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亞莉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當前,受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影響,部分高職院校仍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重技能、輕人文、重教學、輕德育的現象。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容易導致其精神空虛、信仰缺失、價值觀偏差、家國情懷淡漠等不良后果,對學生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都是不利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提高學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質、文化素養”[1],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學生綜合素養提升中應當有所作為。基于此,本課題組認為,閱讀是促進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絕佳途徑,通過閱讀,可以不斷增強學生的知識見識、辯證思維、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在培養學生閱讀方面多下功夫,以閱讀促進學生個人全面成長。
“人文素養”是與“科學素養”相對的一個概念,人文素養,通俗來講就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是“人類認識自己”的學問,體現了個人對關于自己、他人與社會的態度和原則。[2]人文素養由三個不同層面構成: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行為,其中人文知識是人文素養的前提和基礎[3],人們通過習得人文知識(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內化形成人文精神,并通過人文行為體現出來。[2]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疊加交織,國內外形勢嚴峻復雜,對于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成熟關鍵時期的大學生而言,閱讀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世界視野,還能提升其自主思辨能力,涵養品德,提升人文素養。
文學作品(小說、散文、詩歌、戲劇)是傳遞人類文明的良好載體,對于豐富學生內心世界、實現學生“精神自治”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譬如學生喜愛閱讀的“小說”,無論是科幻小說、懸疑小說、武打小說,乃至言情小說,只要讀得多,自然就能領略書中折射出來的人生真諦,只因在書中見識了各種跌宕起伏的人生、丑惡與掙扎、無奈與不甘,見識了各種塵世媚俗,所以處變不驚,淡定從容。在本課題的網絡調查問卷中(共566份),最受學生喜愛的閱讀類型(多選題)主要有:休閑讀物(51.06%)、網絡小說(49.82%)、文學藝術類(49.82%)、邏輯推理類(46.11%)。可以說,只要高職院校能夠做到因勢利導,文學閱讀的這塊“陣地”便可以很好地發揮育人的作用。尤其是當前彌漫著浮躁氣息的快節奏生活中,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營養,恰是當下學生所或缺的,只要學生愿意翻開作品,便是走近閱讀最關鍵的一步。
育人元素常以隱蔽的方式分散在歷史故事、優秀傳統文化中,乃至影視作品、網絡資訊中,有待深入挖掘、提煉、升華,將其顯性化,這有賴于文本解讀的能力獲取與應用。當前,大學生身處于我國經濟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他們既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受益者, 是先進科技的體驗者, 同時也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讀圖、讀屏、有聲閱讀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紙質閱讀成為主流。網絡連載小說,以及各類移動端推送的短視頻和短文本(如微博、抖音、快手等)深受學生喜愛。面對網絡上多元的價值沖擊,尤其錯誤的思潮、消極負面的言論傳導,學生需要具備強大的認知與辨識能力,否則就容易被誤導或“帶偏”,而這需要建立在學生自身堅定的政治立場、正確的“三觀”,以及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理性邏輯基礎之上。對此,本課題組認為,教授學生文本解讀的能力,是一條引領學生通往正向價值切實可行的路徑,通過閱讀解構文本背后的深意,讓學生學會用系統的、辯證的觀點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
紅色書籍是有關中國革命題材的書籍,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文化資源,閱讀紅色經典書籍能夠讓學生感悟革命先烈們堅定不移、無私奉獻、為信仰奮斗終身的精神,并以此作為人生成長路上的價值引領。正如“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所言“小說《紅巖》和歌劇《江姐》是我心中的經典,我最愛唱的是《紅梅贊》”,在“江姐”的影響下,張桂梅校長扎根滇中大山,為教育事業傾情奉獻,讓貧困山區的女學生圓了大學夢。在這種無形的精神力量的鼓舞下,紅色經典書籍在當今時代煥發出了強大的力量,彰顯其時代價值。在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師生讀書分享會上,當教師領讀《夜幕下的哈爾濱》和《紅星照耀中國》等紅色經典作品時,學生目光如炬,久久沉思,可以感受得到,學生們不僅被革命前輩們為了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作出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所感染,更能深切地領悟到革命前輩們視死如歸、矢志不渝的信仰的力量。
本課題組前期針對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閱讀行為展開了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獲取了一定具有代表性的數據和觀點,通過對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初步總結出現階段高職大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制約因素:
當前,一些高職院校“重技能輕人文、重教學輕德育”的觀念仍未得到轉變,對學生全面成長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認識不夠充分,一味地追求技能傳授,忽視人文精神的培養。誠然,“一技之長”固然重要,然“職業精神”“職業素養”更加不容忽視。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深入推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轉型升級,亟需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大國工匠作為人才儲備力量。人才競爭的激烈化,也意味著對人才的供給質量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未來,學生將需要獨立應對由社會競爭帶來的種種挑戰或問題,在缺乏外在指導的情況下,閱讀,無疑是學生自我答疑解惑的制勝法寶。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加強終身學習服務,為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種學習方式”,顯然,鼓勵閱讀、為大學生的閱讀提供更好的服務,是高職院校助力學生全面成長的應有之義。
在關于“不想閱讀的原因”這個問題上,線上調查問卷和線下訪談的大部分學生將其歸因為:一是學制時間短、課業繁重,抽不出時間閱讀。高職學制一般為三年,但部分高職院校大三開始安排外出實習,故三年的課程被壓縮成兩年或兩年半,學生的課余時間較少、課業壓力大。二是學習氛圍不夠濃厚,身邊的人很少有閱讀的習慣。一方面是學校對閱讀的重視不夠,另一方面是學生在學業生涯中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三是校園閱讀活動不夠豐富或缺乏創新,無法吸引閱讀興趣,等等。另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媒體時代信息獲取的途徑很多,閱讀的標準不僅限于紙質閱讀,還可以是多元的,以及理工科類學生應當更偏重于通過實操習得技能,無需額外進行課外閱讀,等等,持有該觀點的學生極為少數。
通過深入調研不難看出,拋開主觀因素而論,學生對于學校層面的課程設置、閱讀環境、閱讀氛圍,以及閱讀活動的創新形式等客觀因素均有所訴求與期待,這也是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一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調查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雖認識到了閱讀對于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比如,閱讀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可以讓自己掌握更多的就業技能,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個人修養,等等。但對于如何讓自己愛上閱讀、學會閱讀,不斷提高閱讀水平與閱讀質量仍存在著諸多困惑,主要集中在:一是缺乏閱讀動力,在“知”與“行”之間存在難以跨越的鴻溝。在接受訪談過程中,部分學生表示,正是因為不熱愛文字、不熱愛閱讀才選擇了理工類專業,因此,即便知道閱讀益處良多,但本能上依然抗拒與抵觸閱讀行為。二是缺乏閱讀技巧,閱讀呈現碎片化。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高職學生自主閱讀的行為發生了極大改變,不少學生認為,閱讀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但都是“淺閱讀”“輕閱讀”,僅僅停留在“快速瀏覽”這個層面,缺乏系統加工與思考,無法提取閱讀的“價值”并內化為自己所有。三是受實用主義價值觀影響,閱讀帶有一定功利性色彩。當閱讀對直接影響個人的考試考證、升學就業時,才被動進行閱讀。由此可見,不少學生在主觀上還是愿意閱讀的,但苦于“不會閱讀”,導致閱讀積極性下降、閱讀質量不高等。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歷史使命,應圍繞時代發展需要,著眼未來人才市場需求,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是“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和廣西第一批全區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示范校,學校黨委重視閱讀,對閱讀的制度構建、場地優化、經費投入、人員配備均給予了全面支持,精心培育了一系列具有本校特色的閱讀文化品牌,形成了濃厚的閱讀氛圍,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需求,使校園閱讀質量得到了整體性提升,具體做法如下: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對標“雙高”建設和“三全育人”具體要求,將校園文化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優化制度環境,打造文化育人新高地。通過在校園范圍內構建以圖書館為引領,黨委宣傳部、團委、學生工作部、各二級學院五級協同的文化育人機制,形成連點成線的閱讀制度環境。此外,全力打造校園新型“智慧圖書館”,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改善升級校園文化育人環境,在新圖書館內設立一站式服務總臺、休閑閱讀區、新書展覽區、朗讀亭、創客空間、音樂欣賞室、閱讀沙龍區等多功能分區,構建體驗式開放式的閱讀大開間,極大滿足師生讀者開展閱讀交流、學術研討、演講訓練、休閑閱讀等多元化個性化的閱讀需求。此外,圖書館還在校內設立校園閱讀體驗中心、休閑閱讀點、24小時自助借閱機等閱讀場所,實現讀者隨時隨地隨心閱讀,為學生“愛上閱讀”提供了很好的制度環境和閱讀環境。
針對學生“不會閱讀”這個問題,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通過培養“閱讀推廣人”,向有閱讀指導需求或存在閱讀障礙的讀者提供專業的指導。“閱讀推廣人”有老師也有學生,均經過專業培訓。“閱讀推廣人”通常會不定期舉辦閱讀沙龍活動開展閱讀交流,如通過分享《如何閱讀一本書》([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爾斯·范多倫)的方式,教授讀者學會從自我檢視和基礎閱讀開始,逐步向主題閱讀進階。自我檢視包括讀者澄清和反饋自己的閱讀動機、閱讀習慣、閱讀速度等,找出痛點堵點,進而明確自己的閱讀層次,以便閱讀推廣人對其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指導或提出解決方案。期間,學生讀者有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畏難情緒,或為了找方法而忽視了閱讀本身,這就需要“閱讀推廣人”更為細致地加以引導和鼓勵。此外,閱讀推廣人還致力于通過撰寫書評、推介好書新書等形式吸引學生讀者入館閱讀。
目前,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打造了不少閱讀文化品牌活動,如師生“閱讀馬拉松”和師生“同讀一本書”活動,通過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極大提高了學生讀者的閱讀積極性。其中,“閱讀馬拉松”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十屆,平均每屆參賽的學生人數約2000人,讀者須在40天時間內堅持閱讀20天以上,每天閱讀1小時,且在學習通、微信等平臺打卡發表感言視為比賽成功。圖書館設立“讀者專欄”整理、審核與發布師生閱讀感言并選取部分內容加以評述,透過文字可以窺見,在師生交互共鳴的作用下,“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已然實現。
此外還有學校形成了“朗讀者”“書香班級”“書香宿舍”“書香達人”“中華經典誦讀”“土木學子規”等系列已成為廣受學生喜愛的閱讀品牌,這些閱讀品牌活動擁有成熟的方案和技術支持,且積攢了豐富的活動經驗。在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中,在教師的引領下和同伴的互助下,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被喚醒,不少學生在活動的參與和體驗中,收獲進步與成長。
圖書館結合本校學生需要,不斷創新服務方式:一是推行第二課堂創新學分之“閱讀學分”制。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或參加校內各級各類閱讀活動獲得閱讀積分,閱讀積分累積到一定程度即可兌換公共選修課學分。二是開通“讀者薦購”服務平臺,向廣大師生征集好書新書。師生讀者推薦的圖書經審核后大都予以購買,且圖書館會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采購后第一時間通過郵件等形式通知讀者進行借閱。三是開展系列主題書展活動。如心理學類:《烏合之眾》《遇見未知的自己》《色彩性格》《接受不完美的勇氣》《天長地久的奧妙》等;戀愛類:如《為何愛會傷人》《愛的藝術》《親密關系》《愛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等;人際關系類:如《非暴力溝通》《關鍵對話:如何高效能溝通》《人性的弱點》《六度人脈》等;時間管理類: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斷舍離》《拖延心理學》等[4]。主題書展的意義在于,讓每位讀者學會了挑選適合自己的書籍,實現“每個讀者有其書”“每本書有其讀者”,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讀者“不想閱讀”和不會選書的難題。
大量的實踐足以證明,閱讀力也是一種競爭力,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心智上的成長,更能讓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高職院校大學生的閱讀行為需要得到應有重視和有效引導,高職院校在此過程中要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服務者的角色,多維度、多渠道地為學生提供指導與服務,助力學生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