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恬怡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
依托于職業教育產生的藝術設計工作室不僅需要有教學功能,也需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創造性的空間,進行一些創業活動,讓工作室兼具孵化基地的功能。孵化基地主要是解決藝術設計類專業職業教育的現存問題。
企業對于藝術設計類高等職業教育的幫助性是非常大的,職業教育首先為學生打下基礎,然后通過企業的社會性實踐將基礎知識進行打磨,轉換為自己的一套實踐經驗體系,最后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但現階段企業往往與學校的合作只是浮于表層,企業也處于觀望狀態,不敢草率投下人力物力,常出現的情況就是企業掛名,只剩“校企合作”的空殼,這種虛假的“校企合作”對高等職業教育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對于藝術設計類學生來說,通過企業與學校的深度合作能帶給學生更多工作經驗,增加職業學校培養方式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競爭力,以此為優勢進一步擴展招生數量,這是對于學校而言的優勢;對于企業而言,在校園中培養出的勞動力可以省去崗前培訓的環節,也可以通過選拔的方式錄用優秀人才,在節約成本的同時還能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制訂各種職業的資格標準和錄用標準,實行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而后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也再次明確強調要“大力開發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認真實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制度”。這些政策的推行對職業教育的地位有穩固作用,職業教育下的學生也憑借著一技之長增強了市場競爭力。但是隨著現代各個產業的發展,一張職業資格證是否還夠用?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于是,由于市場的需求,各類職業資格證涌現,同時也造成了職業資格證考證認證機構的魚龍混雜,企業將職業資格證作為人員錄用參考依據的有效性降低。
藝術設計類高等職業教育在理論與實踐的課時分配上應該區別與普通本科藝術設計類高等教育,普通本科藝術設計類高等教育往往更加傾向于藝術類學術,理論類的偏重使得它擁有了一種“精英”光環,顯得“高高在上”,更加強調藝術品鑒,而職業教育應該更加強調實用,比如針對一件意大利的著名家具,普通本科藝術設計教育下的學生可以說出他的設計師和設計含義,甚至深挖背后的背景,而職業教育應該更加關注這件家具的制作工藝和裝飾流程。英國學者弗蘭克·惠特福德提出“一切藝術教育都應該以工藝訓練為基礎”,這也奠定了藝術設計專業的特殊性,更強調實訓,理論只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世界上第一所推行現代設計類的教育學校“包豪斯”也有相同的理念輸出,包豪斯因為推行設計的工業化方向,于是就秉承了教學與實踐的銜接,盡可能多地設置實踐場地,讓設計類學生可以適應工廠的操作流程。
在現今的藝術設計類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出的學生也存在很多問題,這是由于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的誕生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發展而來的,當時的社會造成藝術設計發展至今處于初級階段。這也直接導致了藝術設計類職業教育畢業生對前途產生迷茫的心態,甚至一大部分畢業生從事的工作與本專業無關。究其原因,首先,作為藝術設計類職業院校未形成良好的教學框架,框架如同骨骼,而各類企業的加入則猶如血脈,為職業院校提供新鮮的養分,讓學生能夠不斷汲取,只有健全的骨骼才能撐起流動的血脈;其次,學生對于專業的興趣也是決定他們未來方向的主要原因,一部分學生由于文化底子薄弱于是選擇職業教育道路,但是藝術設計類專業具有特殊性,它需要學生在進入職業教育之前擁有一定的美術基礎,然而大部分學生在進入職業教育前是缺失藝術類培訓的,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在進入藝術設計的教育后對本專業興趣不大,致使他們對就業前景感到迷茫;最后,職業教育院校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首先,在課程設置上要重視基礎課的培養,也要注重興趣類課程的開發,在實習中引入多個企業,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以至于減少藝術設計類優秀人才的流失。
教師需要有實際的項目經驗作為支撐,教師可以是項目的引入者,在設計類企業與學生之間作為牽頭人的角色。有一定企業經驗的教師也可以是項目的主導者,這樣企業僅僅只參與在決策階段,可以減輕企業的負擔,并且在項目中成長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教師。
然后,對學生的管理模式也可以項目化進行,學生作為項目的主體,以設計項目的任務為核心,不再是一個一個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的被動狀態,而是主動參與進不同的項目中,以項目組的設計要求來分配任務、管理學生。
合作是藝術設計專業的一大特點,這種合作不僅體現在院校與企業之間,更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自發進入工作室,項目渠道由企業提供,學生進入到工作室中只有通過配合才能完成一個大的設計項目,每一個學生都是本次設計項目中的重要環節,每一次設計也需要通過每位學生的開會、提議、決策才能夠繼續推進,在項目中,沒有一個人是不重要的,所以團隊意識也是在項目的推進中慢慢展現出來的。在創業道路上的學生更加需要依靠設計工作室的合作,才能賺得第一桶金,單打獨斗往往會失敗。
傳統的教學方式為教師教授為主,這種方式下,學生較難產生興趣,藝術設計類學生有較強的接受能力,能包容各種新興事物,如果教師還是以傳統方式教學的話,恐不能被學生接納,所以作為教師也需要多聽多看,以開放化的態度接納新的設計潮流。
其次,對于學生的教學也需要采用開放化的態度,直面差異化,學生是具有個體性的,所以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法進行教學,那勢必會有一部分本就基礎較差的同學落下,甚至對設計專業完全失去興趣,所以,進入工作室制度后優秀學生可以幫助后進生,在比較開放的學習環境中能更加引起學生興趣。
對于創業的學生來說,開放的工作室環境能夠引導他們與企業主動交流,尋求合作機會,所以依托于工作室的創業孵化基地需要的是更加自由的環境來創造更高的價值。
對于藝術設計工作室要有明確的區分,筆者認為可以將工作室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學生興趣類工作室,可由學生自由加入與組團,教師可提供工作室的主題和任務,學生通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入到工作室,這類工作室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需要教師有一定的項目資源,通過興趣工作室的建立,教師將任務分派到參與其中的學生,這種模式主要是由教師牽頭企業,與企業的合作的深度較淺。第二類就是由企業直接參與的工作室,企業統一管轄,由學校提供場地與設備,力求做到完全還原企業工作場景,教師輔助,學生直接參與項目,將學生作為企業預備人員培訓,這樣在未來學生可以減少崗前培訓的時間,這類工作室可以通過企業選拔,或者具有職業資格證書的學生可優先進入工作室等方式運行。
職業教育要求培養的雙證型人才和職業教育改革提出的1+X 證書制度都是在強調職業證書的重要性,所以考證機構入校園將成為趨勢,首先要做到考證點入校園,其次是考證科目入課程,最后就是考證結果列為企業用人參考依據。考證機構進校園的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藝術設計類的考證機構也可以在工作室中設立,這樣可以為工作室的運行做好基本保障。
學生創業基地又叫校園孵化基地,藝術設計類職業學院中很難看到校園創業基地出類拔萃的身影,原因是,目前職業教育未能將它的優勢體現出來,職業教育應該以職業化道路去培養學生,藝術設計類更應該與市場去融合,只有貼近市場才能發現機會,校園孵化基地作為一個社會——學校的銜接與轉化平臺其實也更適合職業教育。
校園作為主要載體,企業與校園的密切合作離不開場地支持,在設計中,我們加入了企業入駐區域,提供給設計企業一個寬敞舒適的辦公環境,而設計企業進入校園的初衷是指導學生,于是將他們的工位設計為開放的圍合結構,方便與學生進行密切的交流。
企業人員洽談空間設計較為舒適,但依然不似以往辦公空間那么嚴肅,在設計中帶上了比較活潑的校園色彩。洽談室主要接待外賓,依靠企業人員的社會關系承接項目,同時也為了展現設計類企業與職業技術院校合作的良好面貌,將企業洽談空間單獨劃分區域,作為非開放區域使用。
學生活動空間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在較大的場地中設置多個圍合結構,以組團的方式進行項目小組區分,空間開闊但也不缺向心力,每個組團中間有圓桌,成員工作時背向圓桌學習、辦公,需要交流時轉向中間圓桌進行會議。
在學生的活動空間中加入標準化電腦教室,用于后期的考證工作,一方面為了響應職業教育改革1+X 證書政策,另一方面,為學生職業道路上取得更多的優勢,標準化機房也可以用于教學工作,設備維護費用較高,但卻是對職業教育學生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職業院校為了發展與進步就必須投入建設考證標準化機房。
由于學生的學習與辦公空間較為開闊,所以對于空間私密性要求較高的會議或是活動,此次設計設置了獨立區域,集小型會議、辦公、接待、資料收納為一體的私密區域,在本空間中,學生可以進行多種模式的學習和項目。
首先在孵化基地的公共區域,設置電子屏,播放展出校園近期活動、課程作業展覽、畢業生作品、獲獎作品、優秀企業或創業企業介紹等等。為進入孵化基地的外賓展現良好的校園風貌。
其次,在電子展示屏前設計異形展架,可用于包裝設計、首飾設計、工業設計等專業的作品展出,與觀眾能有更好的互動性。
在公共區域設置卡座用于休閑,同時卡座也處于孵化園進門處,異形卡座體現設計專業的創造性,卡座區域雖然開放,但通過空間抬高的手法將展示區與休閑區做了視覺上的區分,這樣設計更具有豐富性。
職業學院孵化基地的功能應該是多樣性的,其中包括運營方式多樣性,為學生提供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是首要功能;檢驗教學成果的藝術設計類證書考試也是一種運營手段;引入設計行業尖端人才,以交流形式讓學生更接近行業本身;通過小型售賣方式支持孵化基地運轉;優秀設計類企業的加入也能讓學生參與到實際項目中,以利于學生更快地提高自身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