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琦,陳繼平
(云南師范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我國一直都存在著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國家也一直倡導減輕學生負擔。2021年,提出了“雙減”政策,全稱為《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根據當前形勢制定的新政策[1]。“雙減”的提出再次引起了社會各界對于減負的關注。由此可見,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學生的身心健康,并正在逐步提高素質教育的地位。
“雙減”的提出是一次意義重大的改革,是將教育的初心從偏離的軌道帶回正軌。對于目前的中國國情,“雙減”的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狀。政策的出臺緩解了家長焦慮過度的情形,壓制了各種途徑對教育熱點的不良炒作。在此之前,整個社會都在“販賣”焦慮,使得家長和學生們的壓力只增不減,這不僅是教育性問題,也是社會性問題。減負提質,減輕負擔的關鍵是提高質量,不做學習的機器,不成為被灌輸知識的機器,減少高分低能型人才。其關鍵除了提高質量教會學生學習以外,更要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目前減負的趨勢下,首先要把目光轉向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同時去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好的學習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互聯網時代知識的獲取途徑是五花八門的,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信息,獲得知識后內化到自身能力的過程是長期的。獲取信息之后的主要矛盾是提升知識的賦能,使得知識可以在生活或是其他場景進行應用。教育最終要教會的是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從而讓學生學會學習[2]。
3.2.1 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中同伴互教法是較為有名的學習方法,強調學生之間互教互學,以合作的形式來促進學習,以改變傳統教學中的不重視學生個體的現象,更加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這里介紹一種新的學習方法——費曼學習法,又稱為費曼技巧。費曼學習法的核心是“以教促學”,促使學生的主動學習,讓學生把知識講給他人,從而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3-4]。在空閑的碎片時間里,可以引導學生將大腦中零散的化學知識點和習題講給父母或是同學們聽,可能會在某一時刻茅塞頓開,對這個化學知識點也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以此形成知識鏈,加深記憶。
3.2.2 艾賓浩斯學習法
由德國心理學家郝爾曼·艾賓浩斯提出的記憶保持規律曲線——“艾賓浩斯曲線”,將記憶特性直觀展現了出來[5]。記憶遺忘的特點為先快后慢,尤其是在初識記的短時間里,遺忘速度最快。而艾賓浩斯學習法就是依據這種記憶特點所總結出的學習方法,要在重復記憶的基礎上科學有效的進行改進,并且要注意學習過程中及時復習和自測,以保證學習效果。
3.2.3 康奈爾筆記法
由Walter Pauk提出的康奈爾筆記法,又稱為5R筆記法,是一套系統的筆記方法,其中適用于學生化學學習的方法主要為在筆記本上或教材上記筆記[6]。具體步驟為:①記(錄Record);②簡化(Reduce);③背誦(Recite);④思考(Reflect);⑤復習(Review)。為使得使用效果更好,可嘗試在某學科訓練熟悉后,再同化至其余學科。
強化學校管理,優化教育方式,盡可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把減負落實在實處,并且能夠盡可能的滿足學生和家長的教育需求。做好各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交流,做好家校溝通,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好的教育資源。適當加強對學生的綜合評價,做好積極強化相關工作,做到不以分數為評判標準,樹立對學生正確全面的評價觀[7]。建立綜合評價機制,調整學生各項占比,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逐步將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納入作為評判標準,這樣才能給予減負培能更多的可能性。不過度追求升學率,不占用學生音體美課程,豐富學校選修課程的類型,讓學生學習學科知識之余,也能培養興趣愛好,同時在社團活動中,陶冶情操,提高綜合素質。做好課后服務的相關工作,保證教育功能且內容豐富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
4.2.1 加強培養教師教學水平
注重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是實現教育公平重要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必備的前提。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跟隨時代的步伐進行調節,構建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率,并且把課堂教學質量盡力提高[8]。教師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也不要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把落腳點放在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上,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獲得解決問題的手段,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能讓學生終身受益。多關注知識傳授的過程,不要把重心落在最終的結果上。要對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給予更多關注。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教學之余多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讓學生成長為一個有知識有能力,并且有良好學習習慣的人。
4.2.2 作業要“減量增質”
把學生從繁重的學業壓力中解救出來。不少學生常常晚上回家挑燈夜讀,動不動寫到深夜。練習題在于“精”,而不在于“多”,題海戰術的機械式刷題模式應該成為過去式。應該全面提升教師設計作業的能力,適時開展相應的培訓。在布置作業時要注意數量與質量。預測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根據學生情況針對性適當分層布置,在學生跳一跳能達到的試題難度范圍內進行篩選。教師盡可能幫助學生歸類出適合學生難度梯度的習題,盡量避免將章后習題一股腦拋給學生練習。精細化的作業分層處理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減輕身上的重擔。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學設計上,而布置作業經常是不容易被重視的環節。作業可以起到反饋的重要作用,對學生的評價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幫助教師更加精準的把握學情,這也是教師成長重要的一步。
4.3.1 家長教育焦慮
家長想讓孩子通過教育來實現階層躍遷,所以傾其所有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和環境,想讓孩子獲得一份相對體面的工作。但是過度的給孩子施加壓力,希望自己沒有完成的遺憾讓下一輩替代自己完成,讓孩子提前學習與年齡不符的知識,增加不必要的負擔是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極其不利的[9]。周末給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補習班,一味的只注重學習成績想讓孩子考一所好大學,但卻忽略能力的培養。父母過高的期待逐漸轉變成了焦慮,并把課外輔導當成一劑“安慰藥”,在一個小時幾百塊的“天價”面前也選擇了妥協,這就給了各種教培機構生存的空間,更有個別機構不顧及教育效果,借此瘋狂斂財。層出不窮的社會輿論信息鋪天蓋地的席卷而來,如“你來,我們培養你的孩子;你不來,我們培養你孩子的競爭對手”之類的標語,將家長的教育焦慮卷到極致,大家更像是被觸動了原本就很緊張的神經。由此,網絡上也隨之出現了“雞娃”這樣的詞匯來反映出父母瘋狂給孩子“打雞血”。
4.3.2 轉變家長傳統觀念
“雙減”其實也是在給家長減負,緩解教育焦慮,家長應當適時轉變自己的觀念。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擁有著只屬于自己的天賦,世上也不存在適用于所有人的教育模式。生搬硬套別人的成長經歷,可能會就此磨滅原有的無限可能性,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政策的實施意味著教育公平春天的到來,家長應該改變自己傳統觀念,不違背正確的教育規律,與時俱進地給予孩子更多的可能性,因材施教給他們更多的發展空間。中等強度的學習動機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家長對孩子要少一些“強迫”,多一些“理解”。在減負之余,正確引導鼓勵孩子去做自己想做且感興趣的事情,讓他們健康快樂、愉快幸福的成長。
4.4.1 教育焦慮
很多人想要通過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尋求一條好的出路,認為高考能夠實現人生階層的跨越。而課外培訓機構正是抓住了這個心理,不斷地通過信息發酵,宣傳散播焦慮,過分夸大教育培訓效果。這也是導致學生負擔過重的因素。很多地方將升學率作為指標評優,教育部門把壓力轉移到各個學校,學校把壓力分配給老師,老師最終也只能把壓力轉移到學生身上。如果高考不推進改革,減輕學校的辦學壓力,減負更多的只是空談,也就更談不上如何培養學生能力,如何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了[10]。
4.4.2 “育分”到“育人”的轉變
“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人生中一場重要的考試往往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發展走向,所以這最終的分數就顯得尤為重要,才導致過度“育分”的現象屢見不鮮。高考的考核方式對整個社會的育人觀念,對教師和學生的學習都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高考對學生能力的重視程度有待提升,不只以分數來評價學生,而應該優化教育評價方式,從根本上減輕教師學生的負擔,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對于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出要求[11]。逐漸完善從“育分”到“育人”的轉變,多關注學習的過程,不只是關注結果,對學生能力給予更多關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單以試卷上的分數評價學生,這樣能更好的督促教學的實行,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4.4.3 健全培養人才機制
同時需要社會各界不斷加大宣傳力度,逐步營造出輕松減負的社會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位家長的觀念,阻止“教育內卷”的繼續蔓延,強調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能力和身體素質的不斷提升,逐步調整學生的探索方向,合理整合資源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倡新的健全的培養人才的機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改變高考是唯一出路的局面。精準把控,做好監督的工作,完善問責制度,責任到人,具體到事,確保“雙減”政策的落實。
“雙減”之下,應當“培能”。在不斷減負的同時也不要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學會主動學習是很有必要的。學生學習能力提高了,對學習也會越來越感興趣。這樣才能夠輕松掌握知識,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不再把學習當作是一種負擔。目前對于教培機構的打壓已經有了顯著的成效,不再任由其野蠻發展,這將有利于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得教育生態更好的發展,從而能更好的支撐學生的高質量發展。
關注學生課業“減負”之余,更要關注減輕學生心理的負擔壓力,將學生的焦慮情緒有效的緩解。同時借著“雙減”的時代背景要向學生提出終身學習、學以致用的思想,做到知行合一才是對于學生素質的巨大提升。想要建立良性的教育環境,離不開各方教育影響和支持,且要保證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總之,只有把減負落實到實處,可操作性提高,目標明確下來,并且不斷做好之后的監督工作,回歸育人本真,探尋教育真諦,推進教育優質資源均衡發展,才能順利使得家長和學生不會處在教育焦慮中,社會整體的教育環境也不再被壓力籠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