍守備隊、城內日韓浪人及其一切煙、賭、當場所。起義以西倉兵營槍響為號。此次行動前還與29 軍聯絡,對方答應將派兵援助,以全殲通州之敵,鏟除偽“冀東政府”,再東進掃蕩各地日軍。
29 日凌晨,保安隊兵分兩路,一路由張慶余率領,攻打駐扎在西倉的日軍守備隊。日軍在西倉囤積了大量武器彈藥,實施頑抗。按原作戰計劃,是由我方兩百人組成的敢死隊以大刀片、手榴彈及短槍消滅西倉守敵。不料前晚那里又增援了三百多敵人。由于敵情發生變化,又來不及改變戰斗部署,因此遲滯了戰斗進程。敢死隊砍殺到天亮時,義軍增加了火力支援,南城墻上的機槍陣地向日軍營內猛烈掃射,雖殺死一部分日軍,也影響了敢死隊的白刃戰,使幾十名鬼子兵竄到兵營西側的一座兩層樓里頑抗,義軍無法接近,受了些損失。但大部分日軍已被消滅,日軍兵營內的軍火庫、汽油庫已被燒,一時爆炸聲驚天動地,黑煙直沖云霄,數十里外可見。此役殲滅日寇300 余人。
此次起義,萬余官兵分路出擊,四面開花,打得十分英勇,偽“冀東政府”、縣政府及保安隊內的日本顧問全被殺掉,殷汝耕被捉,日本特務機關被搗毀,里面的日軍全被殲滅,殺死日軍、日特、日僑五百余人,包括大佐、少佐等高級軍官。通州城里,日韓浪人的死尸也是橫七豎八,為通縣人民出了口惡氣,真是大快人心。通州城內的老百姓們,歡天喜地地出來迎接起義軍,商店門口擺上了茶點,招待起義官兵。這次起義在全殲駐守通州的日軍和日特的同時,也直接導致了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將所在地由通州遷往了唐山。
通州距平津近在咫尺,考慮到日軍必來報復,部隊決定撤離通州,向北平開進,準備與29 軍會合。果然,行軍途中,日本飛機來轟炸,汽車大隊成為目標,造成很大傷亡。張慶余、張硯田等重新集合隊伍,號召:咱們是中國人,不當亡國奴,堅決打日本!隨后率部由八里橋向西前進,走到東直門外,有日本步騎炮兵阻擊,義軍再遭傷亡,殷汝耕則在日軍阻擊時趁亂逃脫。魏武臣帶警衛大隊和各區隊零散部隊繼續西行,到西直門外萬佛寺附近,遇到日軍步騎兵迎面開來,部隊被打散。此時,29 軍已經奉命撤離,北平完全淪陷,通州起義部隊只得分散趕到保定重聚,后來參加了抗日軍隊。
“通州事變”是“盧溝橋事變”以后發生在偽政權內部的抗日起義,并且給日軍造成重大傷亡,被日本人認為是“奇恥大辱”,所以事后瘋狂報復,在通州制造了大屠殺慘案。
29 日,日軍得知通州保安隊起義后,當天就派飛機對通州縣城進行了輪番轟炸,不少未及逃離的中國平民被炸死。30 日,日本人又從南苑調了1000 多名日軍再次進駐通州,所到之處見人就抓就殺。據通縣縣志辦公室1985 年編印的《黨史文史資料六》 記載:“7 月30 日,日本派酒井部隊千余人和一隊警察開進通州城,見男人就捕起來,關進西倉。隨后按戶口搜查,認為可疑的人就抓起來,后絕大部分被殺害。據偽縣長王季章說,在暫短的幾天時間里,被處死者約有七八百人之多,給通州人民造成了極大的恐怖。外逃的人不敢回家,在家的多乘里黑夜逃走,或逃到美國教會避難。”進入新世紀后,通州西倉施工時還發現了當年日軍活埋通州平民的萬人坑。從挖掘現場看,這些通州老百姓是用鋼絲從鎖骨上穿過去,10人一排被活埋的。可以想像當年的場面是何等殘酷!
日本人把事變中被殺的日軍、日僑尸體集中火化后,建了一座“慰靈塔”。據載,是役日軍官兵及日僑商被殺者約五百人左右,特務機關長細木繁大佐、第一總隊顧問渡邊少佐、教育廳顧問竹藤茂、憲兵隊長河田等都被起義部隊擊斃了。
至于大漢奸殷汝耕,作為留日歸來的親日派,“七七事變”前即投靠日本,出任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主席,是最早的大漢奸之一。抗戰勝利后被判處死刑。殷汝耕不服,寫出數萬言《自白書》,羅列“協助抗戰”功績,為其所犯罪行辯解,被法院駁回。1947 年12 月1 日在南京被處決。臨刑前還大呼:“本人并非叛國,我的心還是向著國家的”,但已無濟于事,落得個罪有應得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