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天宏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沖擊,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面臨著新的挑戰。陜西省寶雞市民政系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分析和把握困難群眾多方面、多樣化、多層次的生活需求,按照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思路,以統籌救助資源、增強兜底功能、提升服務能力為重點,不斷豐富和拓展“基本生活”內涵,創新救助理念、救助內容、救助方式和救助服務,加快構建城鄉統籌、制度銜接、運行規范、兜底有力的救助保障體系,更好發揮民政在保障改善民生、促進共同富裕中的兜底作用。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始終把群眾的難事當成國家的大事和自己的家事,進一步健全完善社會救助、養老服務、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聯席會議制度。推動未成年人保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有效運行,壓實縣(區)、鎮(街)、村(社區)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責任。尋找部門聯動保障的“最大公約數”,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協作、社會力量參與的大救助格局。二是強化力量配備。樹立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網就是為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作貢獻的擔當意識,按照縣區不少于5人、鎮街3~5人、村級1人的標準配備三級民政工作人員,推動建立兒童主任、愛心助老員補貼制度。加強現有基層工作人員培訓,每年舉辦不少于1次社會救助政策培訓、養老護理員技能大賽,提高專業化救助服務水平。加快鎮(街)社會工作服務站規范化建設,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引導社會力量為困難群眾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導、送醫護理等多樣化服務,提高基層經辦服務能力。三是強化支持保障。堅持民生優先,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按照職責分工和規定標準配套落實救助資金、配齊基層工作力量、加強政策資源銜接、落實基層工作經費,加快形成資源統籌、部門聯動、各司其職、同向發力的綜合救助工作新局面。
一是主動識別救助對象。堅持“線下主動發現+線上監測預警”相結合,建立個人主動申請、平臺信息核對、部門信息比對、干部定期回訪相結合的發現和核查機制。全面開展低保邊緣家庭認定,加強對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兜底保障范圍,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到2024年,將建成集城鄉低保、教育救助、住房救助、醫療救助等11類社會救助為一體的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綜合平臺。二是分類落實救助政策。把精準救助作為衡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的重要標尺,認真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進一步規范完善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制度,落實剛性支出扣減、重病重殘“單人保”、家庭財產適當豁免等政策。開展分散特困人員照料服務質量提升行動。推行臨時救助“分級審批、先行救助”和急難發生地直接救助,采取“一事一議”方式解決好困難群眾遭遇的疑難性、個案性問題,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不落一人。三是提升救助服務水平。緊盯困難群眾多樣化需求,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加快政府購買服務,擴大農村精神障礙患者集中托養試點成果,推進社會工作服務站規范化建設,做好社會力量與困難群眾需求的對接,推動救助內容從單一性救助向多層次救助、多維度保障轉變,加快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
一是加快構建幸福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和以護理型為主的養老機構建設。今年底,將建成172所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社區養老設施覆蓋率達90%、服務覆蓋率達100%;到2023年底前,將完成14所敬老院消防設施、護理型床位、適老化等改造提升;2024年將實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護服務機構縣區全覆蓋;2025年全市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將不低于55%。開展農村互助幸福院星級評定,建立長效運營管理機制。健全“愛心助老員”隊伍,完善農村留守老年人定期訪視、照料服務制度,提升關愛服務水平。二是加強兒童和未成年人關愛保護。落實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政策,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將市兒童福利院打造成為集養、治、康、教和社工服務于一體的區域性兒童福利院。完善走訪探視、監護評估、轉介幫扶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動態信息,提升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水平。建立“發現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未成年人保護聯動響應機制,今年,將完成5個縣級未保中心建設,2025年,縣級實體化運作的未保機構覆蓋率將達70%。三是推進殘疾人福利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信息數據共享比對機制,逐步把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向低保邊緣家庭延伸,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向三四級智力殘疾和精神障礙殘疾人延伸。加強殘疾人兩項補貼發放管理,推動實施“跨省通辦”和“全程網辦”,到2024年將殘疾人兩項補貼申請審批權限下放至鎮(街),壓縮辦理時限。加強民政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建設,到2024年底,將建成12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中心,2025年,將實現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縣區全覆蓋。開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第二批國家綜合創新試點工作,建成康復輔助器具綜合展示體驗服務大廳,2023年底前,將在50%的社區開展康復輔助器具租賃服務。四是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加強救助機構硬件設施建設,提升站內照料服務水平。完善街面巡查和轉介處置機制,持續開展“夏季送清涼、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切實保障受助人員合法權益。建立易流浪走失人員信息庫,加大救助尋親服務力度,做好落戶安置,強化源頭治理,提升救助管理服務水平。
一是探索建立多元化監督評價機制。扎實開展困難群眾救助領域專項治理,嚴肅查處和打擊違法違紀行為,堅決守護好困難群眾的每一筆“救助款”。將社會救助發展成效指標納入市對縣區績效考核和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實施困難群眾救助工作績效考核第三方評估。二是探索建立困難救助對象失信懲戒機制。穩步推進將虛報、瞞報、出具虛假證明等違規失信行為納入公共信用信息,通過建立“黑名單”等措施,對不盡贍養、撫養責任以及虐老、家暴等道德失范行為和惡意騙取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的行為予以懲戒,引導被救助對象在條件具備時主動申請退出,做到能進能出、動態管理。三是探索建立風險防范處置機制。抓好服務機構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常態化開展各項救助政策宣傳和養老服務領域識騙防騙教育,壓實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及時處置侵害困難群眾合法權益的事件,促進困難群眾救助工作規范、高效運行,切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真正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困難群眾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