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保定理工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的拳法,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等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剛柔并濟的中國傳統拳術。它于2020年12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也是我國人民普遍喜歡的一項體育運動。
太極拳發源于中國焦作市,極富中國傳統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態。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等的完美結合,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為核心思想,是強身健體、修養身心的高級競技文化。
太極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周易八卦、陰陽的內涵。太極拳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國的國粹。太極拳文化不斷吸收著儒道哲學,并且隨著時代發展有所繼承和保留,同時也有所創新和發展。想要學好太極拳,就必須領悟太極拳精神,學習太極拳文化。太極拳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講究“和諧”,與中國長久以來對于和諧、和平的追求相統一[1]。太極拳在形成之后,經過百年發展,現在已經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隨處都有學習太極拳的身影,不僅為中老年人喜愛,近些年來也慢慢為年輕人喜歡,并且不斷流行。
太極拳之所以能流傳如此之久,并且作為國粹之一的地位越來越鞏固,與它特殊的體育價值有著密切的關系。太極拳講究整體動作的平衡,每個動作行云流水,柔中帶剛,要調動全身心去融合和感受。并且全套動作下來,講究一個“穩”字。太極拳的動作來自對天地自然和生活的感悟,看起來虛無縹緲,沒有攻擊性,但是綿里藏針、以柔克剛。這樣獨特的拳法和動作也暗示著做人做事的道理:遇事應該沉穩應對,遇人應該柔中有剛,方能行穩致遠。并且,要打好一套太極拳法,更是講究一個“心靜”,如果心中雜念過多,急功近利,那是打不好太極拳的。一套太極拳中蘊含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做人做事的態度。
太極拳并不只是一項體育運動,在它發展的過程中吸取了許多其他學科的精彩之處,太極拳和武術、中醫藥、養生等息息相關。太極拳法中有武術的身影,也包含著武術的精神:以自保為主,而不是傷人;太極拳也是一項養生的體育項目,因為講究行穩致遠和修養身心,深受中老年人的喜愛,對人的身體健康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太極拳融合了內功、技擊、養生三大功能,是一項從內而外修煉人的運動[2]。
我們身處一個快節奏的時代。當代年輕人的耐心、專注力不足,總是不能靜下心來學習某種知識和技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讓學生靜下來,停下來變得異常困難。而太極拳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很好的方法。因為在練習太極拳時,如果不能沉下心來,是很難學到太極拳精髓的,并且很多學生因為長期坐在書桌前,如果讓他們進行太過激烈的體育運動,不僅起不到鍛煉的作用,還可能造成一定的身體傷害,而太極拳較為靜態,很難對學生的身體造成損傷,這也是太極拳的優越之處。所以,在高校中將太極拳作為必要的體育項目,能夠鍛煉學生的身心,培養學生的耐心和定力。
太極拳文化本身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太極拳在國外也備受國外人民的喜愛。太極拳講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和諧”為基礎和中心,這與我國自古以來“以和為貴”的大國形象完全契合。從某種程度上看,太極拳就代表著中國的價值觀念,練習太極拳,是追求自然與個人的和諧共生。優秀的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去繼承和發揚,何況太極拳發展了幾千年,其自身的文化價值已經在一次次歷史長河的沖擊中體現了出來。高校秉持著“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而太極拳中蘊含的德也是高校培養人才一直遵循的標準[3]。
太極拳以身體運動作為文化傳播形式,避免了由于語言不同而帶來的文化交流障礙。以往太極拳都是在中老年群體中廣為流行,之所以要將太極拳文化引入高校,也是從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來立足考慮。年輕人是青春的一代,是肩負重任的一代,也是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代,在高校極力宣揚太極拳文化,讓學生了解其內涵,也是以太極拳為載體,為太極拳在全世界的推廣打下堅實基礎。大國形象并不只關乎政治經濟,還要有文化的輸出,大力發展太極拳文化,能向世界展現一個開放包容、追求和諧共存的中國形象,有利于我國的長遠發展。
長久以來,我國體育教育都是以身體鍛煉教育為主,文化價值的輸出很少,而太極拳文化這一良好的文化載體,可以彌補我國體育教育中的缺失。體育教育也應該傳播體育文化和內核精神,才能更好地去培養身心健康的學生。此外,加入文化價值的教育可以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沖擊。我們要有維護自己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理念的勇氣和能力,所以在體育鍛煉中培養文化自信也是十分重要的。
現在高校的太極拳教學中,主要是以簡化24式太極拳為主,雖然簡單好記,但是容易讓學生錯誤地認為這就是太極拳,太極拳真正的魅力沒有被展現出來,而是被禁錮在了死板的一招一式中,這與我們大力推行太極拳教育的初衷相違背。既然學習太極拳,就應該從它的歷史發展、體育精神、拳法戰略一步步學起,才能讓學生真正明白太極拳的精髓所在,領略體育和武術的精神,這樣才能達到體育鍛煉和文化輸出的目的。如果只是學習簡化24式,學生只能學到一板一眼的招式,絲毫沒有發揮出太極拳作為武術中一環的作用。太極拳首先是一項有攻擊性的項目,而簡化24式通常完全不能起到實戰的作用[4],學生學到的都是一些假把式,遇到危險時怎么去保護自己呢?如果連基本功都不扎實,又怎么去深入體會太極拳的精神呢?
我們的太極拳教學很容易被外界的一些因素所影響。比如太極拳的課時安排不合理、教學大綱不明確、室內體育場地基礎建設缺乏,遇到陰雨天氣體育課就會被停,學不完的課時只能學生自己上網找視頻學習。這樣一來,就無法保證太極拳教學的質量,也很難通過太極拳去傳播傳統文化。
太極拳是一項專業的體育項目。如果老師的素質跟不上,那也很難去教會學生,而現在高校老師的年齡線不斷下降,老師過于年輕,對太極拳這種專業又深奧的項目掌握度不夠,自身的教學水平不足,這樣一來,學生也很難學到正確的太極拳招式,更難領略太極拳的文化魅力。
大學生年齡普遍較低,對太極拳這一傳統體育項目的認識不足。部分大學生認為太極拳不像其他運動型體育項目一樣有趣,因為全程需要學生靜心去研究一招一式,效果也甚微。學生認為太極拳是中老年的養生項目,與大學生這一年齡段需要的運動量不符。這也是阻礙太極拳在高校推廣的一個因素之一。
太極拳文化的內涵是以人為本的文化理念,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太極拳中還包含了我國的多種文化與思想,以人為載體,實現文化與思想的傳遞,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在太極拳學習中,要注重德行雙修,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進而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太極拳中的五臟調節與四時養生思想充分表明人與自然之間互相協調,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模式。
學習太極拳,第一步應該引導學生打好基本功,24式雖然簡單,但是效果甚微。從長遠的太極拳教學來看,只有從基本功開始學起,一招一式穩步推進,才能真正感受到太極拳的魅力所在,才能真正發揮太極拳修養身心的作用。太極拳課程教學必須遵循實用性原則,只有這樣才能讓太極拳教學擺脫“花架子”的假象,具體來說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設置課程教學內容,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太極拳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太極拳以及太極拳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學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樣可以讓學生覺得太極拳并不是虛無的,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進而讓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加太極拳的身影,培養學生對太極拳的興趣與情感。例如動作技術要領講解,教師可以向學生簡述一些太極拳動作攻防的文化內涵以及健身養生功能。教師在太極拳教學中還可以用一些太極拳大師的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對教學內容做好鋪墊。如果只是學習一些假把式,那就與我們大力推行學習太極拳的初心相違背。太極拳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我們要讓學生樹立終身學習太極拳的思想,讓太極拳作為一項永久的體育項目留在學生的生活中,太極拳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良好的影響。
高校應該不斷完善相應的教學設施,建立完善的教學場地和室內活動室,避免因為天氣原因取消體育課,從而影響正常的體育教學進度。高校也應該做好太極拳的宣傳工作,保障太極拳可以在學生中順利推行,將體育精神融入體育教學中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太極拳的學習要靠高校管理層的重視和推行,從上到下進行改革,完善教學設施,提供教學場地,才能保證教學內容順利完成,達到教學目標。加強教師繼續再教育,教師要從知識技能和教學手段、理念的更新方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師只有不斷改善自身的情況才能符合當前太極拳教育的要求。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太極拳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瑰寶,我們要知道太極拳的價值,了解太極拳文化。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太極拳中蘊含的以人為本的文化理念充分詮釋了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人所體現的價值。在太極拳中注重德行雙修,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進而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太極拳文化中體現出來的價值理念有利于我們追求美好生活,培養身心健康。高校太極拳課程的設計中一定要秉持文化自信的理念,我們作為中國人,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下去,并且在傳播中不斷開拓進取和創新。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弘揚太極拳文化,堅持在學生中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樹立自信的大國形象。
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并且舉辦了許多深受學生歡迎的體育項目,比如各大高校都有“樂跑”的體育鍛煉項目,使學生在打卡中,養成鍛煉身體的自律習慣。太極拳教學在引進傳統文化時也可以借鑒這一成功經驗,比如高校可以依托微信公眾號、小程序、APP,以娛樂有趣的方式推出一些與太極文化以及太極哲學相關的文章和人物傳記等,讓學生在閱讀和體驗中學習太極拳文化。高校也可以經常舉行一些有關太極拳文化知識競賽、太極拳文化主題活動和各級各類的太極拳比賽,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了解太極拳文化,感悟太極拳的深刻內涵,這比單一的體育課教學要更加深入人心。所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是高校應該進行探索的流行趨勢,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加了解太極拳文化。
我國現今的教學模式仍然以課堂為主,太極拳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的教學改革也可以將太極拳文化教育納入課堂。如果僅此一項可能過于單一,學生也會覺得乏味,那學校可以開設與體育相關的文化課程,教學也可以不拘泥于課堂這一種形式,可以依據體育學科這一特殊的學科特性,以課堂教學和實踐訓練相結合,既能傳播理念,又顯得不那么枯燥,這也是我國課程改革正在探索的多元化模式。多元化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專業特色,調動學生積極性,以此達到教學目標。體育文化選修課采用實踐與理論結合的方式,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閉環,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體育文化,樹立體育精神,加強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