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珍
(甘肅省會寧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甘肅白銀 730799)
近年來,由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而導致的校園暴力和自殺事件屢見不鮮,也讓人們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職業中學是區別于普通高中的一種學校,它以向社會培養眾多基礎性的技能人才為目的,很多學生之所以會選擇在職業中學繼續自己的學業,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們在上一階段的學習中并沒有取得特別好的成績,或者因為家庭因素導致他們無法進入高校就讀,只能到職業中學學習,諸多因素使得職業中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變得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培育教育對象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主要是指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方法對教育對象的心理各方面進行科學干預和積極影響的方法。讓受教育者的心理狀態能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的需要,也能夠讓他們用健康的心態來迎接各方面的挑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標是要教育對象能夠具有良好的性格,并且能夠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對教育對象潛在的智力進行開發,讓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更好,也能夠激發出他們關于生活和學習的內在動力,讓他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心態[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對教育對象心理問題的糾正和心理健康的維護,其中心理問題的糾正主要是指當教育對象(一般來說是指學生)出現焦慮、注意力不集中、懼怕學習甚至厭學等學習適應問題,出現抑郁、暴躁、焦慮、緊張等情緒問題,以及神經衰弱、失眠等健康問題和說謊、打架的行為問題的時候,必須采用正確的手段進行干預和糾正。心理健康的維護主要是指在平常的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輔導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自我心理修養、獲得正向的情感引導、形成健全的人格。
隨著人們教育觀念的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家長開始將教育重點放在對學生和子女整體素質的提升上,心理素質作為學生整體素質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都會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因素,會對其加大關注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的學校教育中,不應該作為一門獨立的科目而存在,隨著教育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教師也開始注重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科教育相結合。教師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觀、教育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相互滲透,將心理教育的理論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并且在實踐中積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讓不同的教學內容互相滲透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也將不再局限于教師和學生之間,而會隨著教育理念的改變和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開始逐步擴展到教師的心理健康、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家庭心理健康乃至全社會層面的民眾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對象的多元化發展,可以讓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突破校園的限制,與輻射全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配合,構建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理論和經驗的不足,學校往往是在出現了一些校園事件之后,才開始進行后置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類似于亡羊補牢的措施,發現問題之后才開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該類問題防范中的作用。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的豐富和觀念的改變,校園心理健康教育也將從過去的后置性變為全過程跟進性,學校會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心理健康進行全過程干預和引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2]。
在既往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教師都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專職心理健康老師的職責,但是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轉變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也將成為教師職業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在平時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文化知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發展,向社會輸送具備綜合素質的優秀人才。
這些年我國一直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主張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學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指導之下,擁有健康的心理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學校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生理素質、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為基礎,逐漸將心理素質教育也納入了素質教育的范圍中。職業中學時期作為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的最后一段校園時光,心理健康教育在職業中學的開展也比較符合職業中學當前的教育要求。
從事任何一個行業,想要取得優異的成績,就必須面臨激烈的競爭,在競爭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很多的壓力。因此在職業中學必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學生處理消極情緒的應變能力,也能夠讓他們在進入社會之后能夠以更加從容的心態應對來自職場和社會的壓力,使他們用良好的業務技能和心理素質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3]。
在家庭教育的實施階段,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都還懷抱著“只要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的錯誤想法,所以并不太重視對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在家庭教育環節,家長對于子女的教育僅僅以批評說教為主,甚至很多時候會通過打罵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這些為學生在職業學校就讀期間的心理健康埋下了一定的隱患,所以職業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為了彌補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
職業中學要想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取得更好的發展,學校的教育氛圍和教育理念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更容易吸引更多的學生來職業中學就讀。在職業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性格以及心理方面的特征和短板,從而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針對性地制訂出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培養學生對社會競爭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建設者也是職業中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般來說,在職業中學就讀的學生,往往是在前一階段的校園學習中因為各種因素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或者因為父母經濟能力的限制,無力供養學生進入高等院校學習,所以不得不選擇在職業中學就讀,這就會讓一部分中職學生產生自己不如其他人優秀的想法,自卑感產生的初期,會影響他們正常的社交和學習。自卑感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疏解,甚至可能會導致一些惡性事件的發生。
在職業中學就讀的學生,很多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而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沒有完全成熟,人生閱歷的限制導致他們往往缺乏對各種思想觀念以及是非對錯的辨別能力。部分職業中學的學生無心課業,精神的空虛導致他們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個性發展上,甚至一味在學校逞兇斗狠,導致校園凌霸事件屢見不鮮。
職業中學的學生在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上,和普通中學的學生是一致的,這一階段的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有一定的自主意識和強烈的自尊心,既想要贏得更多人的肯定也比較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由于他們自身閱歷的限制,導致他們的情緒變化比較復雜,尤其是在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們無法及時地自控并且調整自己,將會影響和諧正常的同學關系,也不利于集體的團結和校園的建設,有的學生甚至會因為一時沖動而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由于職業中學比原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具有更加開放而多元的學習氛圍,所以很多學生一來到職業中學之后,往往不太能夠很好地適應職業中學的校園環境。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往往渴望人際交往,卻沒有掌握正確的交往方法,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比較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卻又不太容易認同別人的觀點,這都引發了職業中學學生在人際交往上出現的各種問題,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對于職業中學而言,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的工程,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教師就必須負擔起指導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職責,在平時的教學和工作中不斷吸收專業化的心理學知識,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所以學校應該為在職的教師,多提供一些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途徑,讓教師能夠掌握最新最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且在教育實踐中引導學生變得更好。
優秀的校園文化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輕松愉悅的學習和生活氛圍,也能夠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幫助學生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如果想讓學生在小學階段擁有健康、陽光又積極的心態,學校應該以校園文化為核心,積極組織一些能夠體現當代青年學生精神風貌的校園活動,并吸引更多的學生投身到校園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從校園活動中收獲成就感與幸福感,贏得健康的心理狀態[4]。
在職業中學,學生們通過課堂教學和指導來獲取專業化的技能和知識,因此很多學校也過分重視學生的專業教育卻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教育,在專業課之外能夠留給教師進行心理教育的機會少之又少。其實通過合理的課堂教學,也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向學生傳遞和暗示一些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潤物細無聲地將心理教育和課堂教學相互滲透,讓學生在學到更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教師的引導和影響下,潛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的心理。
傳統的家校連接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家訪以及教師和家長在電話中的溝通來進行的,進入新時代,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手機的普遍使用,也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連接提供了更多的途徑[5]。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持續性的教育內容,通過加強家校連接,可以有效確保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連貫性。所以教師在平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也要善于通過家校之間建立微信群或者校園開放日等途徑及時和家長溝通,分享彼此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得,確保用連貫的心理教育助力學生成長。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健康積極的心態可以幫助他們輕松從容地面對來自生活和未來就業中的挑戰。職業中學是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的重要階段,面對日益激烈的職場競爭和社會氛圍,學校必須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來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成長觀念,也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