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琪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1)
我國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和甘肅兩省。歷史記載,土族的祖先是因戰爭而從祁連山搬遷到河湟谷地駐扎生活的。雖然土族人口數量總體較少,但由于他們在過去花費大量時間去遷移與探索,并在此過程中與其他民族互相融合、共同發展,逐漸融入到客觀自然和社會環境,因此形成獨具特色的審美觀念與民俗文化。服飾作為展現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其圖案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圖案是服飾的主要因素,圖案的存在既可以增加服飾的審美特性,同時也是對土族源遠流長文化闡述的重要渠道。目前為止,土族服飾中的圖案大多數是以刺繡圖案為主,而這些圖案的主要來源是土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物品。圖案的內容多為宗教的圖案、吉祥圖案和其他傳統圖案等。
土族的祖先吐谷渾人信奉薩滿教,唐代以后,由于吐蕃的勢力不斷壯大,藏傳佛教逐漸向東部地區傳播,而漢傳佛教也在向西部地區慢慢推進。為躲避外界的戰亂,佛教信徒大規模向河湟地區遷移,使得河湟地區的佛教得到大范圍傳播。在兩種佛教思想的交匯沖擊之下,河湟地區的土族與藏族等民族的宗教信仰慢慢開始發生變化。卍符號是佛教的主要標志,有著穩定的寓意。土族文化對卍進行借鑒,形成將四邊延伸密閉的新的圖案,這種圖案全部由萬字組成,密閉的結構代表著萬物生生不息的含義[1],延伸出的新圖案在服飾中有所體現,這種圖案在服飾中有著“富貴無盡頭”的美好寓意。
土族獨特的刺繡藝術盤繡有很多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如“太極圖”“富貴不斷頭”,而每一種特定的圖案都是土族文化的積淀。同時,土族人民喜歡將動植物圖案繡在服飾上,代表著土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對他人的祝福。
其他傳統圖案還有代表著富貴與吉祥的鳳凰圖案,象征著權力與地位的龍圖案,以及常見的漢字圖案福、壽、喜等。土族人民會將三者進行排列組合從而產生新的圖案,組合而成具有祝福寓意的圖案。
著名學者卡爾希提出觀點證明人是符號的動物,反之符號則是對人本性的提示,人與符號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關系。人通過發明創造不同的符號,熟練地使用這些符號并將不同的符號組合成完備的體系,體系包含的是人類創建的文明與文化。作為符號之一的圖像,同樣具備一般符號的靜態結構特征,也就是索緒爾所說的“音響形象”和概念的聯結,圖像符號可以視為是由能指與所指構成的[2]。“能指”主要是說圖像的視覺形象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具象性,“所指”的意思是直觀圖像背后的意義以及所指代的產生這個圖像的事物本身。所指又分為兩種,即實指和意指。實指意思是圖像指向產生這個視覺形象背后的事物本身。意指比較復雜又分為泛指和抽象的意義。泛指是用一個具體特殊事物去泛指一類實際存在的事物,抽象的意義則是通過不可見的抽象能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圖像由多種元素構成,如線條、色彩以及形狀等,這些元素之間既有獨立性也有關聯性。而圖像符號系統的基本結構形式也正是由于這些構成元素之間的關系建立而成,因此才使得圖像符號具有其本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圖像符號中的視覺符號具有很多意義,不同圖像的組合與重組系統結構是一種比較開放的結構,只看圖像的本身是沒有任何明確的意義指向。但由于視覺符號具有具象性的特征,致使不同的觀察者會在不同的時間與場合之下對所組成的圖像符號有著不同的看法與解釋。除此之外,視覺符號有著其表面的明義以及隱藏的暗義。
單從人的感官來看,服飾中的圖像信息具有相對獨立的符號系統,因此服飾中的圖像所傳遞的信息相對穩定且具有可持續性。這些圖像信息可以涉及色彩、圖案、紋理等的視覺特征來實現。作為服飾文化基本特征的圖案要素,它通過世代傳承下來,有著民族文化最鮮活的記憶與最直觀的表述。
當今社會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推進、經濟的前進發展以及數字媒體的普及等因素出現,大數據時代儼然是當下流行趨勢,世界的民族文化亦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不斷走向融合。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與現代社會脫軌的土族人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受到巨大的沖擊,進而逐漸淡化土族服飾中的圖案要素。嚴重的會導致土族服飾中的圖案因素因為沒有有效的傳承方式而逐漸被遺忘,尤其是當代大數據背景下少數民族的傳統民俗服飾正在被現代社會生產的大眾化、簡單化、機械化的服飾所取代。
2001 年,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正式拉開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序幕,2004 年我國也正式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近20 年的時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激發了我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發展的生命力,使得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而全社會都已達成對少數民族服飾中的圖案要素大力保護和傳承方面的共識,多角度開發利用服飾中的圖案要素,通過圖案要素的開發與再運用推動文化創意,加深民族之間的交流,促進文化之間的借鑒與交流,從而服務于全社會全人類。
近幾年我國的設計行業不斷發展壯大,在注重產品質量的同時,民族元素的應用也開始逐漸普遍。而民族元素的出現,也逐漸成為當下眾多設計師熱衷表現的主題。把民族圖案元素應用到現代的設計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利于傳播民族文化。經濟全球化帶動設計行業的發展與成熟,中國眾多的人口使得我國的設計行業在國際的地位非常重要,民族元素的應用可以有效傳播民族文化,增加全球人民對中國文化了解的興趣;其次,促進設計行業的發展。設計行業只有不斷創新才會跟隨時代的發展而有所進步,在傳統的設計中加入民族元素打破了傳統的設計方法,加快行業的創新,利于設計行業的快速發展。
基于土族服飾圖案其特有的地域性特征,可對其進行專業化專門化的保護理念:在當地成立土族服飾圖案文化保護場所,推進政府保護為主,制定政策落實規劃。將土族服飾圖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文化生態保護體系,加以系統化整體化的深度保護。通過因地制宜的政策方針對土族服飾圖案進行有效的保護,鼓勵當地政府給予經費支持,并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加大宣傳保護力度雙管齊下。
雖然說土族服飾圖案背后有著青海土族獨特的民俗現象,但該圖案的存在同時也體現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融合從而生成新的復合文化形態,不乏與中國其他少數民族中的服飾文化有著許多共性,同時還與古早時期的符號有著密切的關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演變推進過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民族、社會、宗教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下,各有千秋的民族服飾文化在各個民族文化中所表現出的形式和內涵有著明顯的差異性,但始終存在著共同的文化特性,同時,隨著民族文化的廣泛傳播與不斷變遷豐富發展看中國服飾。因此從宗教學、民俗學、民間文學等多個角度出發來看,這對了解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有著很大的價值。針對服飾的圖案文化進行學術的探討與交流,會有效促進中國的優秀傳統歷史文化傳承與傳播。
開發建構有關土族服飾中圖案要素的數據庫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對數據的來源與建構要進行精準有效的實施策略,后期需要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多方面的力量去進行應用與維護。因此要文化職能部門與社會各方面牽頭,籌謀規劃,將信息工程技術人才、土族文化專業學家、土族傳統文化傳承人以及一些文化保護部門和信息工程專業部門聯合在一起通力合作來完成[3]。本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原則,土族服飾圖案要素的數據庫建立應該本著可持續的發展原則進行建設,從而形成擁有平臺數據準確化、圖案要素精準化、取材途徑可靠化、調取方式便捷化的數據庫平臺。土族服飾的圖案采取的來源渠道是文字敘述、視頻音頻記錄、圖像分類歸納為主。經過多渠道地收集采納進行數據的再加工化處理,搭建出一個統一化、安全化、規模化的管理服務平臺。
通過二維三維兼并的圖文掃描方式、記錄音頻圖像、建立數值模型與動畫等現代技術對土族服飾的圖案元素進行數字化的采集,對圖形數據的入庫與檢索模式。建立起一個可以重復利用的管理服務信息便利系統達到多功能模式,方便于有需要的用戶進行搜索相關圖形資源。同時在其他數字媒體上搭建交流的平臺,實現跨區域的交流。
服裝圖案是服裝審美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深入人心的部分,我國眾多的民族,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形成了燦爛多姿的民族服飾圖案,這些圖案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蘊涵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的民族生活習慣和民族習俗[4]。在服裝設計中,設計出來的圖案美觀與否在服裝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若能將民族元素的圖案應用在現代的服裝設計中能夠有效地展現出其文化內涵。自從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國際時裝周掀起了“中國風”的熱潮,不少現代設計師會將極具特色的民族圖案融入到新的創作設計中。但我們不能只是對其現有的圖案進行簡單描摹,而要對其民族圖案背后的地域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分析,探索圖案寓意以及民族精神。
在服裝設計中,顯眼的圖案能夠有效地吸引消費者且有利于文化的傳播。應當以土族日常服裝中較為常見的圖案元素作為基礎造型,并進行二次創造,將圖案原本的自然美元素提取出來。在設計中,圖案主要以吸引顧客的注意為中心,運用土族的服飾圖案元素,以及土族紋樣,再加上土族的地域性元素或者是民族圖像運用在其中。
隨著服裝設計領域的不斷發展,服飾圖案不再僅僅是展示想要表達的內涵,而是轉變為用一些相近的要素,與設計主題相融合,實現個性化設計[5]。服裝圖案的設計要根據受眾的需求進行相關改變,由于服裝中圖案要素的設計會受到現代文化的影響,因此在保持與其他元素融合統一的同時,也要不斷創新發展出新的風格。
圖案能夠傳達土族人民想要表達的寓意,將土族服飾圖案運用到商品的包裝之中具有別具一格的魅力。將土族服飾中的不同圖案進行重新排列與組合,不僅能夠豐富圖案之間的組合,同時又能表現土族的地域性特征。在一些包裝設計中,考慮青海的地域文化,土族的服飾圖案進行提取和再設計,運用到品牌或者是logo 之中,產品的品牌元素設計將傳統圖案與現代的元素進行結合,有著強烈的個性特征。
將土族服飾中的圖案進行提取并應用在文創產品設計之中,是全方位展現與傳播土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對土族服飾圖案中的原有造型進行保留,并將其要素提取進行再運用,能夠將圖案本身想要傳達的精神文化以及豐富的內涵直接展現給大眾。將服飾圖案中的重要因素進行提取后,再將圖案進行旋轉、累計疊加、對稱、二方或者四方連續一系列變化。同時還可以將青海區域文化元素進行整合與圖案元素融合。將提取出的服飾圖案進行再設計創作時,需要結合當代流行的元素以及構圖的形式,從而向著新“潮流”邁進。
將土族服飾圖案作為文創產品的設計,既要考慮到文創產品針對的市場范圍、人群目標與價值屬性之外,同時還要考慮實用性與美觀性。實用性,就青海的市場來看,文創產品的實用性有著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服飾的圖案大多只有在特定的場合才能看待,因此將圖案元素進行在創造時要注意文創產品的實用性。可以將圖案運用到包裝盒、手提袋中,即可以節省費用,又符合當下年輕人的需求。美觀性,對圖案的提取不僅只是簡單的組合,更要考慮與當下社會大眾的審美接軌。要符合當下特定人群的需求,針對不同人群的需求進行設計。同時要考慮當下流行的色彩搭配,將土族服飾圖案的飽和度和純度降低,并選取不同的流行配色。
通過對數字技術手段,可以對土族服飾中的圖案要素進行有效保護與傳播,尊重方式民族歷史與文化,既可以讓服飾圖案背后的少數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增進民族融合與團結。土族服飾中的圖案背后蘊含的意義所反映的正是民族服飾作為深入了解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服飾中的圖案要素進行研究不僅僅是注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更是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