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進才
黨的二十大是一次高舉旗幟、凝聚力量、團結奮進的大會,必將以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而載入史冊。筆者通過集中學習、自學相結合的方式,對黨的二十大報告、黨章修正案以及其他重要文件進行仔細研讀。現從四個方面,談點認識和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開宗明義提出了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這一主題雖然只有86個字,但字字千鈞,明確宣示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是大會的靈魂,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總綱。黨的二十大確立這樣一個主題,其目的就是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團結奮斗,奮力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這一主題,明確了新征程上需要高舉的偉大旗幟,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明確了新征程上需要堅信的科學理論,必須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了新征程上需要堅持的力量源泉,必須弘揚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明確了新征程上需要弘揚的優良作風,必須弘揚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優良傳統和工作作風;明確了新征程上需要樹牢的奮斗目標,必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黨的十九大以來的五年和新時代以來的十年,是我們國家發展歷程上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時期。五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黨的十八大后,我們黨面臨著艱難復雜的形勢和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行,取得了16個方面的偉大成就,經歷了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通過這十年的偉大變革,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性鍛造中變得更加堅強有力,成為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通過這十年的偉大變革,中國人民煥發出更為強烈地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匯聚成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合力和磅礴偉力;通過這十年的偉大變革,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成為各族人民廣泛共識和前進動力。
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體現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我們之所以能取得這些歷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我們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奮力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命題,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從基本特征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從本質要求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從重大原則來看,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和平發展”之路,是一條“后發趕超”之路,是一條“共同富裕”之路,是一條“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之路,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和發展,不僅引導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道路,而且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寬廣途徑,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黨的二十大著眼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對政治建設特別是全面發展協商民主、積極發展基層民主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將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著力點,助力中國式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一是不斷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進一步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機制。積極發展基層民主,加強村(居)委會規范化建設,推動村(居)委會建設實現組織體系、職能事務、制度章程、陣地建設“四個規范”。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居)民自治組織,增強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能力。
二是全面發展基層協商民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以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為重點,建立協商指導目錄,完善座談會、聽證會等協商方式,發揮群眾和“兩代表一委員”等參與主體作用,廣泛開展民主協商,拓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
三是加快推進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甘肅省“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建立監測評估機制,以社區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和志愿服務為重點,以加快補齊社區服務設施和服務供給短板為突破口,以有效發揮政府、市場、社會協同聯動作用為牽引,推進城鄉社區服務高質量發展。
四是探索推進示范實驗創新。圍繞破解基層治理中的瓶頸,加快推進蘭州市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示范區創建,總結推廣全省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第一批創建成果,開展村規民約先進村創建,通過以點帶面、典型引領,豐富和拓展新時代基層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