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君毅 李超
摘 要:中西部地區地方國有企業通過整合重組有力推動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通過整合重組既可以降低政府債務,實現政府助推經濟發展“加速度”;又可以服務事業單位改革,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還可以完善產業布局,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對中西部地區地方經濟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整合重組一定要科學謀劃,長遠布局,不能忽略市場因素,更不能脫離企業經營實際。整合重組要強化黨委(黨組)的領導作用,樹立正確的整合重組觀念,建立多層次利益溝通協調機制,充分發揮紀委監委執紀監督的作用。
關鍵詞:中西部地區;地方國有企業;整合重組;社會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36-0001-03
中西部地區經濟要發展,地方國企必須先發展,改革則是發展的重要手段。2020年6月,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等要求,為新時期全面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方向雖明,前路維艱。實現改革必然伴隨著種種困難和挑戰,中西部地區地方國有企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多、更大、更重,必須立定決心,花大力氣,下真功夫,用巧辦法,才可能實現既定的改革目標,才可能推動地方經濟穩定高質量發展[1]。
一、整合重組是推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巧辦法”
地方國有企業作為我國國有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財稅收入來源和市場調節主體。中西部地區外資民企經濟總量相對較小,若要持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地方國企必須先發展。改革作為國企發展的重要手段,其模式大致分為董事會試點改革模式、對外兼并收購模式、引入戰略投資者/民營資本模式、公司制改革/重組+上市模式、員工持股計劃模式、合資合營模式和資產證券化模式七種模式。這些模式相互交織,形成了不同的改革路徑[2]。與央企相比,地方國有企業普遍體量較小,資源調配能力較弱,市場業務范圍較窄,核心競爭力不足,但也有著“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可以采用靈活度更高、更新的改革模式。但在中西部地區,地方國企普遍存在體制機制僵化,股權產權不清,市場化不足不夠,嚴重依賴各類不可再生資源以及各級財政輸血等問題。綜合考慮中西部地區經濟環境、政策導向、可操作性、實施效果以及與經濟發達地區間的管理差距,先期實行整合重組[3],推行“打基礎”式改革,才是實現地方國企發展、地方經濟發展的“巧辦法”[4]。
二、整合重組的優勢與長處
(一)降低政府債務,實現政府助推經濟發展“加速度”
從“94財政改革”至今,中央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上升到約50%,而地方財政本級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到了80%,大量責權事權由地方政府負擔,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持續加大。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財稅來源相對單一,財稅收入相對薄弱,為滿足大量公共服務和民生建設持續舉債,地方債務存量逐年上升。為降低債務化解風險,整合同一行業相關國有資源,組建大型集團公司負責債務對應資產的運營,通過市場化手段化解地方債是一項切實可行的辦法。例如,2017年底,山西省成立了承擔全省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投融資、建設、運營和管理的山西交通控股集團,將省內原有從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運營、管理及衍生行業山西路橋集團、山西交投集團、山西高速集團、山西交通科學研究院等多家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整合,并將原由山西省政府負擔的高速公路相關資產及債務轉由該公司運營和管理,成功化解地方債務2 000多億元。地方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時能夠“輕裝上陣”,更有利于政府助推經濟發展“加速度”。
(二)服務事業單位改革,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事業單位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調整和規范政事關系的重大決策,各級地方政府必須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事業單位改革面臨大量原有事業編制人員安置問題,中西部地區市場經濟活力相對不足,將涉改人員“一刀切”地推向市場既不科學也容易引發新的社會問題。將大量無法直接裁撤的涉改單位轉制為國有企業進行整合重組,這是一舉兩得的一手妙招。例如,今年1月,山西省對省直機關后勤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進行調整,組建省直機關后勤保障中心、山西晉勤服務集團、山西會議服務集團,涉及部門97個、涉及各類改革人員1.2萬余名,實現事業單位的編制和機構數分別精簡84.2%和80.8%,初步統計,節約財政資金7 000余萬元。又如,內蒙古完成全部247家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工作,共轉企77家,撤銷148家,重組合并22家,既有效盤活了編制資源,又激發了轄區市場經濟活力。
(三)完善產業布局,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產業結構從依賴單一產業為主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產業布局從東部的沿海城市逐漸延伸到中西部、東北地區的內陸城市,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區域發展新空間也不斷拓展[5]。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產業布局不均衡在中西部廣大地區還普遍存在,高精尖、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三高”產業仍舊更青睞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馬太效應也在反復提示我們,如果不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中西部地區想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革命性重塑將遙遙無期。為此,多地地方政府將歸屬、性質等不同的類似產業單元整合重組,構建產業集團,助力“三高”產業急速發展。例如,2020年7月,山西省為構建數字產業高地,以山西云時代技術公司為主體,對省內多家分屬不同國有企業的科技公司進行整合,涉及資產近140億元,有力推動了區域地方國有企業數字經濟和智能制造的產業競爭力。
三、整合重組不當的問題和困擾
(一)市場因素考慮不足
國有企業整合重組是對企業管理架構、業務結構、戰略發展等多內容進行綜合調整的一項改革,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的舉措,必須充分考慮市場因素。實踐中,中西部地區地方國企整合重組多是由地方政府或上級企業主導,行政干預色彩濃厚。部分地方政府或上級企業過度追求政績業績,貪大求全、盲目擴張,忽視經營風險,導致整合后企業不但沒有形成“1+1>2”的效果,反而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發展。部分整合“劫富濟貧”,讓優質企業與虧損企業整合,讓好企業背起“大包袱”,完全忽視市場對企業發展的重要影響,最終只能導致“胖的被拖瘦,瘦的被拖死”,甚至對本地區經濟發展產生嚴重負面影響。例如,2013年,青海省投資集團將西部礦業股份公司(601168.SH)旗下已經陷入虧損的煤電鋁碳聯相關資產(包括百河鋁業、西海煤電、西部碳素、唐湖電力的整體資產等)進行整合,不但沒有助推企業的健康發展,還帶來嚴重的財務負擔,加之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巨虧,導致青海省投資集團于2020年6月被西寧中院裁定破產重整。這一結果使投資者及債權人的利益嚴重受損,使投資者對本地區國有經濟健康發展的信心嚴重受挫,對本地經濟發展帶來嚴重負面影響。
(二)脫離企業經營實際
不論基于何種原因推動整合重組,不論推動整合重組的主體是政府還是上級企業,都必須充分了解目標單位的基本情況,做好整合重組的可行性研究。要立足實際論證整合重組后企業的長遠發展,提前做好全盤謀劃和戰略布局。整合重組的推動主體要破除本位意識,不僅要關注整合后產業的發展,還要重點針對整合行為引發的社會反響和連鎖效應做好評估和研判,防止發生惡化當地金融環境、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事件。例如,2020年11月2月,河南能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能源”)發布《關于子公司股權無償劃轉及增加注冊資本金的公告》,其中披露,經河南省國資委批復,將原屬永城煤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城煤電”)持有的中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股權無償劃出。在短短8天后的11月10日,永城煤電2020年度第三期超短期融資券的付息兌付日,該公司因流動性緊張未能按期籌措足額兌付資金,其行為構成實質性違約。股權無償劃轉企業整合重組本身是為了聚焦主業、優化產業布局,但該行為欠缺對股權出讓單位經營情況的深入了解,脫離企業經營實際,在永城煤電已經出現外部籌資困難、流動性緊張、現金凈額流出的情況下,仍將其優質資產向外無償劃轉,實質上背離了企業健康發展的初衷,進而導致了債券違約。債券違約導致該公司已發行的2筆中票凈價出現暴跌,從原有的90余元,暴跌至10元以下,跌幅均超過80%。同時,永城煤電及其母公司河南能源信用評價由AAA驟降至BB,更加劇了其融資成本和難度。該項整合行為不僅造成目標企業發生重大經營困難,還引發金融市場對河南國有企業信用環境的擔憂。
四、中西部地區地方國企整合重組的幾點建議
(一)強化黨委(黨組)在整合重組中的領導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任何改革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地方國企整合重組更離不開黨委(黨組)的堅持領導。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2020年6月,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中再次強調黨的領導是國企改革重要保證。這要求我們推動整合重組,必須不折不扣聽黨指揮,將黨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領導作用置于整合重組戰略頂層設計的首要位置;將黨委(黨組)對具體工作的安排部署落實到整合重組的每一個環節階段。要參悟透、領會準、運用好習總書記在經濟發展、國企改革等方面的重要論述,確保黨委(黨組)意圖不走調,真正發揮黨委(黨組)的政治保證和引領帶動作用。
(二)樹立正確的整合重組觀念
基于行業、產業的分類重組已成為現階段國有企業整合重組的一項共識。具體到中西部地區,就是要通過整合重組做強做優,實現企業做大,就是要通過打造拳頭企業和王牌企業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整合重組觀念。要重效益、重效率、重產出,不要重規模、重重組、重形式。要摒棄整合重組中機械地按照類別、行業、產業“搭積木式”的整合觀念。要有整合重組就是強強聯合,產生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降低經營成本,增強應對市場經濟變化浪潮能力的觀念;要有整合重組就是優勢互補,盤活存量資源,提升市場競爭力的觀念;要有整合重組就是分散經營風險,擴大盈利空間的觀念;要有整合重組就是暢通產業鏈條,提升整體效益的觀念。通過觀念轉變,推動整合重組切實發揮“N+N>N和N”的效果。
(三)建立多層次利益溝通協調機制
作為一項改革活動,整合重組必然牽涉眾多群體的利益博弈,這既存在于整合企業外部群體之間,如整合企業所屬股東之間的利益博弈;也存在于整合企業與外部群體之間,如整合企業與地方政府、股東之間的利益博弈;還存在于整合企業與內部群體之間,如整合企業與工會、職工群體的利益博弈,因此需要構建一整套層級豐富的利益溝通協調機制。要充分考慮到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結合不同群體的特點揚長避短。通過多層次利益溝通協議機制,讓各方能夠進行相互平等的溝通對話,促使整合重組做到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不同股東的資源背景,充分運用工會穩干部定職工的特性,充分激發廣大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熱情,最終實現整合重組綜合利益的最大化。
(四)充分發揮紀委監委執紀監督的作用
在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和《監察法》實施后,紀委監委實現了監察全覆蓋,由原先監督“狹義政府”公職人員到監督“廣義政府”公職人員。具體到地方國有企業整合重組,不論是由地方政府主導,還是由上級國企推動;不論是事業單位轉型國有企業再整合,還是國有企業兼并重組,乃至由外商民資與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發生的國企民資整合,只要有國有成分,只要涉及國有資本,紀委監委就應當全程監督。要嚴格按照黨的《組織處理規定》《紀律處分條例》、國家《監察法》、國務院國資委及各省、市國資監管部門相關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規定,加大對國企違規投資、投資損失的責任追究力度,對重大責任堅決落實終身追責。同時,強化各級領導干部的風險意識,重視合規管理。不能讓國企整合重組成為個別群體、個別人徇私情、謀私利的“轉換器”,讓整合重組真正做到不繞路、不跑偏。
參考文獻:
[1]? 張宇,張晨.“國有企業壟斷論”的謬誤[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0,(1):90-104.
[2]? 鞏娜.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主要實踐模式與完善對策[J].經濟縱橫,2018,(8):80-88.
[3]? 戚聿東,張任之.國有企業合并重組提高了企業績效嗎?——以電信業為例[J].經濟管理,2016,(12).
[4]? 劇錦文.國有企業重組的動因分析[J].天津社會科學,2017,(11):92-98.
[5]? 陳鴻.國有經濟布局[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文 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