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俊
創新是眾所周知的時代命題,也是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繞不開的基本問題。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多年來一直重視拔尖創新后備人才的培養。近年來,更是從關注“尖子”群體到關注全體學生。把理性思考與存在論思考結合起來,聚焦普通高中生創新素養的培育,取得不凡的業績,帶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迪。
創新關乎智力,但其靈魂則是德性。所謂聰明人做蠢事,做壞事,甚至制造災難,已是屢見不鮮。“教育使人成為人”,后面這個“人”,首先要有德性。而高智商人群,則更需要有一個德性高貴的靈魂。基于此,丹陽中學對學生創新素養的培養,是浸潤在育德立人的大氛圍中,通過多種方法讓價值引領入耳、入腦、入心,讓德性之光照亮每個學子的精神世界。
朱禾勤校長將丹陽中學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責在吾人”的文化基因積淀。從千年學宮到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從四川青木關遷到丹陽文昌閣,從前輩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到英烈血灑南聯盟……一代代丹中人始終堅守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莊嚴承諾,與時俱進、篤行不怠,創新引領、以行踐諾,積淀了丹陽中學愛國的文化基因。第二階段,“繼往開來,弦歌四起”的主動求索。經過初步探索、自覺實踐、整體推進、全面提升,在培養學生創新素養方面拾級而上,漸入佳境。其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育成怎樣的苗?使用怎樣的方法?建成怎樣的園圃?探索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內在統一,人的發展和環境建設的內在統一。第三階段,“復興民族”的自我期許。立足縣域,抱負天下,超越自我,以高標準引領高品質發展;以新校區為新載體,物質文明與精神文化比翼齊飛,建設心儀的未來學校。朱校長介紹中“責在吾人”“繼往開來”“弦歌四起”“復興民族”等關鍵詞,都源于師生常常唱響的校歌。從這樣的一部學校發展史可以看出,丹陽中學跋涉的腳步,與時代的音程合轍押韻。這樣的辦學實踐,與國家存亡、民族復興聯系在一起,是最生動的德育課程。這種彌漫性的氛圍籠罩著整個校園,其德性熏陶無疑體現了德育以文化人的深刻影響。
丹陽中學的文化主題是“大成”,“大成”的概念取自《學記》和《大學》,這兩部書相輔相成,互為表里。丹陽中學“大成青年”的培養目標是“信仰堅定大情懷,品格高尚勇擔當,思維創新有能力,身心健康會生活”。按照儒家的傳統闡釋,“大成”必須始于“修身”。《學記》有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在這里,“修身”為本,“本立而道生”,由內而外,“修己以安人”,再轉向“以己達人”的建功立業。丹陽中學的文化厚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學校化用王陽明《傳習錄》“明德鏡心、體用察悟”的說法,以“明鏡體悟”作為“明明德”的校本路徑。朱禾勤校長闡述“明鏡體悟”的內涵時說:“明鏡”,向內,不斷擦拭,不斷觀照,不斷修為;向外,用自己明亮的光芒感染他人,照亮社會,擔當責任。“體悟”則是明德鏡心后的自我省察、身體力行。“明鏡體悟”是不斷反思內省、自我修為,是知行合一的循環提升。
基于這樣的文化體認,丹陽中學的德育唱響主旋律,以賡續紅色文化傳統統領;覆蓋全課程,以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校本思政活動架構了德育體系;以參與、浸潤、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以“觀照—實踐—內省—蓄養”為主要環節。其工作范式于2021年被列入教育部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一校一案”典型案例。明鏡則體悟自出,修身為本已內化為學生自覺成長的動力。在丹中校園,生氣勃發的學生青春在“明鏡體悟”中綻放,年華在“勵志潤德”中璀璨。
何為創新素養?高中學生的創新素養怎樣培育?丹陽中學的核心團隊經過認真學習和反復探討,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解。他們借鑒了學界比較成熟的理論,如Kaufman和Beghetto按照由低到高的層次將創造力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指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對經歷、活動等進行的有意義的理解;第二層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相關的創造力;第三層次指具有某種專業的或職業素養的人所展現出來的創造力;第四層次則是指卓越的創造力[1]。丹陽中學贊成將高中生創新素養的培養目標定位在第一、第二層次,并從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創新實踐三個方面形成結構框架,從而自覺開展以培養創新素養為重心的育人方式變革。
創新人格基于創新素養的情感維度,創造、創新都是激情的產物。“愿不愿”,比“能不能”“做不做”更重要。丹陽中學對創新人格的理解是,個性特征在創造性活動中的表現,主要包括興趣、志向、自信心、自主性、敢于探索、勇于表達、堅持不懈等方面的內容。他們從“理想興趣、自我認知、交往合作”三方面開展創新人格教育。
“理想興趣”中的“理想”,指塑造積極人生觀。“我來到這個世界,為了看太陽。”(巴爾蒙特詩句)積極人生觀作為人生的底色,決定了人總是追求“善”意義上的自我實現,展現一種向上升騰而不是向下墜落的姿態(牟宗三語意)。有了興趣、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對知識、對生活的熱愛,就有可能并且樂于去探究,去發現。“理想興趣”,構成了創造創新的原動力。
“自我認知”對創新來說也很重要。創新必然是主體力量迸發的產物,自主性、獨立性,使自我在知識領域享有自由;內省性、專業性,通過自我監控、自我管理讓自我實現躍升。“自我認知”與“理想興趣”糅合在一起,不折不撓,堅忍不拔,化挑戰為機遇,才能使自我不斷強大。
“交往合作”與前兩者一樣,屬于非智力因素;但在創新活動中,它一定是智力因素充分發揮作用的條件之一。
丹陽中學看重的這三個方面,分別指向人與國家、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三個向度,這就使創新人格之“人”站立起來了。
創新思維基于創新人格的認知與維度,是以探索性、求新性、綜合性為特征的心智活動,一般指發散思維、輻合思維、重組思維等。丹陽中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是以探究性教學為主要載體,其工作重點主要包括:
一是倡導自主發展的文化,以豐富的課程為所有學生提供課程機會,引導學生形成自然而然的方向,為潛能的激發創造可能;創造自由民主的教學氛圍,為思維“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創造條件。
二是建構基本流程:“任務驅動—嘗試解決—釋疑點撥—抽象建構—應用領悟”。體現以學習者為主體、以思維推進為主軸、以內化領悟為旨歸的特點。
三是倡導體現探究性教學要義的教學方式。問題式教學,重點研究大概念引領下,以學科核心問題為驅動的課堂教學,重在解決傳統教學中提問隨意化、缺乏內在邏輯和深度的問題;項目式教學,研究學科內項目和跨學科項目的教學,重在解決知識體系割裂、創新動力不足、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混合式教學,重在解決時間失衡、個性關照不到位、學習資源不足等問題。
四是針對不同的課程類型,采用“隨物賦形”的方法,推薦相匹配的學習方式。如以選修課、社團活動為主要形式的學習,以“表現與發現”為要義,強調探究成果的可視化;社會調查和研究性學習,則多用主題探究的方式,鼓勵學生在大主題統領下自主進行選題設計、組織實施,因其更開放、更靈活、更自由,故此在完成探究任務的同時,教學活動體現出綜合學習的效果。
創新實踐是創新素養的行動維度,是創新人格、創新思維表現的基本載體。丹陽中學對高中生創新實踐的行為能力培養,一方面是滲透式的,即推行“做中學”,通過親歷的、體驗的富有創意的學習活動培育創新素養。如前所述,他們在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培養過程中,都體現了知行統一、學用結合的意蘊。另一方面是專題式的,系統設計相關課程和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新實踐的機會。比較成型的有:
一是“主題+融合”推進跨學科。由某一學科提出階段性主題,相關學科開展協同研究,“多學科、主題鏈、融合式”培養學生多角度、深層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合作+特長”推進優技能。在體藝學科和一些技能訓練課程中,組織“2+2”的認證工作,前一個“2”是合格必備,后一個“2”是擅長技能,促進學生更多地參與具身性學習活動。
三是“日常+項目”推進會勞動。抓實常規勞動,組織勞動教育周,將農場勞動、校園種植、工業設計、3D打印、科技小發明等項目融入勞動教育全過程。
四是“服務+研究”推進閱社會。每學期組織學生走向社會,開展社會實踐,參與社區文明建設,進行社會服務活動;且將其定位在“研究”,定位在學習,將創新素養培養有機融入了這些實踐活動。
按照杜威的理論,學習即經驗,而經驗則是學習者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事情;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既有“做”的主動性一面,又有“受”的被動性一面,正是在“受”和“做”的動態平衡中,學習者與環境實現了相互改造[2]。由此可見環境對于學習的重要性。朱禾勤校長的團隊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他們在談到“播下創新的種子”時,特意用了“圃”這個詞,形象化地點明“圃”對“種子”的關系意義。
環境當然包括自然的物理性的構成。丹陽中學從創意學習環境的視角建設學習空間,在校內場境建設方面,建有“責任擔當”主題廣場區、“誠樸澄澈”主題景觀區、“謙遜堅韌”主題教學區、“自主自律”主題生活區、學生發展中心場館,建有多個課程基地,改建20多個專用教室。在校外場境建設方面,建有以德育為主線的基地鏈、以區域文化資源為主導的基地鏈、以磨礪意志為主題的基地鏈等等,為場境式學習、創意性實踐創造了條件。
按照杜威的說法,學校自然形態的教研組和教工隊伍,以及家長等學校利益相關者,是一個聯合體。而我們則希望看到育人隊伍是一個共同體。聯合體是物理的,共同體則是道德的。丹陽中學以“人皆能大成”為教育理念,凝聚各方力量,建成勝任育人重任的道德共同體。他們的教師隊伍建設,以價值認同為先,鼓勵教師爭做“明鏡式”教師,同時重視教師研究性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以創造性教引導學生創新性學;實行分布式領導,讓教師在參與學校變革中發展自我。學校十分重視家校合作,開辦“明鏡式”家長學校,組織雙向互動、相互激蕩的教育活動,形成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合力。學校還采用“外聯高掛”的辦法,壯大育人共同體。學校充分發揮外聘教師在創新素養培育中的引領作用,建有一支穩定的外聘教師隊伍,為學生開設選修課,指導項目研究,組織特長類活動。近期學校與南京大學共建,成為南京大學附屬丹陽中學,“雙高”合作為學生創新素養的培養注入新的活力,使“人皆能大成”的愿景平添實現的積極可能。
物理空間是自然環境,育人隊伍是社會環境的“硬件”,而制度文化則是社會環境的“軟件”。丹陽中學“明鏡體悟”的大成文化彌散在校園,激發青年學子蓬勃向上。在支持學生個性發展方面,他們進行了系統的制度設計,為“人皆能大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學校整體上以認知層面的“誠樸澄澈”、行為層面的“謙遜堅韌”、實踐層面的“自律擔當”構建評價的內容要求,以評價促發展。在學校治理上建立以創新素養培育為核心的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支持“人皆能大成”的發展。選科走班尊重學生意愿,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建立免修和選修制度,學業水平領先的學生可以申請課程免修,學校提供對拓展學習的支持;為學生配備成長導師和創新項目導師,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
如是,在丹陽中學,深情藏沃土,種子生根,新芽破土,蓬勃生長,都是可以想見的一番勝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