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霞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
蜀繡作為一種民間刺繡,起源于古蜀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桑蠶絲綢為其主要的刺繡面料,彩色蠶絲線為其主要的刺繡繡線。現有針法12 大類,一百多種。由于其工藝的特殊性,如今依然采用傳統的師徒制進行傳承,很多遺存的珍貴蜀繡作品由于自身材料的原因,幾乎很少示人,即便如此在蜀繡作品的保護上也困難重重。
蜀繡因地處蜀地而名,又稱川繡,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蜀繡作為一種民間刺繡,起源于古蜀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桑蠶絲綢為其主要的刺繡面料,彩色蠶絲線為其主要的刺繡繡線。現有針法12 大類,一百多種,常見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蓋針、切針、拉針、沙針等[1]。發展到清代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藝術效果:蜀繡圖案“色彩鮮艷、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蜀繡以“針腳平齊、片線光亮、摻色柔和、車擰到家”[2]的嚴謹細膩針法而著稱。蜀繡充分發揮手繡特長的同時,也凝聚了濃厚的蜀地風格,是集實用性與藝術性于一身的精美手工藝品,如圖1。
2006 年,蜀繡入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許多珍貴的蜀繡作品被收藏保護起來,如四川博物館收藏的清代《帳簾》;四川大學館藏的蜀繡作品《貼團花白鶴黑緞女襖》;蜀江錦院博物館收藏的清代《麒麟送子》;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收藏的清代《蜀繡織八寶紫綢女褲》;重慶三峽博物館藏的明代秦良玉平金繡蟒鳳衫;西南師范大學收藏的清代《白頭偕老枕頭蓋》等等,是我們研究蜀繡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這些蜀繡作品都是需要我們保護起來具有重大研究意義的文物,但因為蜀繡材料的特性,難于保護,不便示人,所以一般很少有人能夠一睹真容,只能依靠一些很難看清楚細節的圖片進行賞析。
如今蜀繡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四人,分別是成都地區的郝淑萍和孟德芝;重慶地區的康寧和黃敏。在政府扶持和國級非遺大師的協同帶領下,通過傳承人言傳身教的傳統教學模式,并且借助抖音等網絡平臺積極宣傳蜀繡,蜀繡隊伍得以逐漸龐大起來,蜀繡的傳承與發展也取得了相當的成效。《傳承蜀繡文化,做強蜀繡產業》一文中指出,蜀繡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也建立了多個生產基地、村(社區)生產車間、較大的規模繡坊、家庭繡坊、合作社等。并且通過校企合作,非遺進校等途徑,蜀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3]。
作為我國傳統手工藝術組成部分的蜀繡,隨著時代的變遷,農耕文明逐步被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以及后工業文明所取代,致使蜀繡失去了發展原動力,已處于日益瀕危狀態。蜀繡技藝在保護和發展方面存在兩個主要的問題,即蜀繡作品實物難以保存和蜀繡技藝繁多,師徒制傳承不能與當下時代潮流相契合[4]。
蜀繡作品實物難以保存。蜀繡藏品和優秀的蜀繡作品作為現存的實物證據,是我們研究蜀繡的寶貴歷史資料,但由于繡品自身的特性,它的清潔和保養都有嚴格的要求。蜀繡清潔需要用中性的洗滌劑或者用清水清洗,將其放在水中輕輕按幾下,洗完之后用蒸汽熨斗熨平,溫度不能太高,以防止將布料熨壞。熨完之后,需要將其夾在平整的地方,最好是用防潮效果較好的裝裱方式對其進行保護。蜀繡的保養則需要在觸碰蜀繡作品的時候,手要保持干凈,防止弄臟蜀繡。最好放在密封袋子里或者裱框里,避免灰塵和受潮。但百密必有一疏,任何傳統的保護措施都不能保證每一件作品都得到良好的保存。
蜀繡技藝繁多,師徒制傳承不能與當代潮流相契合。時下,僅憑口耳相承和師徒傳授的傳統生產和傳承的模式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在王康建等人的《蜀繡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一文中指出,蜀繡的發展雖然漸成規模,但制約蜀繡發展的主要問題為人才培養機制落后,各層次人才缺乏;宣傳力度不強,品牌意識不強;產品創新力度不夠。而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保護蜀繡的核心技術;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蜀繡技藝多大122種,加上對人的耐心和定力要求頗高,很少有人能夠堅持下來掌握所有的技藝。
數字化或者說數字化技術(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項與電子計算機相伴相生的科學技術,借助一定的設備將圖、文、聲、貌等信息,轉化為電子計算機能夠識別的二進制數字“0”和“1”后進行運算、加工、存儲、傳送、傳播、還原的技術。由于在運算、存儲等環節中要借助計算機對信息進行編碼、壓縮、解碼等,因此也稱為數碼技術、計算機數字技術等。
數字化技術具有五大技術性的特點。一是它一般都采用二進制,其基本單元電路簡單,對電路中各元件精度要求不很嚴格,并且允許元件參數有較大的分散性,只要能區分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即可。這一特點,對實現數字電路集成化是十分有利的。二是抗干擾能力強、精度高。另外它可用增加二進制數的數位提高精度。三是數字信號便于長期存貯,使大量可貴的信息資源得以保存。四是保密性好,在數碼技術中可以進行加密處理使一些可貴信息資源不易被竊取。五是通用性強,可以采用標準化的邏輯部件來構成各種各樣的數碼系統。
如今我們所生活的數字化時代,是繼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之后的一個新時代,而這一概念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葛洛龐帝在其《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提出的。數字化時代一個典型的特征是人與人的交互以Internet 媒體為介質的,人們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會大量地利用互聯網,家電會被組織成家庭網絡由電腦來管理,人們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用任何設備來獲得他所需的信息。在這樣的背景下計算機無處不在,幾乎所有的信息都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在,并逐漸占據了我們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很大一部分。
近些年來,有關蜀繡的數字化保護研究得到關注,如北京工業大學封蕾在其論文《虛擬蜀繡藝術展廊的設計與實現》中對蜀繡的展示場景進行數字化的設計與實現。如今數字化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蜀繡技藝的虛擬再現,無疑也是非遺傳承與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而目前關于蜀繡的數字化保護,主要還是通過圖片、文字、紀實視頻等方面,將傳統的專業性的刺繡技藝與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所進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結合蜀繡技藝保護與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們嘗試探索將蜀繡這一傳統手工技藝與當下數字化技術相結合,對其進行數字化保護與發展,以此來改善蜀繡技藝保護和發展的薄弱狀態,推動蜀繡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發展的可持續性。通過系統深入的研究,形成傳統蜀繡作品技術和藝術的再現,使觀者不僅可以看到蜀繡作品,還可以通過虛擬方式觀看蜀繡的制作過程,這一方面解決了蜀繡作品遺失嚴重的問題,另一方面創新了師傅帶徒弟式的傳承方式[5]。
對蜀繡技藝進行數字化保護和發展研究需要完成三項內容,分別是蜀繡作品和技藝的數字化采集;蜀繡文化內涵研究;蜀繡技藝的虛擬再現研究。
蜀繡作品和技藝的數字化采集。首先需要通過大量的查閱文獻,深入博物館考察和對傳承人進行走訪等,獲取相應的記憶性證據和推論性證據[6]。同時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蜀繡刺繡作品和針法進行系統的數字采集、整理與研究。首先利用數字化技術全面、真實地記錄和再現民間刺繡,生成數字資源庫,形成具有專業指導意義的數字資源采集規范;其次從宏觀的角度,從藝術學、美學、民俗學、人類學等維度,選取最具影響力的蜀繡作品,從藝術學、美學等維度,對其進行深層次解讀,促進地區文化發展;然后探索將傳統的蜀繡技藝與VR 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應用Unity3D 軟件與HTCVIVE 硬件設備,實現刺繡作品的虛擬再現,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尤其是數字化保護與傳播、展示提供新的方式。
蜀繡文化內涵研究。蜀繡在傳承與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藝術特色,例如針法嚴謹、片線光亮、針腳細密、色彩淡雅。同時這些刺繡作品記錄著地方的文化和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蜀繡技藝的虛擬再現研究。在借助當代高清數字化采集、測繪和分析處理技術設備,獲取蜀繡遺產資源的一手資料基礎上,應用Unity3D 軟件與HTCVIVE 硬件設備,刺繡技藝虛擬仿真并實現刺繡作品的虛擬再現研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數字化保護與傳播、展示提供新的探索和嘗試。
對蜀繡技藝進行數字化保護和發展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為蜀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尤其是數字化保護、傳播與展示提供了新的路徑,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智力支持[7]。
通過系統整理與研究蜀繡藝術技藝,對豐富刺繡藝術理論具有重要的價值。據記載,蜀繡的針法有12 類122 種,針法之多位居四大名繡之首。隨著科技發展,大量的、低廉的工業刺繡材料和刺繡產品出現,對耗時耗力的傳統刺繡產品形成沖擊,傳統的手工技藝正在逐漸流失。蜀繡作品遺失和破損嚴重,現存的蜀繡作品分布零散,一部分刺繡作品在傳承人手上,一部分在博物館中,一部分在收藏愛好者手中,還有一些優秀的蜀繡作品,作為國家的外交禮品,被帶到全國和世界各地。對這些刺繡作品和針法進行系統的數字采集、整理與研究,為蜀繡藝術研究提供實際可查的資料,為蜀繡藝術理論增磚添瓦。
利用數字化技術全面、真實地記錄和再現蜀繡技藝,為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可行的路徑。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要是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方式,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將傳統的刺繡技藝與VR 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進行探索和開發已經成為新的發展趨向。應用Unity3D 軟件與HTCVIVE 硬件設備,設計刺繡技藝虛擬仿真并實現刺繡作品的虛擬再現,可供刺繡技藝的學習與觀賞,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尤其是數字化保護與傳播、展示提供新的方式。
有效豐富刺繡產品、文化創意產品和文化旅游產品等文化產品的創新開發實踐。有利于促進刺繡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旅游產業等多業態聯動與共同發展,實現文化與科技融合、互動的創新思路與創新模式。通過對蜀繡文化的研究,借助當地特色民族旅游,文旅結合,探索合理的開發模式,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挖掘和產業開發,使文化脈絡深入到產品開發中,推動地區經濟、文化發展。
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的蜀繡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它進行數字化保護和發展研究不僅有利于我們對前人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也讓蜀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進一步的走進大眾的生活,使蜀繡與時俱進,通過數字化獲得與滿足現代設計需求相結合的可能性嘗試,進而提升蜀繡的時代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