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景瞳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開放和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統籌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統籌維護國家安全和塑造國家安全。”“五個統籌”反映了國家安全工作的重大轉變,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新時代做好國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促進國際安全和世界和平,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保障。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指出,要切實筑牢國家生物安全屏障,特別提及國家安全要關注傳統生物安全問題和新型生物安全風險相互疊加,要完善國家生物安全治理體系,加強戰略性、前瞻性謀劃,完善國家生物安全戰略,打好生物安全風險防控的人民戰爭,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安全治理。
深刻認識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準確把握構建大安全格局的時代需求。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不可阻擋,我國發展具有許多優勢和條件,但是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特別是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還存在弱項、短板。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經濟下行壓力加重了我國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結構性、周期性、體制性困難,各種難以預料的風險加大。從國際上看,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調整,大國博弈日趨激烈,世界秩序加快從舊秩序向新秩序轉換,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產業轉移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發生重大變化,中國謀求發展的國際環境更加不確定、不穩定,對于國家安全問題,我們必須下好先手棋,必須對可以預料或難以預料的情況做好充分準備。
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國家安全涵蓋領域十分廣泛”,從而把國家的各方面安全問題,包括交通、消防、危險化學品等領域的安全問題都統合到了國家安全之中,使國家安全成為一個與國家發展相對應的大安全概念。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新形勢下維護和塑造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的行動指南。構建大安全格局,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要從“五大要素”“五對關系”“十個堅持”“五個統籌”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核心內涵。總體國家安全觀體現了大局觀、全局觀和整體觀。大局觀是我們要將國家安全工作置于中華民族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兩個大局的視野中,系統謀劃新發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樹立全球安全觀,追求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統一,它是國家內外安全的統一。總體國家安全觀蘊含全局觀,即要將國家安全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密統一在一起,將國家安全與現代化發展作出全面布局,為我國現代化發展筑牢安全屏障。總體國家安全觀體現的整體觀是指國家安全是現代化發展的關鍵一環,它與發展并行。實踐中,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各領域的安全也要全過程整體推進、系統布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首次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納入“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并列專章作出戰略部署,突出了國家安全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構建大安全格局關鍵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處理好安全和發展的關系,堅持安全和發展并重,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在發展中要更多考慮安全因素,深化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抵御發展中遇到的重大風險。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學決策、化危為機,確定了先控制疫情、再局部復工、然后全面復工的最優路徑,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時,高度重視科技對疫情防控的重大作用,用科學手段防治疫情,用科技創新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運行,用加快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保證經濟安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調整的主動選擇,更是應對國際環境戰略需要。一方面,構建新發展格局使我國發展立足自身,實現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暢通,打通“堵點”、補上“斷點”、解決“卡脖子”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又能通過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有效利用國際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優勢,把握國際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增強我國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和持續力,應對外部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對于安全而言,要堅持統籌推進各領域安全,統籌應對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發揮國家安全工作的協調機制作用,用好國家安全政策工具箱,綜合治理國家安全。一方面,要加大對傳統安全的防范,重視國防軍隊建設,堅定維護政治安全。另一方面,要切實防范非傳統安全,加強對非傳統安全的防范。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促進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提升產業基礎再造能力,增強產業體系抗沖擊力。同時,確保行業和關鍵領域安全,確保糧食安全,維護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確保生態安全,維護新興領域安全。加強國家安全工作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重要領域國家安全政策,發揮好國家安全政策工具箱的作用。
構建大安全格局其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民安全,我國國家安全工作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人民安居樂業,政治才會穩定、社會才會和諧、經濟才會繁榮。做好國家安全工作,其根本任務就是全方位保障人民安全,為人民創造良好生存發展條件和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要始終把群眾路線作為國家安全工作的生命線、作為安全發展的基本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人民安全提供日益雄厚的物質基礎。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為人民安全提供充分的社會條件。“十四五”時期國家安全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是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衛生健康保障、提高災害防范應對能力。同時,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為人民群眾提供長治久安的社會環境。構建大安全格局,維護國家安全,要鞏固國家安全的人民防線,利用全民國家安全日,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特別是高度重視青少年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國家安全工作不僅是專職國家安全機關的工作,要使之成為全民、全社會的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的總則和第六章分別作出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人民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都有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和義務”“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有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不得向危害國家安全的個人或者組織提供任何資助或者協助。”由此可見,維護國家安全,構建大安全格局必須依靠全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
構建大安全格局,要聚焦重點,抓綱帶目。當前,國家安全工作要通過關注重點領域安全,筑牢國家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抓糧食安全,一是提出嚴防死守18 億畝耕地紅線。保18 億畝耕地紅線,要整治“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杜絕占用耕地搞綠化,保證耕地數量;保耕地,還要保證耕地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實現糧食高產穩產。其中,針對黑土地保護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把黑土地用好養好。”二是保護種源安全,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展智慧農業,提高農民增收能力,增強農民抵御外部風險能力,切實維護農民利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東北地區時指出,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是東北地區應擔負的政治責任,也是黨和國家賦予東北地區重大戰略任務。我們要堅決扛起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的政治責任,瞄準方向、發揮優勢、補齊短板,積極構建國家大安全格局,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的強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