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云
(揚州市職業大學,江蘇揚州 225009)
黨史學習教育是傳達先進思想的渠道,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路徑之一。將黨史學習教育納入高校常規育人工作不僅可以豐富育人內容,還可以提升育人質量。目前,高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忽略學生主觀意愿、黨史學習教育方法單一、不重視第二課堂的作用。開展必要的黨史學習教育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充分發揮黨史學習教育的優勢。在全面落實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中,高等院校教師要率先學習黨史、鉆研黨史、實踐黨史,做好學生學習道路上的積極引導者。
學習黨史,就是在學習先進思想,可以提升高校學生的思想境界。具體來說,一方面,熱愛國家。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高校學生可以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了解國家一路走來的坎坷與輝煌,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愛國情懷是青年學生內心最樸實、最珍貴的一種情感,可以成為青年學生內心的力量,幫助青年學生戰勝困難、樂觀生活,提高青年學生認知事物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熱愛學習。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學生可以接觸“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堅持不懈”等先進思想理念,調整自身對學習的態度[1]。比如說,當學生獲得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時,即使再苦再累,也不會“得過且過”,會抱著“珍惜”的態度,把握住學習機會,在青春時光里好好學習。
黨史學習教育提倡“全面發展”,鼓勵高校學生廣泛學習,不給自己的學習生涯設限。具體來說,一方面,積極學習文化知識。部分高校學生只注重專業技能,不注重文化積累,很少去圖書館閱讀,很少參加一些文化類的實踐活動。黨史學習教育提倡“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鼓勵學生做一個有文化的高技能人才。在黨史學習教育的指導下,高校學生會有計劃地加強文化知識學習,豐富自身文化知識儲備;另一方面,積極學習課外知識。在黨史內涵中,關于人才的定義不只包含技能,還有文化、品德等,強調“全面發展”。以黨史內涵為指導,高校學生不僅要學好本專業知識,還要了解其他學科知識[2],主動通過課外拓展途徑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傮w來說,無論是“文化知識”還是“課外知識”,都可以促進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黨史學習教育的熏陶下,高校學生可以靜下心來回歸平和的學習生活,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具體來說,第一,樹立個人理想。通過黨史學習教育,高校學生可以意識到學習不能盲目,生活不能碌碌無為,既然擁有好好學習的機會,就要珍惜這些機會,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朝著心中的人生理想不懈奮斗[3]。在追求個人理想的過程中,高校學生可以擁有充實的生活狀態[4];第二,樹立社會理想。在黨史先進思想中,人既要樹立個人理想,也要心懷家國,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比如說,對于一個公交車司機,雖然每天都在重復的線路上來來回回,但每一次出行都關系到乘客安全,關系到社會和諧[5]。作為一個公交車司機,通過個人努力提高駕駛安全系數,這就是一種對社會理想的思考與追求。
黨史學習教育的核心是學生,部分教師沒有把握住這個核心,導致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具體來說,一方面,忽略學生興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時部分教師過于依賴課本,只分析課本上固定的黨史理論,沒有注重“興趣導入”。如果學生長期感受不到黨史學習的趣味性,感受不到黨史知識對現實生活的影響,很容易產生排斥情緒;另一方面,忽略學生建議。高校教師講解黨史中的一些重要理論時,部分學生會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這個時候,有些教師過于主觀,表面上給予學生發言機會,實際上并沒有認真聽取學生的建議,沒有讓學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議最終變成現實。長此以往,學生可能會失去“提建議”的動力[5],不愿意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談到黨史學習教育,部分高校已經習慣“會議動員”“理論說教”,這不僅會讓學生感到非常枯燥,還會讓教師感到極其無趣。具體來說,一方面,缺乏實踐活動。關于黨史學習教育,部分高校以“理論說教”為主,很少涉及與黨史相關的實踐活動。沒有實踐活動,意味著知識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缺乏“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機會;另一方面,缺乏信息化教學。在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對信息化工具缺乏了解,不懂得如何建立“信息化+黨史學習教育”模式。在脫離信息化的情況下,黨史素材無法呈現在多媒體課件上[6],黨史知識也無法制作成一個個有針對性的專題微課,學生在學習方法上會受到很大限制。
關于高等院校黨史學習教育,部分教師會給學生帶來過多的邊界感,讓學生忽略“第二課堂”的存在。具體來說,第一,不布置第二課堂學習任務。部分教師結束課堂內的黨史學習教育之后,沒有及時布置第二課堂學習任務。相比課堂內教學,第二課堂的時間更充裕,有利于學生鞏固黨史知識[7]。如何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這是需要高校教師認真思考并納入教學計劃的問題;第二,不關注第二課堂學習結果。在實際情況中,部分教師雖然會布置第二課堂黨史學習任務,但從不檢查學習結果,也不進行第二課堂考核。沒有檢查與考核的壓力,學生在第二課堂可能會“低效率”“無目標”。這樣的第二課堂只是形式上的一種延伸[8],并不能真正發揮作用。
一方面,尊重學生興趣。講解黨史知識時,高校教師要善于挖掘“課本”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專門設置“興趣導入”環節。比如說,以“兩會”為切入點,發起話題討論:你關注過兩會嗎?你對兩會了解多少?你認為兩會的意義是什么?學生產生興趣之后,教師可以很自然地過渡到課本上的黨史理論,開啟趣味性教學;另一方面,尊重學生建議。面對學生提出的個性化建議,高校教師要注意有選擇性地采納。比如說,黨史知識中的“開拓創新”指的是有意義的創新。如果學生主張“盲目創新”,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的實例,以“袁隆平的水稻創新”為例,讓學生深刻意識到只有具備社會意義的創新,才能服務社會,才能創造社會價值。這樣一來,既不會打壓學生“提建議”的積極性,也可以提高學生對黨史理論的認知。
如何創新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方法?具體來說,一方面,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落實黨史學習教育相關工作時,高校既要有合適的“理論說教”,也要有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比如說,走訪退伍老兵、參觀革命遺址、組織紅色旅游、舉辦愛國文藝匯演等,這些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可以彰顯黨史精神,幫助學生將黨史理論轉化為實踐;另一方面,設計信息化教學。為了更好地落實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相關教師要積極學習信息化工具,創建“信息化+黨史學習教育”模式。比如說,借助多媒體工具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多媒體公開課”。再比如說,利用短視頻軟件制作“黨史學習教育—— 專題微課”。無論是多媒體教學,還是微課教學,都可以讓學生體驗不一樣的學習方法。
第一,及時布置第二課堂的學習任務。結束課堂內的黨史學習教育之后,高校教師要及時布置第二課堂學習任務。比如說,高校教師可以布置:黨史學習教育—— 企業調研、黨史學習教育—— 社區座談、黨史學習教育—— 線上問卷等,與課堂內教授的黨史知識相互補充,讓學生更好理解、更好記憶;第二,積極關注第二課堂的學習結果。布置第二課堂黨史學習任務之后,高校教師要認真檢查、定期考核。以“黨史學習教育—— 企業調研”為例,調研報告整體質量如何?調研報告數據是否全面?調研報告還有哪些細節要調整?這些都需要教師認真檢查,并督促學生及時修改。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時,高校教師要注重“資源整合”。如何理解這種資源整合?具體來說,一方面,校內資源整合。黨史學習教育可以滲透在各個學科中,與各個學科產生聯系。高校教師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時要善于整合校內資源,搜集各個學科的黨史素材,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黨史交流,為學生帶來豐富的黨史資源;另一方面,校外資源整合。整合黨史學習教育資源時,高校教師還要將視野放在校外,積極發掘優質的校外資源。比如說,從企業中搜集黨史學習教育案例、從社區中搜集黨史學習教育故事、從網絡上搜集黨史學習教育資訊等,通過“校內資源+校外資源”,高??梢越⒇S富的“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庫”。
黨史學習教育包含多種實踐活動。在這些實踐活動中,高校教師要注意:一方面,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部分高校雖然定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活動,但并沒有突出學生群體的作用、價值,這樣的實踐活動,感染力比較差。高校教師設計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活動時,要適度“放權”,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比如說,讓學生策劃實踐活動、讓學生協調實踐活動、讓學生總結實踐活動等,學生的參與感越強,受到的啟發越多;另一方面,發揮校外企業的優勢。在黨史學習教育相關實踐活動中,高校要注意發揮企業優勢。比如說,借助企業資源、利用企業平臺、聯合企業優秀代表、共建校企合作基地等,在企業的支持下,進一步豐富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
深化黨史學習教育,高校教師要注重“生活關聯”。具體來說,第一,與學生生活相關聯。黨史學習教育不能脫離學生日常生活,高校教師要用心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從生活細節出發,引導學生思考黨史問題、研究黨史價值,讓學生意識到黨史知識與現實生活并不是一種“分離關系”,兩者可以相互促進、相互帶動;第二,與大眾生活相關聯。從學生的生活切入,是為了激發學生對黨史知識的興趣。但僅僅有興趣,高校學生不一定能非常透徹地理解黨史內涵。高校教師還要關注大眾生活,善于從大眾生活入手傳達家國情懷,呼吁高校學生愛家、愛國、愛黨,通過認真學習黨史知識,提高學生自身綜合能力,使學生肩負起對家國的責任,并且為社會大眾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奮斗。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滲透黨史學習教育,高校育人工作可以從這些方面去優化:1.尊重學生主觀意愿;2.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方法;3.突出第二課堂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高等院校教師要注重“資源整合”“實踐活動”“生活關聯”。尤其在“生活關聯”上,高校教師不能以教師群體的生活為主要導向,要重點關注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比如說,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大學生的生活興趣、大學生的生活困惑、大學生的生活追求等,這些都可以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切入點,都可以精準地吸引大學生,讓大學生對黨史知識產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