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民政廳
廣東省民政廳深入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聚焦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完善民生兜底保障措施,確保兜住、兜準、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底線,切實把黨和政府的關愛送入家門、傳進心坎。
堅持“織密網”與“增實惠”相結合,持續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著力提標擴面,以“小切口”帶動“大變化”,切實增進民生福祉。一是適度擴大救助范圍。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出臺《廣東省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辦法》,明確將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成員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單獨納入低保,符合條件的納入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養老服務、法律援助、司法救助范圍,全面開展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工作,進一步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根據困難群眾需求和困難程度精準提供救助幫扶。省政府將“擴大社會救助范圍”納入2022 年省十件民生實事,督促各地將符合條件的低保邊緣和支出型困難家庭,納入社會救助范圍。今年1~8 月,全省共認定低保邊緣和支出型困難家庭30473 戶、89819 人。二是科學調整救助標準。推動省政府連續12 年將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保障標準納入十件民生實事,予以統籌推進。省財政每年補助支出占總資金的六成,落實社會救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省民政廳每年會同財政等有關部門根據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人均財力等因素制定城鄉低保標準和城鄉低保補差水平最低標準。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不低于當地城鄉低保標準的1.6 倍。截至今年8 月底,全省共有低保對象55.4 萬戶、133.3 萬人,月人均城鄉低保標準為953 元、767 元,比2012 年分別提高628 元、505 元,均增長193%;特困人員21.6 萬人,月人均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為1553 元、1287 元,比2012 年分別提高1228 元、1002 元,增長378%、352%。三是做好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救助幫扶。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及時發放價格臨時補貼,今年以來,發放價格臨時補貼4730 萬元,補助95 萬人次;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1.42 億元,惠及158萬人;發放春節慰問金1.36 億元,為85.3 萬人次發放生活物資和防疫物資,全面構建起防寒防凍防疫的嚴密防線,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打破城鄉、戶籍限制,將非戶籍共同生活家庭成員及在廣東臨時遇困的居民納入社會救助范圍。今年1~8 月,全省實施臨時救助6.56萬人次,共發放臨時救助金9502 萬元。
堅持“線上監測”與“線下摸排”相結合,健全雙向聯動防漏機制,提升主動發現、主動核查、主動救助能力,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一是建成廣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匯集12 個部門機構、18 類困難群眾的基本信息,對404 萬低收入人口的生活進行實時監測,累計發出風險預警信息27791 條,從“人找政策”向“人找政策”與“政策找人”相結合轉變,實現困難群眾早預警、早救助,有效解決困難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二是構建分級預警監測指標體系。選取家庭支出驟增、家庭收入驟減、人口變化等關鍵性因素,構建低收入人口多維動態監測指標體系。根據各項監測指標綜合賦分計算結果,采用紅(非常嚴重)、橙(較嚴重)、黃(嚴重)、藍(一般)4 種顏色信號劃分4 檔預警等級。三是入戶核查家庭經濟狀況。研發使用手機程序開展入戶核查家庭經濟狀況工作,省民政廳在后臺實時監督各地預警線索處置情況,定期通報。根據平臺預警等級,由鄉鎮(街道)分別于3、5、7、10 個工作日內完成入戶核查,主動掌握困難群眾生活實情,協助困難群眾現場提出線上申請,有效提高救助時效性。四是實施多部門聯動救助幫扶。整合掌握各部門的救助幫扶政策,對接救助對象實際需求,實現即時轉介、及時救助。發現困難群眾符合基本生活救助條件的,由民政部門按程序辦理;符合專項救助條件的,推送至相關部門辦理。落實村(居)社會救助協理員制度,由社會工作服務站指定專人、明確職責,零距離為困難群眾提供政策落實、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專業服務,積極支持引導志愿服務組織、社會愛心人士等社會力量主動參與社會救助。相關部門實施救助幫扶后,及時向平臺反饋結果,共同做好信息共享和更新。
堅持“就近辦”與“掌上辦”相結合,創新智慧服務能力,增強社會救助可及性,提升便民利民服務水平,打通社會救助“最后一米”。一是打造“一窗口”受理服務。廣東省人口流動多、人戶分離現象多,為最大程度方便困難群眾及時提出救助申請,廣東所有鄉鎮(街道)均設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服務窗口,困難群眾可在省內任一救助窗口提出救助申請。困難群眾只需提供身份證(戶口簿)和核對授權書等“一證一書”,就可通過省社會救助信息系統,流轉至戶籍所在地鄉鎮(街道)受理,實現“省內異地申辦”。今年1~8月,共服務群眾異地提出救助申請1801戶次。二是實行“一系統”信息核對。完善省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管理系統,對接省直相關部門、商業銀行以及證券、保險等信息,三年來累計出具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報告817萬人次,確保“凡救助、必核查”,實現“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有效提高救助精準度。疫情防控期間,創新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平臺電子授權模式,積極探索開展社會救助全流程信息化辦理,進一步節約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三是搭建“一平臺”全程通辦。開展社會救助“掌上辦”“指尖辦”等移動端服務,在“粵省事”平臺先后上線困難群眾社會救助自診、社會救助在線申請、復核等功能,實現困難群眾“手機在手、救助通辦”,大大方便了群眾辦事。救助對象點開“粵省事”微信小程序“民政服務專區”,經過身份確認、通過電子簽章進行手機簽名授權、將戶口簿和身份證拍照上傳,10分鐘就可以完成低保在線申請提交。暢通救助申請通道,群眾無須重復提交申請資料,實現基本生活救助無縫銜接轉辦。今年以來,困難群眾進行線上申請3846戶次,實行救助自診534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