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二勇 李健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地位、方向、著力點和重點領域等方面對基礎教育做了全方位統整性的部署,集中體現為建設基礎教育強國。基于教育政策變遷的思路與方法研究可見,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呈現如下脈絡:基于中國教情,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體系;推進綜合改革創新,建設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體系;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新時期,我國要創新教育理念,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變革教育工具,以教育數字化驅動基礎教育發展;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深化評價改革,引領基礎教育的深度改革。
關鍵詞 黨的二十大報告;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教育政策;教育強國;高質量教育體系;教育數字化戰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2)12-0009-04
注釋:①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研究”(項目編號:18JZD006)的研究成果。李健系本文通訊作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建設基礎教育強國為目標,對基礎教育的地位、方向、著力點和重點領域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統整性的部署。從教育地位上,首次在黨的報告中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這是繼全國教育大會以來黨對教育戰略性、基礎性地位的確認和強調。從教育方向上,首次把教育方針、立德樹人、教育目的統合在一起,即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基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教育著力點上,首次將以人為本、教育質量、素質教育、教育公平放在一個體系中,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從教育改革重點領域上,首次明確以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為抓手,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推進教育數字化發展,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普惠性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構筑了地位、方向、著力點和重點領域相互支撐且相互促進的基礎教育戰略布局。如何從黨的教育政策變遷視野看待黨的二十大對基礎教育的新部署,關涉對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科學認識、深入學習和實踐落實。為此,本文基于黨的歷次大會報告和國家頒布的重點政策文件,系統分析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基礎教育新部署的來龍去脈,為建設基礎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支撐。
在黨的百年教育改革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制定了有針對性的基礎教育政策,展現出不同特征。建黨初期的蘇維埃根據地大多建立在地瘠民貧、經濟困難、文化落后的邊遠山區,尤其是始終處在戰爭環境中,這就決定了蘇區基礎教育工作的目的、內容、形式和特點,即一切服務于戰爭,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地辦教育。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基礎教育在摸索中逐漸規整,重建秩序,穩定局面。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迅速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立教育改革發展的總方針;頒布《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對學校教育制度、年限、內容做出規范;頒布《小學暫行規程(草案)》《中學暫行規程(草案)》,構建適合國情教情的教學大綱和課程體系。在政策引領下,我國基礎教育迅速發展,小學、中學在學人數迅猛增加,為國家發展和社會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基礎教育伴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實現了歷史性發展。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原則指導下,部分地區將有限的社會資源用于經濟建設,以期獲得快速收益;基礎教育由于教育效果顯現的滯后性和長期性,其資源投入面臨困境。為此,我國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加大基礎教育投入,擴展基礎教育資源。以《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5年)的頒布和實施為標志,我國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改革的偉大征程,尤其是明確提出實施九年義務教育。隨后,我國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義務教育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86年),徹底解決數千年來國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教育的問題。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快速掃除青壯年文盲,培養大批有文化知識的勞動者,培育大批創新人才。基礎教育為我國邁向人力資源大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隨著基礎教育的逐步普及,社會對基礎教育的需求逐步轉換,對優質基礎教育資源的期待越來越大。基礎教育的主要矛盾從“有學上”逐步轉變為“上好學”,優質均衡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價值理念。實際上,優質均衡是社會公平發展在教育領域的體現,也是基礎教育公平發展的“中國表達”。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基礎教育成為社會對優質教育的新期望。為此,我國實施了學校標準化建設、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公費師范生計劃、特崗教師計劃、銀齡計劃等系列政策工程和項目,建立普惠性、補償性相結合的政策體系,在統一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的基礎上,向農村、偏遠、艱苦等地區傾斜配置教育資源,推進基礎教育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促進公平、提升質量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政策的主線,著力教好每一個孩子、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每位學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人人都能通過教育而出彩。基礎教育的改革理念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走向公平效率兼顧,標示著高質量公平發展的基礎教育價值觀念,以此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國家對基礎教育的頂層設計日趨明確和完善,以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為標志,明確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發展之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2019年)的頒布為標志,我國明確了基礎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愿景目標,即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學前教育與高中教育全面普及,為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持黨對基礎教育的全面領導,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基礎教育、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的時代問題,推動基礎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發展。新時期,我國確立了優質均衡、公益普惠的基礎教育價值理念,把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放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教育發展全局的格局中,推進基礎教育科學化、系統化發展。
在這一時期,我國基礎教育以《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2014年)的頒布和實施為標志,推動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提升管理質量和效益;以《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2014年)的頒布和實施為標志,將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和實施與立德樹人緊密關聯起來,推動立德樹人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以《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2015)的頒布和實施為標志,優化教育經費配置,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以《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2016年)的頒布和實施為標志,采用系統視野和區域全局眼光推進義務教育的整體性改革,解決老百姓關心的身邊學校公平性問題;以《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2017年)的頒布和實施為標志,明確了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的關鍵指標和評價標準,引導義務教育內涵式發展;以《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2017年)的頒布和實施為標志,明確了基礎教育改革的體制機制障礙和破解路徑,提出培養適合時代需要、支撐學生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即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2018年)的頒布和實施為標志,從師德師風、教師教育、教師管理、地位待遇、黨的領導等方面,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以《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2019年)的頒布和實施為標志,以教育教學的改進和提質增效為基礎,著力提升義務教育質量;以《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2019年)的頒布和實施為標志,建設思政課課程教材體系,建設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2020年)的頒布和實施為標志,以考試結構的變化倒逼教育教學的改進,以五育并舉評價機制的改革倒逼學校課程和教學的改革,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以《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20年)的頒布和實施為標志,針對全面發展培養體系的關鍵環節和薄弱之處,深入推進體美勞三育的開展;以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和實施為標志,全面推進高中教育和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學習標準與思政教育的改革,明確教育內容的頂層設計和實施路徑。通過系列政策文件,我國不斷提升基礎教育的現代化治理能力,建設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對基礎教育資源配置、辦學標準、學校布局等做出系列規定,深化教育教學、教師隊伍、教育管理、教育評價、思想政治改革,全面提升基礎教育質量。
基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于“基礎”,即基礎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民族偉大復興的“根”與“土”。新時代,我國基礎教育發展以教育現代化發展為途徑,以教育強國建設為目標,以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為抓手,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基礎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科教興國深入推進的歷史征程中,基礎教育一方面承擔著科學普及、科學素養提升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承擔著培育創新意識、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性重任,托舉科技發展、人才發展。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建設的過程中,基礎教育既是基礎也是關鍵環節。
1. 創新教育理念,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社會轉型期,復雜多變的社會因素對基礎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為此,我國需要從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明確基礎教育的定位、功能和路徑;創新發展理念和價值,積極構筑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政策體系;緊抓新時代發展契機,對不適應時代發展、學生發展、教育變革的因素進行系統分析,確定符合時代需要、促進全面發展、尊重教育規律、適應教情學情、國際可比能認的基礎教育發展新思路。
第一,以人為本是指引基礎教育發展的根本取向,集中體現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要堅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基礎教育發展始終,植根于我國社會變革的現實土壤,引領并指導基礎教育應對教育格局的變化和生態的塑造。
第二,創新是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動力之源。我們要在基礎教育辦學體制機制、管理制度、學校文化等領域,以系統觀、協同觀推進基層探索,提升基礎教育學校、區域、國家競爭力。同時要將改革創新擺在基礎教育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地位,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因人施教,探索更具創新性的教育方式,培養具有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
第三,高質量的公平發展是基礎教育進一步發展的價值追求。面對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后對優質教育的新需求、面對國家人口政策變化對教育的新影響,基礎教育改革既要注重質量的提升,也要考慮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兼顧教育公平與教育質量,把追求“有質量的公平”作為基礎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后的時代航標。
2. 變革教育工具,以教育數字化驅動基礎教育發展
數字技術的迅猛推進使基礎教育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潛力和機遇,用數字技術新引擎驅動基礎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我們既要做好國家層面的教育數字化戰略規劃和布局,也要做好學校、教師、學生、家庭層面的教育數字化實施和有效應用,推進基礎教育的決策模式、管理方式、教學模式、學習方法變革。
第一,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進行指向2035年的遠景規劃設計。我們要以教育數字化為依托,以立體化、持續性為原則,以政策經驗固化、障礙突破、技術變革為著力點,以高質量的教育政策體系推進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深度融合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決策,全方位、多領域變革基礎教育的要素體系。要推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學科教學、項目教學、單元學習等多領域的變革;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依托,優化集成各類教育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便捷共享,達成基礎教育的根本性變革與全方位創新。
第三,多主體協同,聯動推進基礎教育數字化發展。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社會企業等不同主體,可以通過組織管理、研究引領、教企合作等多種形式,針對教育數字化的不同環節和關鍵領域,優化配置城鄉教育數字化資源,形成教育數字化發展新格局。
3. 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教師作用的充分發揮,必須把教師作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第一資源和關鍵性要素。我國要立足教育現代化發展和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全局和需求,加強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第一,明確時代要求,找準基礎教育教師的角色定位。數字化時代,多樣化、個性化、開放化、技術化等成為基礎教育變革的新特點。以線上課堂、泛在學習為表征的新型教學與學習方式,對傳統的班級授課、學校閉合管理、教師課堂教學等帶來嚴重沖擊,在此背景下,我們既要主動應對教育數字化引發的教師職業發展挑戰,也要科學理性認識教師的作用和地位。教師依然是教育教學的主導性主體,要在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作用中,融入優質教育資源的選擇者、管理者、實施者和推進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引路人和終身發展的“大先生”。
第二,以素質優良為目標,推動師資隊伍建設內涵式發展。要引導教師除了傳統的學科知識素養、教育教學素養之外,著力提升政策素養,推進各項基礎教育政策在課堂教學中的落細落實;要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尤其是家庭教育素養、全納教育素養、國家安全教育素養為抓手,推動基礎教育家校社協同發展。
第三,政府、學校、社會協作,構建“互聯網+教師”新常態。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資源、鏈接、診斷功能,為師資隊伍建設注入活力;同時注重培養教師的數字素養和應用能力,將互聯網的優勢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能力。
4. 深化評價改革,引領基礎教育的深度改革
深化新時代基礎教育評價改革,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快推進基礎教育現代化、建設基礎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引領性作用。在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性評價標準。基礎教育要堅持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將立德樹人成效標準內化到教育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
第一,深化教師評價制度改革,突出師德師風第一標準。要把教書育人的投入與成效作為教師評價的關鍵,在績效考核、職務晉升、評優評先中,把師德師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情況作為重要內容,推動師德師風建設長效化與常態化。要改進單一性的文憑和學歷評價方式,突出質量導向,堅持以能力、素養、貢獻評價人才,強調促進學生發展在教師評價中的極端重要性。
第二,健全學生評價制度,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要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強化對學生的綜合評價;要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培養學生學術志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堅持“育人至上,體魄與人格并重”,優化體育評價的方式和內容,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健全人格、增強體質、錘煉意志;要改進美育評價的內容和結構,探索專門育美、綜合育美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培育方案,創新開展美育的教學、學科和活動,著力提升學生的審美知識和素養,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活力和能力;要改革勞動教育評價的形式和方法,強化日常性評價、實踐性評價,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接受教育,掌握勞動知識,養成勞動意識,形成勞動精神。
(編輯 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