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楠,仇多洋
(1 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基礎系,230051,安徽合肥;2 合肥學院 先進制造工程學院,230601,安徽合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職業教育起到了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的作用。我國著力構建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相互溝通和相互銜接的機制體制,在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提出將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作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任務,要求統籌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
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要求,促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必須解決好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不清、專業設置各自為政、招生模式單一等問題。
初中階段教學管理較嚴格,有些學生進入職業院校學習后,開始出現各種問題,比如自控力很差,不愛學習,不遵守班級紀律等,但不少學生接受新事物的熱情較高。
對于職業院校學生來講,汽修專業的專業術語較多,比如傳動機構、霍爾效應、脈沖充電等。他們在剛剛學習專業課的時候經常是滿腹熱情,如果教師不想辦法提高課堂效果,隨著課程的進行,學生有學習興趣降低趨勢,這給教學帶來了較大困難,這也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
1.2.1 傳統線下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1)教學方式單一。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講臺講課,學生坐在座位上被動聽課,教師直接把知識灌輸給學生。這種方式無法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即很難因材施教。課上學生似已聽懂,課下就不懂了,根本沒有“吃透”這些知識。
(2)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專業課授課時,部分知識點理論性很強,實踐操作起來很復雜,學生在學習時會感覺很困難,理論知識無法用于實踐操作,其學習自覺性受挫。
(3)考試評價標準單一。大多數課程的評價采用期末考試形式,再結合期中考試成績和作業情況及平時表現作為最終成績[1]。這種評價標準太單一,反映不了學生的實操水平,使得學生為了追求高分數而不重視實操鍛煉,最終畢業后實操水平低,達不到企業崗位需求。
1.2.2 目前線上教學存在的弊端
2020 年春季突然出現疫情,教育部對高等學校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作出了安排。我國大中專院校積極應對,進行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傳統的線下授課全部改成線上授課,教師使用各種直播平臺來授課。在開展線上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發現其存在以下問題。
(1)在線上教學授課時,教師缺少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溝通,無法根據學生總體掌握情況來靈活調整授課進度。
(2)學生在上網課時積極性低,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聽課缺乏良好的學習氛圍,有時候還會被外界干擾,從而影響聽課效果。
教學成功的關鍵是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和方式,而不是傳統按部就班的教學流程。要讓學生有興趣學、愿意主動學,并能夠學得好,從而達到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能力的最終目的。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化手段不斷應用于教學,各種在線教學平臺如釘釘、藍墨云班課、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等陸續出現。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進行結合,就形成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混合式教學融合了兩種教學方式的優點,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打破了傳統教學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2]。
在國外,混合式教學最開始用于美國的商業培訓,后來應用到學校教學。在國內,何克抗教授2004 年首次引入混合式學習,提出混合式學習對建構主義認識、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整合及教學設計的深遠影響。[3]孫雨薇主要探究教師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中的行為規律和新角色,并提出對應設計思路和建議。[4]但是較少學者研究如何借助網絡教學平臺來更好進行中高職汽修專業的教學,因此,本項目將網絡教學平臺引入教學,探討如何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并予以優化整合,對課堂教學進行變革與創新。
基于網絡教學平臺構建信息化、智能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根據大數據統計分析,按照學生畢業后職業所需的能力和終身學習所需的能力來優化教學內容,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來確定本專業的課程體系和知識結構,明確設置課程在能力培養中必需的知識點,根據不同專業工種和不同層次需求選擇編排,并確定教學要求[5]。
基于網上教學平臺,授課教師通過網頁或者手機客戶端注冊后新建個人課程,查看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比如章節學習次數、課程積分、作業情況等。學生可以通過登錄平臺獲取大量課程相關知識,學生不僅在線下課程中進行學習,在線上還可以進行繼續學習。整個教學過程可以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如圖1 所示。

圖1 線上+線下教學過程圖
課前:教師將本次課堂的授課目標、授課重難點、課前練習等通過教學平臺推送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學,完成課前預習。學生觀看視頻、查看資料,完成課前練習,整個過程以信息化教學為主,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拓展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課中:在進行了課前預習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教師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答疑。在實踐課上,學生分組進行實踐練習,拍視頻上傳到教學平臺。教師巡回指導糾錯,根據各組表現打分,并對學生實操情況進行點評和總結。
課后:教師在教學平臺布置課后作業,學生完成作業。教師查閱學生課后學習與答題情況,根據學情調整下階段教學策略。
學生的最終期末綜合成績,由平時成績、技能考核成績和期中考試成績三部分構成。
平時成績是教師在教學平臺發布教學任務,比如課堂作業、單元測驗、討論等,系統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來定。技能考核成績是分組實踐完成后,教師評定給出的成績[6]。
在考核內容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對相同專業不同年級同一門課程的學生成績進行對比,以19 汽修班(3+2)、20 汽修班(3+2)的汽車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課程為例。19 汽修班(3+2)采用傳統教學模式,20 汽修班(3+2)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各班所有成績均為百分制,且最小計分單位為1。對于違紀、缺考等原因導致的課程無成績情況,記為0 分;對于補考學生,記最后一次補考成績[7]。
成績分布如圖2 所示。可以看出,與19 汽修班(3+2)比較,采用“線上+線上”混合教學模式的20 汽修班(3+2)學生成績的不及格比例大大降低,中等、良好和優秀比例大為升高,尤其是良好比例升高較大,大多數學生能夠及格甚至取得更好成績。可見,混合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師的教學主動性,學生成績分布有一定的合理性。

圖2 汽修班(3+2)學生成績分布
(1)基于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克服傳統教學枯燥、抽象,學生學習困難、易失去興趣的弊端,推進自主式學習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采用“線上+線下”新型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全程參與教學過程,學生積極性很高,學習效率提高。
(3)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反映出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學習情況,為教師改進授課提供依據。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保持課程的時代性、實用性。通過交互式課堂建設,加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提升整體教學效果。采用“教學做合一”的綜合評價體系,反映出學生真實的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同時,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形成競爭機制,以及相互評價、同行評審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