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團團
(河南推拿職業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大學生就業創業是實現個人價值和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徑,是獲取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有力工具。支撐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和創業的是卓越能力以及捕捉商業機會的敏銳感知,必須參照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及國家戰略部署,順勢而為,在個人理想實現和價值創造方面獲得更多成績。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使社會大眾充分認識到國家在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的決心。我國在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重,充分彰顯“三農”在國家經濟建設方面的戰略地位。鄉村振興背景下,國家在農村經濟建設方面的重要決策中蘊含大量的創業與就業機會。大學生畢業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與壓力,需調整就業方略與目標,將目光從城市轉入農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把握時代賦予的發展機遇[1]。
機會成本屬于經濟學研究范疇,主要是指社會個體獲取機會而放棄其他機會的最大價值。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他們需要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領域與崗位,由此才能有效控制就業與擇業方面的機會成本。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研究,教育主體應科學引進機會成本理論,為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提供正確的方向和路徑。
大學生個體實際參與到創業活動的過程中,需結合自身的個性特征與能力,選擇適合的領域精準發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創業過程中的質量。創業主體需全面整合各種優質資源,在內在驅動力的作用下,以外部環境為參照,科學統籌與利用自身的專業與資源。大學生擁有的資源若能獲得有效轉化,可大大提高創業成功率。鄉村振興背景下,學生要敏銳捕捉就業和創業機會,看到農村經濟建設中潛藏的各種機遇。相關部門應將這一創業理論合理嵌入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指導工作中,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返鄉就業創業動機[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地區的企業和社會組織急需大量的優秀人才。大學生能積極返鄉就業創業,既可解決區域內用工荒問題,還可為提高鄉村治理質量提供扎實的人力資源支持。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需要立足農業現代化建設,而既定目標和愿景的實現依賴于大批高素質和具有卓越能力的人才。大學生返鄉就業和創業,有助于農村現代化建設和創新發展。因此,我國應將機會成本理論與創業理論等作為指導思想,全面和扎實推進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指導與服務工作。
我國社會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尤其在一線城市人才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可解決他們在城市中嚴峻的就業壓力問題。大學生應積極返鄉支持國家建設,根據自身的專業背景與人生理想,選擇適合的領域努力與奮斗,并獲取實現個人價值和人生理想的新機會與途徑。大學生難就業、慢就業等問題的應對,相關單位應形成新的思路與設想,不應完全聚焦于城市的就業崗位供給,應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重新設定與規劃大學生的就業與創業。
從鄉村經濟發展維度來看,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和創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戰略部署和決策,有助于推動鄉村經濟高質量和健康發展。相較于外聘的人才,返鄉大學生更了解當地的文化資源特點,掌握區域內的風土人情和資源稟賦趨勢。大批具有專業才能的大學生返鄉支持家鄉經濟建設,可充分釋放鄉村振興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力,開創更具有時代特征的基層治理新局面。返鄉大學生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較強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可全身心投入各項艱苦工作中。通過出臺相關的政策與規定,扶持或吸引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訴求[3]。
學生選擇與專業契合的領域求職與創業,是自身實現價值與人生理想的途徑,更是涉及經濟和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復雜活動。學生只有獲得既定的就業和創業資源,才能真正深層次融入鄉村環境,利用自身的能力和智慧改變農村現狀。目前,給予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資源有限,無法滿足相關主體的就業創業需求。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等需要大批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市場需求與人才供給出現較為明顯的失衡狀態下,不利于在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方面形成長效的運行機制。鄉村振興是一項長遠規劃和重要部署,需要各方努力與團結合作,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大學生作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必須保證他們在適合的領域和崗位展現才能與專業優勢。地方政府是否能科學整合與配置資源尤為關鍵,若不能精準匹配人才供給與需求,很難推動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計劃的有效實施。
部分已開展返鄉創業就業行動的大學生,尚未形成長遠發展規劃與堅定目標,即部分學生僅是盲目創業或因新聞影響而產生臨時想法,不足以支撐他們長期保持艱苦奮斗的狀態。而返鄉就業創業是一項系統性復雜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內看到效果。除此之外,大學生獲取創業與就業相關信息的通道較為閉塞和狹窄,無法了解何種崗位或領域需要人才。學生對社會和市場環境接觸有限,不能快速獲取創業機會和相關信息,導致他們無法根據自身的意愿快速融入鄉村環境。加之部分大學生缺乏良好的社會適應力和抗壓力,不明確是否能應對返鄉就業創業帶來的風險,這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掣肘大學生自覺和積極返鄉就業創業的具體行動。
學生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與內在動力,需將他們配置在不同的領域,在適合的崗位上展現才能。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建設和創新發展急需具有較高思想政治覺悟和能力的大學生,而農村受地區環境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不利于招聘高質量和高水平的人才。國家在引導與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過程中,不應強制性控制思想與行動,需利用區域經濟發展亮點,吸引大學生自覺和自愿返鄉就業創業。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指導工作機制不夠完善,未能構建促使相關主體落實行動的良好輿論環境和政策環境。
大部分學生都更傾向于進入發達城市求職就業,對返鄉就業創業缺乏正確和深刻的認識,甚至將這一選擇認定為降低生活品質與精神追求的行為。無論是從個人價值實現方面,還是社會聲譽與聲望的提升方面,返鄉就業創業對大學生都無法產生吸引力。學生在返鄉就業創業方面缺乏正確和強烈的意愿,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才引進帶來一定困境。學生形成這一心理與思想,實質上是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我國整體的文化氛圍不利于大學生形成無私奉獻、返鄉支持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格局,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掣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進程來看,鄉村和偏遠地區往往成為一線城市改革的支持者和附庸者,導致該區域在人才引進方面缺乏顯著的競爭優勢。大學生無法形成強烈的返鄉就業創業意愿,受整個社會環境和政策環境的影響[4]。
政策、宏觀環境因素是影響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質量的重要因素。需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凝聚社會力量與優質資源,活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自主能動性。在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氛圍,促使相關人員積極投入到具體的項目或工作崗位。政府要把控好輿論導向,令社會大眾和大學生及家長都能充分認識到回鄉創業與就業的重要意義。大學生不能獲得家長的支持,將很難真正參與到鄉村振興中。從大學生個人價值創造與實現維度來看,返鄉就業創業不能充分滿足其需求,繼而形成消極的返鄉思想。地方政府必須充分發揮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比如制作與傳播鄉村經濟發展的宣傳片和紀錄片,令社會大眾看到國家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方面的決心與能力,由此增強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自信心。地方政府在互聯網平臺全面推廣與宣傳相關政策,創建良好的返鄉就業創業的輿論環境。
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和創業要落實在實際行動上,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與機會。學校和相關單位要明確大學生不愿返鄉的原因,聚焦具體的問題精準發力。目前,大部分學生面臨返鄉不知做什么的問題,導致他們無法付諸行動,即無法真正參與到農村經濟建設和鄉村振興等系列活動中。地方政府應構建對接大學生就業創業的信息發布與管理平臺,及時發布相關的政策,面向大學生公布不同領域的招聘信息。拓寬大學生就業創業的信息獲取渠道,增強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自信心。鄉鎮政府需在該項工作中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制訂科學的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在農村投資建廠,繼而為大學生返鄉就業和創業提供優質的資源。地方政府需將重要信息及時發布在網絡平臺,令大學生能動態關注與了解農村建設與發展現狀。通過構建信息化和現代化的大學生就業創業管理平臺,使大學生更加了解農村招聘信息與經濟建設情況,根據自身的專業背景和能力選擇適合的崗位和領域就業或創業。地方政府需加強政策宣傳與指導,為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創建開放的社會氛圍,彰顯鄉村振興在個人價值實現方面的優勢和亮點。
針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研究,相關主體應進一步增強社會實踐,在創業和就業方面實現精準和高質量的知識和政策供給。為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在學習、調查、引導、實踐等維度實現閉環體系的構建。地方政府應與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鄉村振興為著力點,優化與完善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指導機制。同時制定和頒發相應的優惠和扶持政策,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與就業資源,為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創建良好的實踐環境。同時,高校要理性總結各個學校和農村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成功案例,并總結其中的先進創業經驗。各地政府可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和地理環境,制訂更具有針對性的創業就業指導方案,在大學生就業和創業方面形成具體的運作模式和機制。鄉鎮政府需聯合學校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規定大學生返鄉就業與創業的流程,確保他們在政府的指導與支持下,有序進入相關大學生創業項目中。政府需面向大學生發布招聘信息,以合理薪酬吸引大學生主動返鄉就業創業。地方政府需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和決策內容,構建科學的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保障機制,為大學生積極回鄉注入強心劑。學校要務必結合大學生的專業選擇和職業發展規劃,引導與鼓勵他們回鄉創業與就業。學校與地方政府需在該項工作上形成強大合力,共同完善科學的創業就業指導機制,緊密對接市場平臺,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提供優質資源。學校與地方政府要盡量降低大學生就業與創業風險,以及源于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不利因素,充分體現農村創業的優越性,驅動大學生自覺返鄉就業創業[5]。
學校、家庭、社會需在大學生就業指導方面形成合力,引導其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遠大的人生目標,使其不被當下的困境與復雜局勢所限制和影響。為大學生創建開放和民主的環境,使他們如實表達自身就業需求與個人價值實現的訴求。以大學生為主導,扎實推進農村創業調研工作,促使他們對農村經濟、文化等領域發展現狀建立深刻的認識,利用現實深刻和動人的情景,對大學生進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價值教育。學校和社會組織可共同設計下鄉搞調研活動,令學生深入基層學習更多的知識與農業技術。學生深入農村創業調研工作的整個過程中,可對農村現狀建立更加直觀的認知,由此激發內在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研究農村的發展需求和困境。在大學生深度介入農村生活與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可開展相關的創業項目,使他們形成較強的返鄉就業創業意愿,由此為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活力與動力。
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政府應與高校在大學生就業指導方面形成合力,科學合理地整合與配置人力資源,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多元的發展渠道,通過科學優化政策環境、社會環境、輿論環境,為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提供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