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男 索長清
飲食習慣是指個體在后天生活中逐漸養成的固定的飲食行為方式和反應傾向[1]。小班幼兒開始從家庭向幼兒園過渡,這個階段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衛生意識還未發展成熟,在這一時期成人若能采取科學的措施,針對性地對幼兒的飲食行為進行引導和塑造,便能有效改善小班幼兒的飲食問題[2]61。教師引導幼兒對飲食文化中的內容進行鑒別和篩選,改變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理念,有助于傳承中國傳統飲食文化[2]62。如今人們的飲食種類更加多樣化,幼兒園和家庭的飲食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幼兒在飲食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凸顯,不良的飲食行為習慣阻礙了幼兒的健康發展。因此,有必要對小班幼兒飲食習慣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
采用問卷法,使用《小班幼兒飲食習慣調查問卷》對山東省濱州市的部分小班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其孩子所在園是面向大眾招生的公立幼兒園,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00份,有效率為83.3%。主要從幼兒進餐獨立性、進餐專注度、挑食偏食現象、吃零食行為、家園合作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并統計分析調查結果。
對山東省內某公立幼兒園5名教師進行訪談,訪談內容包括小班幼兒獨立進餐、進餐專注度、挑食偏食、吃零食的情況和飲食教育、家園溝通等方面的情況。
能夠獨立進餐是小班幼兒良好的飲食行為之一。獨立自主地進餐可以鍛煉幼兒的小肌肉,促進幼兒手部精細動作及協調性的發展,幫助幼兒培養生活自理能力。調查發現,在家中80%的小班幼兒吃飯時由家長喂飯;但在訪談中,教師表示,“雖然吃飯時間長,但大多數孩子可以獨立進餐”。
雖然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小肌肉和精細動作的發展不夠成熟,但若加強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大部分小班幼兒是能夠獨立完成進餐的。然而,數據顯示,大部分幼兒在家中進餐獨立性低,家長喂飯的情況普遍,影響了幼兒的獨立進餐能力發展,這樣不利于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影響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
進餐專注度高是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之一。進餐專注度高的主要表現有進餐時安靜不說話。進餐過程的專注度與自我控制有很大關系,進餐專注度高低影響著幼兒在自覺自律方面的表現[3]。調查發現,在與孩子共同進餐時,81%的家長做與進餐無關的事,只有19%的家長專注進餐。77%的孩子在吃飯時注意力不集中,只有23%的幼兒進餐時專注。在訪談中教師表示:“大約有一半的幼兒在用餐時不專注,有的孩子會東張西望、和同伴說話、玩弄餐具等。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大聲呵斥,及時制止他們相互交談。”
由此可見,多數小班幼兒在家在園都有進餐不專注的問題。有研究表明,兒童的飲食行為是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還受到父母、教師、同伴的影響[4]20。幼兒在家中進餐不專注主要受到父母的影響。幼兒在園進餐時專注度低,主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導致注意力分散或轉移。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這一年齡階段幼兒注意力不穩定、無意注意占主導等發展特點方面的影響。幼兒進餐不專注會使進餐過程延長,影響幼兒的進餐速度。
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要求幼兒不挑食和偏食,愿意接受種類多樣的食物。不挑食偏食有助于幼兒達到營養均衡,促進幼兒生長發育。調查發現,93%的幼兒存在挑食偏食問題,其中25%的幼兒偏愛肉類,27%的幼兒喜歡吃海鮮類,17%的幼兒喜歡谷物粗糧類,13%的幼兒喜歡豆乳制品類,5%幼兒喜歡吃蔬菜類食物。在面對幼兒出現挑食偏食問題時,72%的父母承諾孩子吃完就獎勵,57%的父母不強迫幼兒或把其不喜歡吃的挑出來,44%的家長強迫幼兒進食。在訪談中教師表示:“很多幼兒只吃葷菜、不吃青菜,有孩子看到不喜歡吃的食物會不吃,老師也會適當引導,多數孩子還是愿意嘗試吃一點。”
由此可見,小班幼兒的挑食偏食現象十分普遍,絕大多數幼兒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挑食偏食問題。在眾多的食物種類中,幼兒更傾向于肉類和海鮮類食物,而比較排斥蔬菜類的食物。多數家長會采取鼓勵的方式改進幼兒的偏食挑食行為。然而,幼兒出現挑食偏食行為時,有的家長以強硬的態度或懲罰的方式讓幼兒進食,或者縱容幼兒的挑食行為。這種不良的喂養方式會引起兒童對食物的抗拒甚至產生厭食,導致幼兒無法愉快進餐。此外,食物本身的特點和烹飪口味也會影響幼兒是否挑食偏食。長期挑食、偏食會引起營養失衡,不利于身體和智力的發育,容易導致體質量不達標、抵抗力變差,易生病等問題[5]150。
幼兒應少吃或不吃含大量脂肪、糖分、鹽分、熱量的對健康有害的零食。養成少吃零食的習慣有利于幼兒減少肥胖問題,降低患病的風險。調查發現,31%的幼兒在家中偶爾吃零食,44%的幼兒在家經常吃零食,只有7%的幼兒基本上不吃零食。零食在幼兒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占比情況為:51%的幼兒把零食作為獎勵品,30%的幼兒用零食代替正餐充饑,13%的幼兒將零食作為娛樂消遣,6%的幼兒將零食作為正餐間的規律性補充。訪談發現,幼兒在園吃零食的情況較少,但也會出現幼兒在園吃糖果餅干等零食的情況而影響午餐。
可見小班幼兒在家中吃零食的情況較為常見,幼兒園也存在少數幼兒吃零食的問題,零食在幼兒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幼兒吃零食的問題普遍存在,一方面由于零食本身口味獨特,深受孩子的喜愛;另一方面,家長自身問題和家庭教養方式也會導致幼兒愛吃零食。例如家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愛吃零食、將零食作為獎勵品等情況都會使幼兒養成愛吃零食的不良飲食習慣。不健康的零食含有害物質,很難做到像蔬菜、水果、肉類和豆制品那樣有營養[5]150。因此經常吃零食會對幼兒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小班幼兒具備獨立進餐能力對養成獨立自主的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倘若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獨立進餐,長此以往,會影響自理能力的發展。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健康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幼兒健康領域的教育目標,其中包括生活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6]。因此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幼兒獨立進餐的技能。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通過鍛煉幼兒手部精細動作來提高其獨立進餐能力。3~4歲的幼兒已經具備了獨立進餐的能力,為幫助幼兒養成獨立進餐習慣,家長要注重教育方式,不能因為幼兒自己吃飯慢、弄得很臟,就過分溺愛他們或者訓斥他們,從而減少幼兒獨立進餐的機會和動力。此外家長應該教會幼兒正確使用餐具來鍛煉精細動作,并教給幼兒簡單的進餐禮儀,調整幼兒進餐時的坐姿[7]。嘗試讓幼兒練習飯后自己清理飯桌,幼兒就會在家長的引導下逐步具備進餐后自我收拾整理的能力。
教師應通過召開家長會和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來培養幼兒的獨立進餐能力。由于大多數小班幼兒自理能力偏弱、獨立性較缺乏,教師應鼓勵家長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獨立進餐能力。因獨立進餐能力弱而導致進餐緩慢的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的節奏就會比其他幼兒慢[8]。這些情況會直接影響小班幼兒的入園適應,還有可能導致幼兒出現入園焦慮等一系列問題。教師可以在游戲和教學活動中讓幼兒練習用盤子端食物不撒落、正確使用筷子勺子進食、學習擺碗筷、練習剝橘子等技能,促進幼兒的小肌肉和精細動作的發展[9],引導幼兒逐步養成獨立進餐能力。
幼兒進餐專注度的高低與幼兒專注力的發展密切相關。《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正確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將會直接對其身心健康發展、未來的學業成就以及今后的生活水平和職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還有研究認為專注力是其他學習品質,例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等思維能力的基礎,如果幼兒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就會影響在學習、游戲等活動中知識與情感的獲得[10]65。因此,要從根本上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再通過合理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導,小班幼兒的進餐專注度才會有所提升。
家長應該做好榜樣,幫助幼兒提高進餐專注度。國外有研究強調了家長的作用,踐行健康行為的成年人為兒童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更有可能讓幼兒在他們的照料下調節自身行為[11]。因此在解決幼兒進餐不專注問題時,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幼兒營造安靜輕松的家庭用餐環境。在進餐過程中家長不要聊天或玩手機、看電視,還要及時制止幼兒進餐時不專注的表現。家長在幼兒進餐時不要過多干擾,也不要在幼兒專心進餐時拋出無關話題,以免幼兒被話題吸引而影響進餐[12]。家長要以身作則,改掉自身挑食偏食的飲食習慣,這樣才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師在各種活動中通過培養幼兒的專注力促進其進餐專注度的發展。小班幼兒進餐不專注與自身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逐漸發展的特點有關。教師要以培養幼兒專注力為教學目標,以符合小班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為前提設計教學活動和選擇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幼兒感興趣的繪本故事引起幼兒的注意,培養幼兒的專注力。生動詼諧、情節有趣的故事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專注的時間會更長。此外,教師也可以在幼兒進行建構游戲時,投放低結構游戲材料,讓幼兒有更多自由操作的空間,幼兒會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游戲上,這更有利于幼兒專注力的發展[10]65。在用餐過程中教師要給幼兒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并且指導語言應該親切、自然、具體,具有引導性和教育性,同時注重發揮同伴的榜樣示范作用。這樣,幼兒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解決自身進餐不專注的飲食問題。
幼兒需要不斷攝入充足的營養來維持生長發育。如果有挑食偏食的習慣,幼兒將會長期缺乏某些營養物質,從而影響身高、體重甚至大腦的發育。因此,要改善幼兒挑食、偏食的問題,家長和教師應該通過各種科學的渠道掌握正確的幼兒飲食營養知識,遵循幼兒的天性,把握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運用適當的方法激發他們的飲食興趣[13]。
家長可以通過改變食物的外形和烹飪方式,做到色、香、味俱全,在感官上吸引幼兒,從而改善挑食偏食的情況。做飯時家長可把幼兒討厭的食物做出新奇的外形。有研究表明,雖然幼兒不喜歡吃胡蘿卜,但是當胡蘿卜已被洗凈,且又被切成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合適的大小時,他們會不自覺地進食[4]20。也可以變換多種烹飪方法或者加入不同的調味品來改變口味。例如,幼兒覺得蔬菜很難嚼而不吃蔬菜時,家長可以把蔬菜切成丁,或者改變以往的口味,做成涼拌菜。這樣,幼兒就會對討厭的食物產生新鮮感,對食物的味道有了好奇心并嘗試吃。
教師要根據小班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來改善挑食偏食行為。首先,利用兒童的直觀形象思維,讓幼兒參與其中。幼兒期的思維特點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更容易用感官去認識和理解周圍的事物。教師可以開展種植蔬菜、做小廚師等活動,讓幼兒加深對所排斥食物的認識。其次,教師可以采取表揚鼓勵法,幼兒一有進步,就及時給予表揚,調動起幼兒進餐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快樂的游戲中使幼兒樹立健康意識。幼兒園應該配備專業的營養師為幼兒制定營養均衡的菜譜。幼兒教師在幼兒進餐過程中要留心觀察他們的進食情況或在進餐結束后詢問他們關于食物的意見并及時反饋,廚師根據建議進行改善。飯菜的樣式還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可以把一些飯菜做成卡通形狀,讓幼兒對食物產生興趣。這樣,才可以提高幼兒的食欲,逐步改善幼兒的挑食偏食行為。
幼兒吃零食現已成為普遍的現象。偶爾將少量的健康零食作為幼兒正餐之間的點綴,可以幫助幼兒形成按時進餐的良好飲食習慣。但是幼兒吃零食過量就會影響正餐攝入,具有了飽腹感的幼兒會減少進食量甚至不吃正餐[14]16。因此給幼兒吃健康的零食要注意數量。幼兒進食過多的垃圾食品不僅會導致肥胖,還影響腸胃健康。為了避免幼兒吃過多的零食,成人應該改變不當的教育方式,注重顯性環境和隱性環境對幼兒的影響。
家長要降低幼兒對零食的關注,從而減少幼兒吃零食的情況。在培養幼兒的飲食習慣時,有家長會將零食作為獎勵品。然而,研究發現那些作為獎勵品的食品反而會成為幼兒最喜歡吃的食物[4]20。所以家長的這種做法不僅沒有改善挑食偏食問題,反而會讓幼兒更加迷戀零食。因此,若幼兒在進食方面表現較好時,家長可用語言夸獎、玩具獎勵等方式加以強化。幼兒傾向于進食家里經常有的,且能經常獲得的食物[4]20。因此家長應該為幼兒營造一個適宜的家庭物質環境,在家中多放置一些健康的水果蔬菜及健康營養的零食,減少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健康零食的機會,以分散幼兒對零食的關注。關于健康零食的進食時機,家長可以給幼兒做出相應規定,如在飯前兩個小時不可以吃零食、飯后不得吃零食或一次吃零食不能超過多少,以此來減少幼兒的零食量[14]17。
教師應該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以減少幼兒吃零食的機會。幼兒園環境是進行幼兒教育的重要載體[2]61,幼兒園門口或附近應該禁止攤販售賣零食小吃[15],讓幼兒不再置身于周圍都是垃圾食品、充滿誘惑的環境里。園內的走廊里和教室里都可以設計有關健康飲食的海報和墻畫,營造一個良好的健康飲食文化氛圍,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健康飲食的觀念,減少吃零食的習慣。此外,教師也可以在幼兒帶零食的問題上作出適當規定。如果教師發現有幼兒帶不健康的零食到園所內,要給予適當的教育并向其家長反饋。這樣,才能給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成長環境,為幼兒改善吃零食問題,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奠定基礎。
總之,解決小班幼兒存在的飲食問題,離不開家園雙方共同努力。教師和家長要規范自身言行,溝通做到全面、及時和有效[16]。家長要將幼兒在家的飲食問題全面地告知教師,教師也應及時將幼兒在園的飲食表現反饋給家長,只有雙方相互配合,對幼兒實施連續不斷的教育影響,才能解決幼兒飲食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