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山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大許中學 221124)
物理抽象的形式和內容都展現了物理衡量客觀世界的優異之處,從宏觀角度來看,物理是和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系的.小到學生積累的生活常識,大到航天航空中蘊含的科學原理,物理都成為人們生活中難以分割的一部分,甚至物理對人類今后能否繼續向前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從這一特點可以看出,我們有必要對物理教學產生一個深刻的認識,樹立起一個正確的教學態度,從而使學生對物理概念進行深入理解,并在生活上發揮物理學科的價值.相關管理部門應該號召教育機構以探究教育模式,進行正常的教學活動.本文將分析探究性學習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合理地課堂導入能夠將知識順利的灌輸給學生,并且對于學生的理解吸收知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課堂導入在物理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課堂導入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舉例設問.舉例設問是設置疑問讓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并展開對問題的思考.比如,在學習牛頓定律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設疑導入的方式進行教學,如物體運動與靜止的原因是什么?有些物體需要通過外界施加壓力才能動,比如,踩踏自行車,舉壓杠桿,為什么在施加力的前提下才能動,如果沒有壓力的輸出它就會停止?這個問題被很多學者做出了解答,你知道是什么嗎?教師設置問題給學生留下了懸念,能夠有效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應始終貫徹師生互動交流的理念.考慮到有些學生的性格原因,可能會不主動和教師溝通,甚至會抵觸教師提問,被點名就認為倒霉,對于這種現象,教師可以進行雙向提問,雙向提問能夠拉開觀點的陣營,這樣學生不會再忌諱老師的身份,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找到壓倒式的論點,不再因為羞澀不敢于溝通,盡快的將思考問題發揮到極致.但是如果提出的問題過于淺顯或者趣味性不足,就達不到引導的效果,所以教師應該設置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功夫,教師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在物理教學中運用設問能夠讓學生盡快的融入課堂中,針對教學問題的設問,一定要建立在學生可以理解的基礎上做出引導,必要時可以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入手.
物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隨處可見,所以,從生活中去發掘物理現象比直接從教材上學習物理結論更有助于幫助學生理清物理的實質.在涉及到一些物理領域的問題時,學生能夠通過分析來進行解決,從理解的過程中體會獲取知識的樂趣.因此教學活動可以作為探究物理的基礎,通過身邊的小事觸及到物理概念,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物理現象,從而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比如,教師可以講解有關于摩擦力的問題,配合具有說服力的案例,讓學生真正了解到摩擦力在不同環境之下的作用,在不同的環境下摩擦力可能產生積極作用,也有可能產生消極作用,這時候教師可以提煉出其中的核心問題,既然已經明確了摩擦力的應用性,那么就應該使摩擦力朝向好的一面去進行應用.在學生做出了積極的探討以后,教師可以從側面去詢問學生“怎樣能夠發揮摩擦力的積極作用并為人所用?”這種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通過正反兩個方面解答問題,避免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能夠讓學生盡快的進入學習狀態.而學習需要學生產生興趣,在興趣之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動力.所以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以興趣為導向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一個生動有趣的引導材料并不難找到,如,衣服和鞋子上的花紋能夠起到美觀和防滑的作用,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本身也能夠引發和物理相關的知識,又容易被理解,如自行車是生活中的必須品,怎樣讓在下坡路上讓自行車瞬間停止,這些都是學生親身體驗過的,免去了審題讀不懂的尷尬.
高中物理教學難度較大,因為物理涉及的理論性內容較多,和其他學科相比不夠知性,它沒有化學學科多變的夢幻,也沒有語文學科華麗的辭藻,高中學生更傾向于以感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而物理更多的是機械化的實驗推理,在他們的印象中物理是苦澀、缺乏人情味的,因此對于物理缺乏興趣.雖然數學知識和物理有相似之處,都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很多人認為數學好的學生更聰明,所以物理從根本上是帶著學生對它的偏見教學的,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較大難度.盡管學生在心理上對物理學科存在偏見,導致教學難以開展,但是并不是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可以從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站在學生能夠接受的角度去引進物理知識.教師可以以物理實驗入手,多開展一些有趣的物理實驗,比如,可以給學生講解慣性相關內容,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知識的探究學習.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很多動畫片都包含了物理知識,如《名偵探柯南》《熊出沒》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直接在課堂上演示物理實驗,如,讓學生屈膝坐下,用手抵住學生的額頭,即使學生使再大的力氣也難以站起來,這種趣味性的實驗能夠讓學生收獲學習的樂趣,同時提升對物理學習的喜愛程度,逐步地弱化物理趣味性不強的觀念,教師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積累有利于物理教學的影視資源,必要時將其作為物理教學的引導材料,從而使學生更直觀地去接觸物理知識.教師要提升學習興趣的前提是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講解物理知識.并且講解難度系數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物理知識,以接受消化為目的進行教學.
在物理的課堂當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物理課堂上組織學生們進行團隊合作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們充分的轉動大腦發揮自己聰明的方法,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們的內在淺股力,比如“互感”和“自感”這兩者的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在正式傳授給學生知識的時候,可以在黑板上寫什么是互感和自感,然后讓學生們自己組成一個小組進行互相的探討和研究.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動腦思考等一些表達的方式,在這個時候就會發現學生們有的會翻教科書,有的會舉出一些生活當中的例子等等.在小組探討差不多的時候,教育工作者讓每個組派出一位同學進行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并且給學生一個合理的解釋,因此,這么一來就能夠促使學生們進行不斷的思考,從而進一步的讓他們相互了解彼此的看法和觀念,對于教師所說的“互感”和“自感”當中所蘊含的含義也有了一定的深入領悟.并且,教育工作者還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們的討論和研究的過程,從中了解他們其中的實際掌握的知識和學生們的水平在哪個階段,進而不斷改善制定學生們的教學措施等.
在目前的形式下來看,教師應該提供給學生們更多的實踐機會,俗話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促使學生們取得更好的學習效率,通過實踐的操作讓學生們能夠對物理課的內容進行不斷的探索和談論,并且包括物理的問題進行解決.教育工作者可以組織學生們去實驗室里做連接傳感器的物理實驗,并且一步一步地指導學生,以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和安全隱患.教育工作者通過引導學生開展探究,能夠讓他們對物理的原件工作原理和本身的結構有一個新的認知,從而快速地掌握到物理知識的本質因素和內涵,并且可以在后面的物理學習中,包括生活當中遇到問題能夠及時應用到課堂上的知識進行解決.教育工作者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以學生的角度用物理引導的方式進行教學,值得我們重視的是不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課堂的主要核心,這樣會逐漸讓物理教育變得不再有意義,還會降低整體課堂上的效率.
眾所周知,知識理論都來源于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知識也是我們改變生活質量的引導者.在高中的物理教學當中,教育工作者可以讓學生們從生活里探索,并且觀察生活中存在的微小的物理現象,再運用理論上學習的方法,從而將書本上的物理知識和生活當中物理出現的現象結合,進而引導學生們探索發現,不斷深入掌握物理知識.
綜上所述,運用探究性學習模式,能夠使教學過程更為豐富、多樣,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中教師起到的是引導作用,在學生遇到問題時不可急于告訴學生答案,應該啟發學生在思考和討論下逐漸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完成任務.除此之外,探究式學習模式,相對于我們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有著獨有的特點和先進的特殊性,在教學的過程中講究學生學習自由的體現,并且以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探索,同時還提高了物理學習的效率,整體提升了教學質量等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