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民,譚曉斌,孟靈靈,郭嶺嶺
(鹽城工學院 紡織服裝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根據習近平同志關于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們要牢牢把握好高校社會服務的科學發展、促進人才就業需求的辦學方向,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地方高校各層次各類型高等教育模式,堅持加強產教融合、校企相互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并推動社會各界尤其是服裝產業重點企業積極支持高等教育,努力建設并完善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因此,在高等服裝設計教育領域中,專業負責人及其教師應注意遵循人才成長、發展的規律,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在對教學方法、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展開充分有效的探索之后,使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更加有效、科學的創新。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踐平臺的建設隨著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所應運而生,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最重要的特征是地方性和教學性,這類型的學校辦學特點應該是培養企業與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人才定位要求立足于企業與社會的需求[1]。就現今的狀態而言,大多數普通本科院校剛剛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其現階段在這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現今的眾多服裝本科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應試教育為主,素質教育為輔的人才培養教學模式[2],已不能滿足學科發展和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薄弱;校企合作不穩定,產教融合渠道不貫通[3];同時在本科人才方案制定過程中過多強調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架構[4],缺乏對實踐環節的關注,導致學生各項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不高。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產教融合,找準雙方需求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圍繞地方區域經濟發展,以服裝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專業鏈對接服裝產業鏈,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為基本原則,拓展人才培養渠道,實現校企合作雙贏;強化科研訓練,建設時尚、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平臺,將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相融合,注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使專業教學更能面向市場、社會需求,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組建“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保障了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優化培養方案,建設系列課程改革和教學制度管理平臺;加強課程教學團隊建設,強化“產學研”結合的長效機制。
為進一步加強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與就業市場的全面有效銜接,加快鹽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與區域企業的緊密融合,學校方面應著力積極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高層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同時,學校邀請江蘇悅達紡織集團、鹽城福匯紡織有限公司、鹽城市國泰高新防備有限公司等企業人員來校進行交流工作,了解各用人單位對本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專業和實踐綜合能力等方面的相關要求,以便我校能及時調整好專業培養方案和相關的課程教學內容,培養符合相關產業市場發展需求、用人單位滿意的人才。此外,還多次聘請相關企業專家到校聯合開設短期課程和專業講座,擔任我校客座教授和兼職學生校外導師,合作指導本科畢業生。積極建立企業和學校的長期聯系與合作關系,實現校企合作共贏。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教育主旨在于培養創新型人才,以服裝行業與現代科技創新融合為抓手,組建導師團隊,對學生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系統的專業科研與指導,制定各種獎勵支持政策,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數字化藝術設計大賽、全國高校畢業生服裝設計大賽、全國高校紡織品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紗線設計大賽等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1000 多人次,獲獎200 多項,其中國家級特等獎3 項、一等獎11 項。
服裝設計是一個專業實操性非常強的專業,其人才的培養教育離不開大量的線下實操活動[5]。因此,通過產教融合培養出服裝行業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必須要打造一個校內外實踐創新的人才培養基地。首先,建立一個完善高效的校內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的打造要具有針對性,由校企雙方深入協作后建設。“衣得體”是國內首家提供3D 軟硬件技術的全渠道解決方案提供商;同時利用“互聯網+”和“工業4.0”技術為終端用戶打造大規模工業化級的定制平臺。衣得體作為鹽城工學院紡織服裝學院的戰略合作伙伴,聯合打造眾創空間,依靠在服裝行業多年的經驗及技術,支持學生團隊開設智能定制店,實際經營校園市場,共同培育“工業4.0”時代下的新型人才[6]。其次,學院已建成了多家校外實習、見習基地,與江蘇紅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利步瑞服裝有限公司、江蘇華藝時裝集團有限公司、南通羅萊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悅達家紡有限公司、江蘇雙山集團、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簽署了大學生校外實習、見習基地協議,通過技術研發、人才培養、設立專項獎學金等多方面的合作,為紡織服裝學院提供更好的科研實踐平臺。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基于應用性強、與行業聯系緊密的特點,以培養學生解決繁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為目標,根據社會市場經濟和科技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動態要求,迅速修改、豐富和更新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并根據服裝企業的發展需要,增加專業必修課。課程改革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它面向服裝企業的實際需求,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是校企合作的根本保障。本著課內課外相結合、教研相結合的理念,聯合企業導師共同創建教改專家委員會,增設了校園持續改進體系,校友返校研討,明晰了專業培養定位和目標[7]。根據崗位能力需求,學院構建了“三平臺+三模塊”課程體系,其中“三平臺”包括公共基礎平臺、德能文化平臺、專業通用平臺[8],“三模塊”包括通識模塊、素質與能力拓展模塊、專業模塊。
在高等教育階段,還要求學生具有創新素質、高水平的職業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應該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安排一定的時間在公司學習或工作,送學生到公司的特定職位進行實際工作,職位輪換或參與公司決策。通過臨時職位和研發等方式的合作,加強實踐技能,提高創新質量。與江蘇菲特濾料有限公司、鹽城雪兒有限公司等企業成立高效合作,根據專業特點以建立一個培訓基地,以鼓勵學生到江蘇省大中型企業運用相關專業知識來參加服裝設計、生產和管理活動,并應用到服裝產業實際中;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相關的生產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吃苦耐勞,以提高學生適應相關崗位的能力。服裝企業有大量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實質性參與學生的畢業設計指導,學校和企業在科學研究和專業人員培訓方面的合作將緊密結合,以便調查和研究結合起來,促進教育。高校可以利用人才和知識密集的優勢,為社會和企業提供服務;企業給學生提供一定的信任和相關實踐指導,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職業平臺,參與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利用雙方的優勢,做到互補,共享資源,共同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
校企合作“雙導師制”是實現校企聯合教育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是說,在高等教育中,員工培訓的整個過程分別由來自大學和企業的兩種導師模式來完成,以形成校企協同教育的聯動機制。一支優秀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積極引進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才,從青年骨干教師中挑選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發展潛能大的教師,采取針對性培訓的方式,為其出國深造或進修提供便利。近5 年,有5 位老師深入紡織服裝企業進行掛職鍛煉1 年,參與企業的技術轉型、項目設計和新品開發,提高其在專業領域實踐創新的能力。聘用有生產實踐經驗的,有較高影響力并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擔任兼職教師。融入校園文化大平臺,主動開辟“第二課堂”,指導學生實踐,建立以專職為主、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雙師雙能型”隊伍。選拔校內外的知名教師,作為學術領袖,指導學科建設,賦予相應的權利、責任、義務和待遇;在學校層面建立各類時裝設計工作室、技術研究中心和研究機構,有計劃地安排師生參與科學研究和開發工作,紡服學院與江蘇悅達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簽訂產品研發協議,就“綠色環保功能家用紡織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開展合作。以提高師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解決創新具體問題的能力。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踐平臺的建設打造一支由企業與高校共建的“雙師雙能型”教師團隊,肩負起培養大量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使命。
隨著校企合作的全面開展,大大加強了人才培養的方向性和針對性,同時也縮減了人才培養周期。將學校科研創新優勢條件與企業的工程實際項目相聯系,實行“雙導師制”的培養模式,實現教學與實訓、學習與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學團隊建設不斷加強,教師能力培養富有成效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對專業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促進了教師隊伍水平的提高。經統計,2018 年共有400 多家紡織企業來學院舉辦專場招聘,畢業生供不應求。學生畢業后,進入江蘇悅達紡織、海安聯發集團、海瀾集團、紅豆集團等大型企業。近三年,學院畢業生就業率超95%;普本考研錄取率均超過31%,2022 年考研錄取率高達35.23%。
依托校企合作平臺,推進產學研融合,積極開展項目研究、技術推廣及社會培訓等工作,成果應用取得顯著成效。通過與校企合作,課程團隊教師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技術推廣,學生創新創意及實踐動手能力得到較大提高,與企業聯合申報省科技廳產學研前瞻項目、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項目、橫向項目課題多項,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教育部高校科技獎,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鹽城市自然科學成果等獎項。與江蘇悅達紡織集團有限公司、江蘇聯發紡織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題橋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等大中型40 多家紡織、服裝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幫助企業進行職工專業素養培訓,獲得近百項橫向課題,轉讓專利50多項。將團隊教師的研究成果融入學生實踐教學中,指導參加省級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多項,指導大學生畢業論文獲江蘇省優秀畢業設計(論文)三等獎3 項、江蘇省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團隊1 個。
總的來說,在“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的背景下,相關高校服裝專業要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可以將學校科研創新優勢條件與企業的工程實際項目相聯系,實行“雙導師制”的培養模式,實現教學與實訓、學習與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課程實踐環節加強與企業生產的有機結合,指導學生進行纖維、織物產品及服裝設計。依托校企合作平臺,推進產學研融合,積極開展項目研究、技術推廣以及社會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