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燕紅,丁淑玲,韓廷錦
(1.青島西海岸新區農業農村局,山東 青島 266400;2.青島西海岸新區紅石崖街道辦事處,山東 青島 266426)
2014 年6 月,青島西海岸新區獲批第九個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農村面積達到51%,東西部、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較為突出,但是經略海洋、軍民融合、自貿試驗區和國家級新區體制機制創新四大國家戰略疊加,第二、第三產業優勢明顯,城市化率高達81%,城市對農村帶動作用較強,農村依托、服務、服從城市發展,具有城鄉共生、關系緊密的都市郊區典型特征。
基于都市郊區城鄉緊密關系以及發展不平衡的現狀,青島西海岸新區轉變過去就城區抓建設、就農村抓“三農”的傳統觀念,樹立城鄉融合理念,強化協同發展思維,確立了通過打造城鄉融合發展共同體促進全域振興、全面振興的發展思路,真正將農村打造成與城區同頻共振、和而不同、相得益彰的美麗宜居新農村[1]。
在最大程度上打破城市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的限制條件,從多方面進行活力源的布局,爭取做到全域謀劃、推進和振興。
董家口經濟區港產城一體化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區引領高新農業,藏馬山度假區打造田園文旅高地,王臺新動能產業基地拉動智能制造,交通商務區建設高鐵新城,中德生態園和橋頭堡國際商務區實施開放驅動,以上七大功能區為青島西海岸新區西部鎮街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技術、新產業、新活力。促進鎮級財政、村集體收入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個增長”,產業結構、就業創業及生活方式“三大轉變”,鎮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三項提升”。在中德生態園的輻射帶動下,紅石崖街道15 個村集中搬遷安置到現代化的福萊社區,通過利用拆遷補償款購置優質商業資產及通用廠房、土地流轉、盤活存量土地、社區商業版塊打包出租等方式,15 個村集體收入由拆遷前的幾乎為零,增長到了2019 年的3 000 萬元。依托橋頭堡國際商務區,9 個村莊啟動搬遷改造,惠及共3 976 戶、1.3 萬居民,原來的“城中村”將成長為國際新城。
鎮級打造特色小鎮,以鎮街產業振興集聚區激發鎮域發展活力。把發展鎮街駐地經濟放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鎮街的樞紐作用,不斷引進新的工商資本、產業、相關技術和人才4 個主要方面,不斷應用到鎮街和農村的建設過程中。目前,12 個特色小鎮累計完成投資31 億元,完成基礎設施和環境改造重點建設項目340 個,撬動社會資本400 億元;12 個集聚區已聚集項目182 個,累計完成投資56.9 億元。比如,海青鎮依托山、水、茶、竹資源優勢,鎮駐地改造、商業街建設均體現茶文化風格、竹文化風韻,形成了“竹風茶韻、靜雅海青”獨特魅力,鎮駐地面積擴大了1 倍,商貿服務、休閑旅游日益繁榮,沿街網點租金實現倍增,被授予“中國名茶之鄉”“中國最具特色魅力小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
村級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堅持以組織振興為統領,積極推進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公共服務,發展特色產業,提升宜居水平,投資12.5 億元建成105 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形成了開城路綠色長廊等4 條美麗鄉村精品線和鐵山楊家山里等9 個美麗鄉村示范片區。
將美麗鄉村建設和土地規模經營、村莊布局優化有機融合,規劃建設藏馬山、楊家山里、田園青島、海青茶山4 個市級田園綜合體,面積共116 km2,涉及了54 個村、1.4 萬戶,總投資95 億元,激活一片區域、壯大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農民[2]。
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局限性,總體促進各方面相結合,逐漸實現工農相互促進、城鄉之間相互幫助、達到共同繁榮。
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以影視文化產業為主,城區建設靈山灣影視文化區,農村建設影視拍攝外景地、影視拍攝鄉村基地,打造“一區多基地”發展格局。影視外景地所在地藏馬鎮創新開展群眾演員培訓,組建農民群演千人公社,結合村莊改造配套建設1.4 萬m2的集體產業發展用房,對接引進影視創作中心、動漫孵化基地等項目,實現集體經濟和農民雙增收。圍繞軍民融合產業,城區建設古鎮口融合區,農村配套建設蔬菜糧食種植、食品加工、應急保障、科研檢測中心等后勤保障基地,做強做大“軍供品牌”。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投資50 億元建設中國供銷北方國際智慧物流港,打造集電子商務、大數據共享、金融服務、價格形成等功能于一體的全球現代化綜合商貿交易平臺;建成6 家電商示范鎮、717 家益農信息社,“新媒體+電商”“互聯網+產銷配送”、線上草莓節等經營新模式給鄉村發展注入了新動力[3]。
生態環境協同建設。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厚植生態優勢,植樹造林約7 933 hm2、整治河道約100 km、清理恢復海岸線約130 km。認真做好“生態+文化”、旅游、康養等文章,各村莊爭相引進了香博園、杜鵑園、花都藝博園等一批農旅結合項目,在保護生態中發展經濟,在經濟發展中保護環境,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基礎設施協同配套。將城市和鄉村的路網在最大程度上達到一體化的進程,路網密度129 km/100 km2,軌道交通13 號線、開城路等骨干道路連通城鄉,將全區的所有道路進行硬化,爭取做到全面實現各個鄉村之間道路相通、每一戶村民之間的道路相通。將城市和鄉村的公交車發展起來,讓所有村莊都實現交通便利,2 km 內有公交線路,原來從建成區到海青鎮需要14 元,現在僅需要2 元。將城鄉垃圾進行集體化處理,以農戶為單位進行收集,每個鄉村配有專用的垃圾車進行收集。將垃圾運輸到垃圾處理站進行集中處理的方式,不斷實現農村垃圾分類,最大程度上將各種垃圾分類設置置備齊全。自來水的供應由城市供水系統逐漸延伸至鄉村,最大可以連接204 個村莊。
打破單方面進行的方式,將各個城鄉主體進行結合,實現相互幫助、共同雙贏。
功能區與鄉鎮(街道)組團。泊里鎮依托董家口經濟區堅持港產城一體化發展,聘請同濟大學吳志強院士領銜的城市規劃研究團隊,編制《泊里小城市控規與城市設計方案》,以“打造世界小城市永續發展中國樣板”為目標,鎮財政年收入實現12 億元,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 萬余元,榮獲“全國新型城鎮化典范鎮”榮譽稱號。藏馬山旅游度假區發展影視文化、休閑度假等產業,直接帶動藏馬鎮周邊15 個村集體存款由開發前的75.8 萬元增長到4.08 億元,以往的農民耕作的農業區逐漸演變成現代的影視文化旅游區,普普通通的農民逐漸改變成現代化的農民工,以前的老舊村莊不斷發展成為帶來現代化色彩的農村社區,呈現了“產業興、生態美、農民富”的新局面[4]。
逐漸實現區域性國企幫助各鄉村發展。建立鄉村振興的發展機制,在這個過程中要遵循“政府引導、國企主導、鎮村主體和社會參與”方針,20 多家國有企業對12 個鄉鎮進行一對一的幫扶。企業主要為鄉鎮提供資金支持、人才、技術和經營方式,鄉鎮以土地供應和閑置的房屋作為主要資源,利用這種方式在最大程度上達到鄉村振興和國企更好發展的“雙贏互促”局面。軍民融合發展集團投資建設楊家山里田園綜合體,整合楊家山里片區紅色資源、農業資源,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讓古老的村莊煥發出嶄新的活力,片區里的黃泥巷、后石溝等村成為“網紅”村莊。
結合發展好的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逐漸形成產業化系統主體,以企業為主體和鄉村結合形成合作社,從而真正意義上達到“1+1+1>3”的效果。新區把區供銷社作為發展企業的主體,把12 個鄉鎮的土地結合起來建成一個“萬畝種植基地”,使其訂單種植面積達到4 000 hm2,建成6 處、3 萬t 冷風庫,中央廚房日加工各類農產品50 余t,全年農超對接供應農產品7 萬余t,構建“產、加、儲、銷”一體化服務格局。供銷社新投資建設的全渠道中餐工業化項目,達產后可日產盒飯32 萬份,新增就業700 人,帶動6 666 hm2蔬菜種植基地,融合了種植、養殖、加工、營銷等產業[5]。
突破“就黨建抓黨建”局限性,抓黨建、興文化、強治理,強基固本、凝神鑄魂、全面振興。
把黨建作為發展的基礎。在整個發展過程中要始終以共產黨的領導為主,在最大程度上優化和完善鄉鎮的黨建聯席會和鄉村發展的各項制度,優化村莊組織結構,促進村改居社區向城市轉型,將1 243 個村和社區優化調整為140 個新村、226 個城市社區。新村和社區黨委全面統領轄區村莊、黨建、群團組織建設,履行區黨建、發展、治理、服務等工作職責。注重基層黨建平臺增效、堡壘筑基、細胞激活、榜樣引領,推進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開展“千名干部進鄉村”,組織黨員干部下鄉,在機關事業單位范圍內抽調人員組建鄉村振興工作隊,選派400 多名專職鄉村工作指導員和“第一書記”進行聯鎮幫村,在全區范圍內公開遴選村黨組織書記,進一步夯實黨建之基。
筑牢文化之魂。完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全面鋪開區、鎮街、村(社區)3 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錯位互補、有效銜接。整合區內各類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等文化設施,成立博物館群、美術館聯盟,推動社會文化資源共建共享。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常態化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推動村黨組織領導的村規民約、文明公約建設,探索村民遵規守約量化積分管理,引導村民自覺規范日常行為、維護公共秩序、弘揚正風良俗。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黨員帶頭講文明、樹新風,帶動了廣大群眾轉變觀念、破除舊俗、樹立新風,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6]。
全區建成聯想佳沃藍莓、康大農業、隆輝農業等業態豐富、效益明顯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示范園區370 個,使全區的土地規模化經營至少實現78.5%。在眾多的龍頭企業中,64 家以農業發展為主,和合作社進行合作的共有1 704 家,和農場進行合作的共有3 285 家,以示范方式為主的種植面積有34 666 hm2,逐漸形成了以糧食、蔬菜、果品為主的產業鏈有8 條,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已經超過了70%。
11 個特色小鎮亮點紛呈,建成美麗鄉村示范村和達標村600 個。城發國際牡丹園、西海岸生態觀光園等一批旅游景區鑲嵌在城鄉之間,282 km 的濱海慢行系統藍灣路連接城鄉,農旅結合、村景融合既為鄉村增添了生態顏值,又增加了經濟效益。
80%以上涉農鄉鎮(街道)財政收入突破億元,96%以上村莊村集體收入達到10 萬元以上。截至目前,全區土地流轉面積33 765 hm2,流轉率達到55.3%,13 萬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成為田間產業工人,享受土地流轉租金、工資收入、收益分紅,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2.28 萬元。55 個村莊因功能區開發、重要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而實施改造,其中33 個村莊完成改造,每處宅基地置換兩套樓房,農民的生產方式轉變、居住環境大大改善,與市民享受同樣便利的公共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進步,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的好壞非常重要,一定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現代化是否能夠完成。實施鄉村振興的整個過程,實際就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
鄉村振興的前提是理順城鄉關系。尤其對于都市郊區而言,城市既可能發揮溢出效應,正面帶動鄉村發展,也可能發揮虹吸效應,反面造成鄉村衰落。新區建設是隨著城市和農村發展進行的,其主要方式是全面賦能,在發展策略方面是相通的,都是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主,逐漸形成以都市郊區為主的鄉村振興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曾作出重要指示,要想結合城市和鄉村進行共同發展,就要以改革為動力,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優化和完善城鄉結合發展相關制度體系。城鄉經濟融合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所在。新區主要的優勢在于城市產業的基礎較好,正好處于城市和農村進行結合發展的關鍵處,在農村有比較好的條件作為其主要的發展資源,在利用鄉村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將城市的各項要素進行結合,當然這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想在最大程度達到鄉村振興,要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多年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造成了城鄉差異。與城市相比,鄉村差在產業基礎、差在基礎設施、差在公共服務、差在人居環境、差在人才資本技術。
實施鄉村振興,必須以城帶鄉、以農促農,讓在發展上先行一步的城市大力反哺農村。新區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的各項優質資源不斷流向農村,對農村基礎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并對農村公共服務建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