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紅專 唐瓊一 黃芳
摘要校長自身是一門重要的隱性課程,其實質是作為學校“精神領袖”的校長對師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校長隱性課程的價值體現在校長角色賦予的課程價值以及校長領導力提升的訴求。深度發掘校長隱性課程資源可聚焦校長的“意義”時間、“意義”空間、公開講話、行為舉止、生活方式等方面。要進一步發揮校長隱性課程的作用,校長自身應注重道德修煉,提升學術涵養,走進師生心靈。
關鍵詞 校長領導力;隱性課程;精神領袖;象征力;文化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2)12-0044-04
課程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載體,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也稱潛在課程、隱蔽課程等)。隱性課程自提出后引起課程研究者的極大興趣,并迅速為人們所接受,但學界對隱性課程概念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比較認同的是把隱性課程界定為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1]一般認為,學校的隱性課程包括物質空間類、組織制度類和文化心理類三大類。其實在學校里,校長本人就是一門重要的隱性課程,對師生影響甚大。基于上述認識,校長隱性課程可界定為校長本人在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其實質就是作為學校“精神領袖”的校長對師生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1. 實現校長角色賦予的課程價值
校長在學校的地位十分重要。陶行知先生認為,“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他的校長”,[2]“一學校的好壞,和校長最有關系”。[3]校長是全校師生的一門通選必修課,是師生成長中的重要他人。與教師不同,校長影響的是全校學生;校長不僅影響學生,還影響教師。校長是一所學校的精神領袖,他對師生更多是心靈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影響。
錢穆先生認為,現代學校教育以課程為中心,而中國傳統的書院教育則以人物為中心,我們的書院精神是以人物中心來傳授各門課程的。錢穆在其創辦的新亞書院的“新亞學規”中曾指出,“課程學分是死的,分裂的。師長人格是活的,完整的。你應該轉移自己目光,不要僅注意一門門的課程,應該先注意一個個的師長”,“每一個理想的人物,其自身即代表一門完整的學問”。[4]
2. 回應校長領導力提升的現實訴求
薩喬萬尼(Thomas J.Sergiovanni)教授將校長的領導力分為五種:技術力、人際力、教育力、象征力和文化力。[5]他認為,象征力和文化力(其實,二者有時很難作嚴格區分)是優秀學校領導的關鍵。具體而言,技術力、人際力和教育力是保證學校運行的基本力量,而象征力和文化力是延伸的力量,能使學校有超越期望之卓越表現。
不論是否有意圖或者是否喜歡,校長總是扮演著強有力的象征角色。象征力來源于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學校的重要事情上。在表達象征力的時候,校長扮演“首領”的角色,強調選擇性的注意,確立辦學目的的示范。在象征領導中,重要的是校長的行為意味著什么,并向他人傳達了什么。可見,要理解象征力,就需要通過校長的行動看到其行為的意義;要提升象征力,則與校長隱性課程作用的發揮緊密相關。
1. 校長的“意義”時間
管理者為組織投入的時間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成本。時間是校長的重要管理對象。校長如何對自己的時間進行安排,不僅體現在其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上,也體現在其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上。在這里,我們把“意義”時間定義為校長最珍惜的或最舍得投入的時間。
對每一位校長來說,時間都是極其寶貴的。如何破解“忙、盲、茫”的困局考驗著校長的管理智慧。如何分配時間是告訴別人你重視什么的最有效方式,因為“在計劃自己的時間時,管理者實際上是在衡量組織的利益,排定事情的輕重緩急”。[6]要事第一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之一。校長不僅要關注重要而緊要的事情,也要關注重要而不緊要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往往影響學校的長遠發展。雖然校長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但如果能夠經常抽出時間走進教室聽課、參加各種教研活動、找師生談心談話等,那么就能夠告訴大家學校里什么是重要的,哪些事情受到校長的重視。一位有經驗的校長,他所注意和關心的中心問題就是課堂教學,因此會把聽評課擺在首要位置。蘇霍姆林斯基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盡管每天有各種各樣的事情要應付,但一天內自己必須聽兩節課,否則他就會覺得這一天什么事也沒有做。不少校長每天早晨都會雷打不動(特殊情況除外)地站在校門口迎接師生的到來,一個招呼、一記擊掌、一聲問候,自然而然地樹立了校長以校為家、關愛師生的良好形象。一些校長每天數次巡視校園,不時走進食堂、教室和辦公室等,不僅可以與師生員工進行近距離交流,還可以全面掌握學校運行的真實情況。
2. 校長的“意義”空間
學校是師生共同生活的場域。學校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軌跡,校園這個對校長來說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一定有他所珍視之處和所重視的事情,這些一定與其他人不盡相同。在這里,我們把“意義”空間定義為校長最常去的或最看重的地方。
辦公室是校長重要的“意義”空間。組織中最明顯的象征職級職位的形式之一就是辦公室的位置和大小。校長的辦公室應設在哪里?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背后頗有一番深意。抗戰期間,重慶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身居高位,校長辦公室常常賓客盈門。但張校長認為校長辦公室不能遠離學生,仍將其設在教學樓的樓下。有的學校由于連年擴招,教室和教師辦公室不敷使用,校長便把自己的辦公室設在條件較差的地方,這就體現了其以師生為本的理念。有位初中校長不把辦公室設在行政樓,而是設在九年級的年級組,可見其與教師共同提升教學質量的良苦用心。校長辦公室懸掛的書法作品往往體現其人生境界和所信仰的教育思想。辦公室書柜中陳列的書籍、訂閱的報刊一定程度上顯現校長的學識涵養。如果辦公室的裝飾品都是采用學校學生創作的作品,外人一看就能領悟校長所追求的辦學境界。除了自己的辦公室和教師辦公室外,校長的“意義”空間往往還包括學校食堂、操場、圖書館等,他賦予了這些地方以特殊的意義。
3. 校長的公開講話
講話藝術是現代領導的必備能力。校長主要通過講話尤其是一些重要場合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表彰獎勵大會、年度慶典等的講話,來傳遞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這些講話對師生的成長和發展影響很大。好的講話關注“對誰講”“為何講”“講什么”和“如何講”。
據著名學者金克木回憶,自己當年就讀的小學校門上有一道匾,上寫兩個大字,右“勤”左“儉”。開學第一天校長對全體師生講話,講的就是這兩個字的校訓,他說:“勤就是不懶惰。應該做的事情馬上就做。儉就是不浪費,不毀壞有用的東西。要從小養成習慣,長大再學就來不及了。”這一課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在1935年9月17日的新學年“始業式”上,張伯苓校長提出了振聾發聵的“愛國三問”,即“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這“三問”,一問民族血脈,二問家國情懷,三問責任擔當,給南開師生以極大的心靈震撼。1942年,在重慶育才學校三周年紀念晚會的演講中,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每天四問”,即“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他用這“每天四問”鞭策師生天天向上、進德修業,追求至善至美。
4. 校長的行為舉止
校長對于學校文化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而在學校文化的形成過程中,校長的“言行一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因為師生員工對校長行為的關注要遠甚于其言語。要言之,校長是校園里行走的文化符號。
在言傳身教方面,我國近代一些教育家型校長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辦學治校中,他們注重發揮非權力的影響力,崇尚道德權威,以德服人。[7]上海中學鄭通和校長強調:“做校長的,人格要高尚,處處須以身作則。”鄭校長把上海中學辦得蒸蒸日上,固然與其眼界、智慧和能力有關,但也是其人格魅力使然。他嚴于律己,家住學校宿舍,照付租金;即使通信郵資,亦是自付,不費公帑分文。張伯苓校長也強調:“任教育者當注重人格感化。人格感化之功效,較課堂講授之力,相去不可以道理計。”他本人自律甚嚴。為了嚴格執行不準抽煙的校規校紀,他折斷自己的煙桿,帶頭戒煙。湖南周南中學曾發生過學生隨手丟棄吃剩饅頭的現象,朱劍凡校長看到后很心疼。一天早上,他悄悄地跟在一群學生后面。當有學生隨意把半個饅頭丟在操場時,朱校長并沒有憤怒,更沒有厲聲喝住那個學生,而是蹲下身子,心疼地把饅頭撿起,津津有味地嚼起來。這一幕讓操場上所有的學生震驚,繼而心跳臉紅、深深自責。
5. 校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種行為習慣。實踐證明,如果一位校長長期在同一所學校任職,他的思想、作風、做法等會深刻地影響這所學校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說“校如其人”。換言之,在一定程度上,校長的面貌反映學校的風貌,校長的氣度決定學校的氣象,校長的氣質折射學校的品質。
校長個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習慣、生活風格等,具體如穿著風格、出行偏好、興趣愛好等,都能傳遞出特定的意義,會對師生產生潛在的影響。如果校長常年西裝革履、氣質儒雅,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教師的穿著打扮和外在形象。如果校長具有“書卷氣”,酷愛讀書,他就會積極倡導學校開展閱讀活動,努力打造書香校園。當下不少校長喜好馬拉松運動,熱衷于參加各類比賽,錘煉自己的意志品質,無形中也在激勵全校師生愛上運動。校長自身的興趣愛好還會引導其在學校里成立相應的教工社團或俱樂部,如愛好登山的校長成立登山俱樂部、愛好書法的校長成立書法社團等,從而可以豐富教師的業余生活和精神生活。
1. 校長應注重道德修煉,彰顯榜樣的力量
學校是一個道德機構,教育是一項道德事業,校長肩負著崇高的道德使命。只有道德領導才能抵及學校改善的核心。道德領導意味著學校領導過程就是一個道德實踐的過程,校長道德領導的實質是校長個人道德和組織道德的融合。為此,校長應加強道德修煉,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成為師生的榜樣、社會的表率。
《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提出,樹立“以德為先”的基本理念,要求校長“履行職業道德規范,立德樹人,為人師表,公正廉潔,關愛師生,尊重師生人格”。在美國州際學校領導者資格認證協會提出的《學校領導者標準》(1996年版)中,標準5強調,“學校管理者是通過誠信、公正的行為并以符合倫理的方式來促使所有學生成功的教育領導者”。[8]美國學校管理者協會還提出了10條道德宣言,如“把學生的幸福作為所有決策和行動的基本價值觀”等。[9]校長應具備的德性一般包括誠實、忠誠、勇氣(擔當)、尊重、關懷、公正及慈悲。中國文化是倫理道德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校長應善于從中汲取豐富養分,塑造君子人格,提升道德境界。
2. 校長應提升學術涵養,彰顯學識的引領
校長不僅是學生的榜樣,也是教師的教師。校長對同事必須顯示其雙重領袖的資格:一為辦事上領袖的資格,二為學識上領袖的資格。其中學識上領袖的資格意味著校長不僅自身具有淵博的學識,而且能夠尊重賞識教師,并竭誠地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支持服務。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一個好校長首先是一個好教師;校長應成為教師的教師,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領導者,才能為別人所信賴和愛戴。同時,他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你擔任了校長職務,便以為憑著某種特殊的行政領導才能就可取得成功,那你還是打消當一名好校長的念頭吧!”[10]《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提出,校長的重要專業職責是“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然而,如果校長缺乏專業理想和專業精神,自身沒有鉆研精神,就無法帶動和影響身邊的教師。因此,校長要樹立終身學習、專業精進的意識,通過學歷進修、參加高層次培訓研修等,不斷提升專業水平、研究能力和學術涵養,夯實自己的學識底蘊。
3. 校長應走進師生心靈,彰顯精神的影響
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校長要主動走近師生,并走進他們的心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去感染影響他們。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過:“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11]這樣的比喻也可以置換成校長和師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校長應該具有一種特殊的品質,不具備這種品質就不能當校長,這種最主要又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深深熱愛孩子,有跟孩子們在一起的內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兒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覺察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個人特點的能力。”[12]教育是一種十分細致的精神活動,盡可能地與學生和教師保持密切的精神交往,是校長辦學治校的“金科玉律”。學校要注重制度創新,設計一些校長與師生近距離接觸的活動,如定期舉行校長午餐會或茶話會,隨機邀請師生參加,開展互動和對話;構建學校榮譽體系,學生如獲得學校最高榮譽,可由校長親自頒發榮譽證書(校長簽名),等等。
參考文獻:
[1]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272-273.
[2][3] 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南京曉莊師范學校.陶行知文集(修訂本):上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75,126.
[4] 錢穆.新亞遺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2.
[5] 薩喬萬尼.校長學:一種反思性實踐觀[M].張虹,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9.
[6] 明茨伯格.管理工作的本質[M].方海萍,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112.
[7] 項紅專.民國中學“教授校長”現象及借鑒[J].教師教育研究,2019(2):111-116.
[8] 厄本恩,休斯,諾里斯.校長論—有效學校的創新型領導(第4版)[M].黃崴,龍君偉,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譯者前言.
[9] 坎寧安,科爾代羅.教育管理:基于問題的方法[M].趙中建,主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211.
[10] 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M].趙瑋,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5.
[11] 劉述禮,黃延復.梅貽琦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2.
[12] 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2.
(編輯 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