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瑋 孟 倩
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
高校文創產品應基于高校的歷史文化、人文資源、校園環境等元素進行符號概括、圖形創意,轉化為獨具特色的抽象文化信息融入產品設計中,最終創造出獨具高校特色的文創產品。高校文創產品是高校人文、地域精神的載體,不單單是高校的品牌形象,還是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人文發展的展示平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文創產業逐漸興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創產品,甚至可以憑借錄取通知書、畢業紀念品等文創產品沖上網絡熱搜。但是更多高校的文創產品開發處于初級階段,并沒有引起更大的社會關注,傳播力有限。目前,高校文創產品存在創新、宣傳、營銷等問題。同樣的,在民族高校文創產品設計中也存在諸多問題。
通過相關論文研究以及西南地區民族大學文創產品調研發現,民族高校雖然逐漸重視發展本校的文創產業,但是并沒有與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也沒有尋求與有經驗的設計品牌企業合作。各大高校在重大節日中雖然會大量使用相關的產品,但這些文創產品缺乏新意。如高校文創設計模式較為傳統,僅僅將校徽、學校標志性建筑等文化元素直接印刷到商品上,或者直接使用這類元素外形呈現在產品外表。產品類型大多停留在筆記本、紀念幣、鑰匙扣、優盤等。這些簡單的文創產品很難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缺乏本校特色,沒有鮮明的品牌形象,幾乎沒有收藏價值。產品相對成熟的主要是部分名校。民族高校文創產品的設計元素對校園文化、地域資源挖掘較少,高校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創新實踐較少。例如,西南地區的蜀繡工藝、壯族的織錦工藝,沒有很好地開發并應用到文創產品設計中,影響了其獨特地域優勢與非遺工藝的發展。
大多數民族高校文創產品營銷舉步維艱。首先,民族高校文創產品的主要消費群是廣大的在校師生、已畢業校友、來校旅游者,還有一部分受眾群體是來校貴賓、訪問學者、收藏愛好者、在校師生家屬等。產品以實用性較強的物品為主,種類比較少,多數還停留在書簽、紀念本、帆布包等層面,品牌形象并不統一,對消費者缺乏吸引力。總體來說,民族高校沒有加大文創產品設計投入并呈現出更多的情感價值,消費群體較小,營銷影響力差,產業無法良性循環,這些先天局限阻礙了民族高校文創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注重文創產品的創新性是設計者需要遵循的核心原則。文創產品的創新性和受眾群體的認同感成為文創產品成功的兩個決定因素。在進行民族高校文創產品設計時,本校的民族特色更具有突出的高校特色元素。在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與營銷中,應充分考查學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將地域文化與民族藝術元素相結合,發掘自身的物質和精神特質,使民族高校文創產品形成獨特的形式和風格。還可以從形式、元素方面進行創新,新材料與新技術的加入,也給文創設計者打開了一扇創新的大門。3D打印技術、元宇宙模塊、納米材料等的融合運用,為民族文創產品注入了新活力。有別于傳統的木、布、紙、泥等自然原料,新科技、新材料能夠突破時空限制,更加直觀、迅速地將文創產品送到受眾群體手中。新技術的應用是民族高校文創產品創新性表達最有力的媒介與手段。
藝術家應該為人民而創作,被人接受的藝術才稱之為藝術,被人接受又有共情就是認同感。民族高校的文創產品擔負著激發情愫、共情的使命,它是寄托校園文化、校園精神,乃至中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載體。受眾群體看重的也是文創產品的精神內涵,在設計民族高校的文創產品時要注重情感化設計,讓大眾通過產品產生共情、共鳴和文化認同,從而形成更大范圍的影響力。地域文化的融入,讓更多人獲得認同感,有了更多的認同感,才有歸屬感,才會對祖國的一草一木產生更深的眷戀。在民族高校文創產品設計中,需要深入思考怎樣設計出有感、有形、有體的產品。
一直以來民族高校文創產品設計都是根據當今時代現有的產品進行設計,在此基礎上對外形、裝飾等進行改造。因為受眾群體大部分還是在校師生,通常是以實用性的生活用品與文化用品為主。在設計民族高校文創產品時,較強的實用性是產品附加值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設計過程中設計者應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文創產品的實用性決定了生產出的產品的傳播能力與推廣力度。民族高校文創產品設計不僅要體現高校的民族特色精神、文化內涵,還要結合營銷策略,展現出以地方經濟文化為核心的特質,以豐富產品的價值。
歸屬感是在使用產品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情感設計、細節巧思而產生的情感依托。賦予民族文創產品情感化的意義也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例如,新生剛入校,通過購買高校的相關文創產品,如毛巾、棉被、茶杯等,很快就能融入校園生活,增強自己的學校主體意識。畢業生進入社會后,也可以通過相關的文創畢業紀念品與母校保持聯系,形成強烈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與愛家、愛國的情感一樣,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情懷。只有產生歸屬感,人類才能產生認可與被認可的關系,建立情感上的連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也是高校文創產品應當擔負的情感使命。
民族高校的文創產品應植根于民族文化,立足校園歷史、校園風貌,在產品的創作中既要展示民族文化內涵,又要包含高校的歷史與精神,引發受眾群體的情愫,使其對產品產生價值和情感認同。校園文化是文創產品的一個特色。例如,西南地區民族高校的文創產品,結合了當地的文化故事,展現了山城之美,如火熱的民俗、傳統的火鍋等,結合西南各民族的特色服飾、節日,結合學校的主要建筑特色創作出一系列插畫包裝等。故宮的文創產品一直走在文創類產品的前沿,傳承歷史文化,復原傳統民間工藝,如掐絲工藝、絨花等,講解故宮貓的生活與故事,將民族文化、歷史融入產品中,讓產品講故事,擴大受眾群體。這也是文創產品所展現出的文化藝術性,也是未來民族高校文創產品設計的發展方向。
儀式感是文創產品的另一個重要屬性。文創產品擁有自己的文化內涵,產品本身就是一本無聲的書,蘊含一些故事。受眾群體購買產品,是一個時刻的凝固,也是一種儀式感的建立。例如,民族高校畢業生離開母校,學校贈送或學生自己購買本校的文創產品就是對學生學校生活的記錄。這個時空的文創產品蘊含認同、歸屬、回憶等情感,記錄了離別的場景。儀式感是文創產品設計應該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
多民族以及地域民族特色是民族高校獨有的特點。民族藝術語言是民族高校文創產品中一個重要的設計元素。民族學理論是民族高校的必修課程,每一位學生都需要了解不同民族的習俗,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和信仰。在這些文化的普及中,通常使用民族服飾、傳說故事、部落圖騰等素材提煉藝術語言素材,經過符號化、模塊化處理應用到文創產品的創作當中。摒除機械運用單純的民族紋樣、圖案的創作方式,著重體現民族元素的敘事性、傳統性、情感性,使人通過制造出的文創產品“睹物思情”。民族高校的民族裝飾性元素提取主要體現在“形”與“色”方面,而敘事性、情感性、傳統性元素主要集中在校園故事、校史、建筑等方面,所以民族高校文創產品設計元素的提煉可分為兩方面。
1.民族高校文創產品創作元素的具象轉化
具象轉化指將藝術元素提取轉化,直接用于產品的創作。各個地方因地域環境、民族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藝術。每個地域的民俗、建筑、服飾都各有特點。從民族習俗、用品、服飾以及所處地域、高校文化中直接提煉運用樣式、紋樣、顏色等藝術元素。例如清華大學直接選取標志性建筑,設計出一系列關于校園風景建筑的絲巾,清華藝術博物館也會定期將館藏藝術品直接印刷到請柬、明信片上。深圳大學將圖書館、文山湖、科技樓、文科樓等校園典型建筑圖案作為設計元素,融入飲茶的器物中,既可以展現出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又可以讓受眾群體在飲茶之余回味深大的特色文化與校園精神。廣西民族大學將當地獨有的亞熱帶植物和民族建筑直接轉化并運用到文創產品設計中,獨具特色,既有針對性的表達又有較強的識別性。經過具象轉化的元素具有很強的識別性,能夠直觀呈現此地域中民族高校的特色。
2.民族高校文創產品創作元素的抽象轉化
抽象轉化是對文化藝術的意識形態進行轉化,將抽象的藝術觀念和民族精神文化融入文創產品中。這樣的元素轉化注重意境與情愫的傳達。設計者應準確把握不同民族和地域的藝術特征,將概念、印象等抽象元素轉變成產品的形象表達。還可以進行色彩轉換、色彩搭配,結合民族生活場景,使用典型色彩定位民族形象。注重當地的形象特色,使用抽象符號元素展現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創作元素的抽象轉化容易陷入虛無縹緲的極端中,設計者應當注重文創產品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契合,避免出現有形無神的尷尬局面。
將提煉的具象元素、抽象元素通過“形”的形式體現出來,表達文創產品的文化精神,并引起產品用戶的共鳴。民族高校是所處城市的文化象征,地域文化也是高校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重要題材。在地域文化元素開發方面,應當著力發掘當地的特色,并與高校文創產品聯名創新。例如,西南地區的民族高校結合當地的民間非遺工藝,如蜀繡、彝族漆器、廣西壯錦、竹編、苗繡、蠟染扎染等,將這些工藝融入文創產品設計中。還與當地的民間藝人合作,與本校藝術設計系的學生進行聯名創作,既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傳承了非遺文化,又凸顯了民族高校的校園文化特色,使文創產品更具有吸引力,還有助于推動地方文化的宣傳。工藝本身是為了滿足生活需要,復興傳統的器物,復原當地的風俗習慣,將這些文化融入建筑、材料、藝術形式中,這樣創作出的文創產品才具有完整的文化體系和文化內涵。民族高校應當發揮自身的優勢,結合新型材料與傳統材料,將新穎的制作方法與當地的傳統技藝結合起來,開發民族高校獨有的設計材料,展示高校的科研、藝術和文化水平。
地域文化中情感價值的融入需要原創動力。民族高校文創產品受眾群體更在乎其精神、情感、價值的體現,這是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生活奮斗的美好記憶。民俗民風中蘊含傳統的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學校可以鼓勵全校師生參與到文創產品的開發中,感受民俗民風,大膽地創新。只有生活在這片土地、這些高校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地域高校的文化內涵。雅科布松認為,情感是以特有的方式,以人對這個世界的事物和現實表現出來的主觀態度的形式去反映現實世界。高校師生始終是學校的主體,在文創產品設計中應當回歸學生文化本色,讓學校師生參與產品設計,通過發揮想象力、智慧、技能,加強文創產品設計,提高師生的參與度,大力扶植原創。深圳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與廣西民族大學都會定期舉辦各種主題的校園文化創作活動。通過文創活動將創意設計與產學研緊密結合,一方面促進校園文創產品的開發,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學術研究。
此外,還要加強互動性體驗,增強民族高校文創產品的故事性。注重人與產品的交互關系,利用地域環境、人文空間為受眾群體提供參與的機會,與此同時,增強產品的故事性,使產品“形”“神”更加豐富,用互動的方式專注于藝術與文化的解讀,結合新技術、新材料,讓用戶調動感官,與文創產品進行交流,體會文創產品的藝術價值。例如,在元宇宙的模塊設計中,將地域文化與民族高校文化相結合可以設計出一系列兩種文化穿插的真實場景,受眾群體可以按照指引進行游覽,互動感極強,能夠使受眾群體身臨其境,體驗時空穿梭的效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高校文創產品設計不斷推陳出新,作為文化建設的載體,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域文化與民族高校文化相融合,對新材料、高科技、傳統技術進行創新運用,不但實現了地域文化、傳統民間工藝的傳承與創新,還為民族高校文創產品提供了更多新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