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海
(甘肅省蘭州新區舟曲中學,甘肅 蘭州)
議論文是高中寫作所涉及的文體之一,文章核心是提出的鮮明見解與主張,富有強烈的思辨性。學生參與議論寫作,體現的是個人的邏輯性以及思辨能力。但就學生議論文寫作現狀來說,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學生的思維邏輯性較為缺失。
思維模式理論與新課改中“發展與提升學生思維”的這一核心素養異曲同工,而且“提升與發展思維”也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對學生正確思維品質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樣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
就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思維訓練現狀來看,教學質量并不理想,學生的寫作興趣不高。而且寫出的文章內容較為枯燥,也缺乏創新性,在一些評論、說理以及闡述自我觀點上面缺乏邏輯性。學生在修改作文時也是敷衍了事,這些情況體現了學生對寫作還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反映出學生不會寫作文的這一短板。在調查中發現,對議論文寫作感興趣的學生不多。即便有學生喜歡寫議論文,但因其寫作思維較為狹窄,經常產生“無處下筆”的尷尬,有的甚至會不了了之。而一些高中語文教師認為學生議論文寫作質量差的原因是認知基礎較差。對于這些情況的出現,作為教師要自我反思,認識真正的原因。議論文寫作要與平時的觀察與思考相聯系,但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指導聚焦于寫作技巧方面,而對于學生如何擷取生活素材,如何思考,如何有效積累素材、運用素材等方面卻很少加以指導。如果學生平時缺乏有效的思維訓練,在寫作時就缺乏清晰、簡明的結構分析能力,無法選擇具有典型性的素材以及采取多種論證方法。教師必須訓練學生的相關能力,才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師還應反思自我,不斷探索符合高中生認知的教學模式,改變現狀,突破固化認知,充分發散學生思維,點燃興趣點,使其寫出富有深度且具有一定內涵的議論文。
首先,能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思維。教學中教師要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理性思維,挖掘個性潛能,增強探究意識和思維能力,促進學生關注細節并不斷發展想象力以及觀察力,并且實現有序的思考,通過嚴謹而深入的思維過程加以體現思想內核。其次,可以通過學生在寫作時的情感體驗來不斷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通過寫作滿足自身所需,逐步深入思考,深刻體悟,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思維調動與觸發,使寫作更富有深度,富有情感與思想。最后,借助邏輯學的理論來對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思維訓練序列。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注重訓練高中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以及各種思維能力。
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就學生積累素材以及具體運用的思維方法加以指導,使其逐漸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并且通過一定的策略來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和敏銳性。引導學生學會整理、積累、儲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寫作教學中發現,學生的作文看似結構清晰,卻內容空洞,這也說明學生積累素材方面的能力較為缺乏。議論文寫作需要精選素材,這些素材要能引發讀者一定的思考。素材選擇恰當、運用得當,作文“有血有肉”、內涵豐富、韻味無窮,整個作文讀來引人深思。對于素材的合理運用,充分展示了創作者的文化素養以及才華。要寫出好文章,必然需要積累一定數量的素材,才能達到厚積薄發。高中生隨時準備好積累素材的筆記本,借助閱讀、上網、搜索、查看文獻等多種渠道積累寫作素材,才不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教師引導學生將讀與寫緊密結合,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以及培養良好的思維。首先,引領學生做好課內閱讀,進行素材的積累,并且要做到學以致用。借助一些好的文本,讓學生加以論證,使學生積極地深入思考以及表達個性化的見解。其次,鼓勵學生閱讀一些當前具有時代性以及一定深度的課外讀物,補充新內容,摘抄、整理富有內涵的句子,或者是記錄一些經典案例,通過對素材的分類、整理、收集,對其進行深入的挖掘,并且在議論文寫作中進行選擇性運用。
教師定期向學生推薦一些名人傳記或者富有思想、哲理的書籍,如《見證》《我堅信》《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讓學生進行閱讀與思考,并且做好摘抄。通過自習課或者是開辟讀書角,讓學生交流閱讀感受以及心得,闡述自己的觀點,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勤于積累的良好習慣。尤其要選擇品讀議論性的、時評性的文章,對作者尋根問題的思考深度、力度、廣度加以感受以及積累,通過廣泛的閱讀以及深入思考,學生的眼界才能得以開闊,且思維更為敏銳。
引導學生做個“有心人”。通過觀察、感觸一些事物的獨到之處,不斷豐富素材、豐富寫作的內容,讓學生通過有意識、有目的地對社會現象或者自然加以深刻的感受,讓學生自主參與到生活中進行觀察體驗,從而不斷產生富有創新性的思考。有的學生在寫作文時缺乏真情實感,為此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親歷生活實景和參與體驗,不斷追求真、善、美,多角度觀察生活,豐富自我體驗,進行深入思考,通過拓寬視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思維品質。尤其是當前“互聯網+”時代下,整個空間是開放的,各種資源蜂擁而入,教師以“網絡時代的你我”為題分組進行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基于遵規守紀以及恪守道德之下進行實地考察以及深度的思考與討論,從而拓寬學生視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收集一些有關時代性的評論,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或者進行視頻剪輯,展示自己的探索實踐成果,談一談個性化的看法。通過這一主題式的研究,讓學生有觀察的方向,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角度關注一些與主題相關的問題。由此,學生緊抓細節,瞄準收集、精選素材的方向,找準理論依據,提出個人看法和觀點。各小組對組員產生的觀點與想法進行匯集,并匯總為本小組的調查成果。在小組的反復交流討論之下,最終制成PPT并加以展示。而這樣的展示,讓學生取長補短,從而看出學生對生活觀察的敏銳度、深度、廣度以及對于社會現象的思考。通過拓寬視野,積累豐富的素材,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打通思維的生長點,激活思維,拓展延伸,同時幫助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精神。
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學生質疑以及擁有批判精神,成為培訓學生寫作思維訓練的關鍵所在。學生深入分析問題,才能真正學會解決問題。只有專注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讓學生認識世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使其能力得到不斷提升。而邏輯性思維體現的是富有條理,具有縝密的思路以及一定的思辨性。當學生具有邏輯性思維時,對審題立意、謀篇構局以及呈現文章脈絡、語言表達等都會起到促進作用。通過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學生得以深入分析問題。
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讓學生認識到眼前所看到的事物與其他事理之間相互關聯,而且發現各種關系的性質,如偶然與必然、本質與非本質、內與外等,使學生站在多個層面看問題。經過一番嚴謹的邏輯分析,找準這些零散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點。引導學生系統、全面地看待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站在多角度,全面、深刻地看問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全面性,需要讓學生進行全面思考分析,理清各個材料之間的邏輯聯系,從而使其無論是審題,抑或者是行文都更為嚴密、慎重。學生還要以動態的眼光看待問題,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并且分清主次,同時也能進行科學的預估,避免絕對化看待問題或者簡單化分析問題。
1.借助審題立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引導學生善于運用發散性思維審題,不拘一格,拓展思路,進行想象、聯想。圍繞問題展開豐富想象,站在多個角度、多個側面加以思考,不斷拓展思路,發散思維,突破思維定式,才能不斷產生新觀念,而發展思維中的逆向思維體現了批判性、創造性。因此,教師可對學生進行事實引導,如《司馬光砸缸》這一故事中,讓學生體會到司馬光運用的是逆向思維,最終成功救人。又如,讓學生思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通常的正向思維思考這句話可能是“不思進取”的代言,但是也有學生用逆向思維認為這個和尚能夠始終堅守平凡崗位,重復單調工作,應該給予肯定。求同法是尋求其共同點,求異法就是尋求其具有差異的點。為此,在審題中通過對材料的同中求異或者異中求同,要抓住本質凸顯立意。
議論文寫作中常用的類比思維可運用于審題立意,也就是所說的觸類旁通。根據具體的主題,深刻理解題目蘊含的內涵,發揮學生的思維特點,綜合運用掌握的多種思維方法進行審題立意,激發創新火花。審題立意意味著統攝全篇議論文,觀點猶如畫龍點睛,則能反映出作者認識問題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看待問題是否精準,聯系生活是否敏銳與貼切。教師要加強訓練學生深入而全面地解讀各類材料,逐步提高概括立意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通過抓住材料本質,瞄準關鍵詞句而進行立意,這也意味著要準確解讀材料才能夠成功立意。注重思維培養的深刻性,讓學生透過事物看本質,不斷深入思考,探尋文本內核,圍繞題目有規律地對其中所蘊含的哲理或者表達思想、態度等進行歸納。也讓學生通過深刻立意,不斷體悟蘊含其中的哲理,準確解讀材料成功立意,使得立意充滿亮點。通過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能讓學生與時代同步,讓這一審題立意與時代同步,反映時代的風貌與精神。為此,在立意時,讓學生站在時代的角度加以思考,體現思維的深度以及廣度,凸顯文章立意的時代性以及深遠性,打破傳統的束縛。學生基于一定的知識儲備,做到與時代保持同頻共振。
2.謀篇布局中體現思維的邏輯性
在謀篇布局中要求的是邏輯思維的嚴密性、有序性,這也就意味著學生的思路要清晰,邏輯要富有條理。在議論文中包括闡述、評述、引申三大類議論文,其思路在訓練時要有所側重。通過辯證說理,彰顯學生思維的深度。議論文靠議論說理展現理性的光芒。不少學生在寫議論文時多是事例的堆砌,缺乏深入的分析與說理,這也難免使這一文章顯得厚度、味道都不足,其思辨性不夠,深度也缺乏。為此,在進行作業訓練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追根溯源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解決的途徑。讓學生學會對材料進行解讀與分析,多問問為什么,從而通過追根溯源了解行文的層次,不斷強化學生的思辨意識,將認識由淺層推向深入。通過由此及彼,步步深入,論證觀點避免就事論事,思想單一固化,如按照空間順序不斷擴展分析論點,或者是通過時間進行縱深的論證。觀點的逐層論證,實際上也能體現出內容的深刻性,也使這一內容更具說服力。通過對比析理,全面、理性地對論點加以分析,確保文章的形成具有深蘊。當學生投入分析論證時,論證與論點緊密相關的對比材料,正向、反向對比,顯露事物的本質與特征,其中所蘊含的是與非、曲與直,所蘊含的善與美、丑與惡,都能夠昭然若揭,而且無可辯駁。引導學生辯證式分析事物,使學生又有了思辨能力,讓邏輯更有說服力。通過辯證分析,明確個人觀點,避免片面性,采用辯證法加以論證,如一分為二式的,先抑后揚,先退后進,先鋪墊后進行逆轉以及先批評后肯定等。這樣也使得說理更為嚴密,而且見解獨到,讓人無懈可擊。
此外,為彰顯學生思維的個性,教師要引導學生精心雕琢語言表達,使思維更加靈動,圍繞論點更具體有力地論證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