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云光
摘 要: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簡稱“三資”)管理問題,一直是農村廣大群眾廣泛關注的焦點。據不完全統計,農村信訪件中70%以上都是關于農村“三資”管理的,因而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對澄江市農村“三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主要表現在家底不清、管理不規范、民主機制不健全,責任意識、規矩意識淡薄等方面。今后要明確和細化各部門職責,健全制度、規范管理,建立健全民主監督機制,進一步探索問責考核等,以期進一步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關鍵詞:“三資”管理;問題;根源;農村集體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36-0019-03
近年來,澄江部分鎮(街道)、村(社區)沒有正視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簡稱“三資”)的現狀,“三資”管理工作規范化進程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的各項工作進度極不匹配。存在諸如家底不清、管理不規范、民主機制不健全,責任意識、規矩意識淡薄等問題,導致部分村(社區)出現資產因管理不善而損耗甚至流失,資源因處置不當而被隱匿甚至被侵吞等問題,個別村(社區)因集體“三資”管理問題導致干群關系惡化甚至引發嚴重的群集上訪,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穩定。本文通過對澄江市農村“三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以調查后發現的突出問題為例,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需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做一些粗淺的探討和研究,希望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幫助,從而達到維護群眾合法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目的。
一、澄江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現狀
澄江市委、市政府把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與“三農”工作同步推進,嚴格按照“健全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的要求,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進行了不斷探索和完善,2002年全面推行村級財務委托代理服務制,2017—2018年集中人力物力對全市轄區內45個村(社區)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巡察。針對日常監管和專項巡察發現的問題,進一步完善了《澄江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實施辦法》和《澄江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實施細則》。通過不斷健全和完善“三資”管理相關制度,促進民主管理規范化,加大違紀違法行為查處力度等措施。目前,澄江市的“三資”管理工作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軌道,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二、澄江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管理不規范,存在漏洞
一是資金管理不嚴格。近年來,上級安排的財政性資金由市財政局直接管理,加之各級檢查較嚴,這部分資金管理較為規范;但在村(社區)集體的一些發包收入、社會捐贈資金等方面,管理不規范的現象依然存在,村(社區)提取大量現金、坐支或賬外結算的問題時有發生,存在資金安全隱患。例如,龍街、左所、高西、立昌、忠窯等社區、小組到清真寺參加“圣節”,到寺廟參加“高香節”“大寺開光”,并以300~3 000元的標準用集體資金捐功德。中壩社區2017年2月現金支出26筆,金額251 500元。二是資產管理不完善。一方面是資產臺賬管理不完善,雖然各鎮(街道)都組織對本轄區集體經濟組織開展了清產核資,并按要求建立了資產管理臺賬,但由于農村集體資產構成情況復雜、分布范圍廣泛和鎮(街道)農經人員力量不足等原因,資產權屬發生變化后不能及時更新資產管理臺賬,造成部分資產管理臺賬形同虛設。另一方面是對集體投資建設的公益用房、倒閉后集體企業資產、社會捐贈資產等,未納入賬務核算和臺賬登記管理,造成集體資產流失。三是對國家政策性補助形成的公益性資產未進行權屬劃分,造成權屬虛置。例如,祿充社區公廁、苗木基地等出租合同不知去向,管理失控。三是資源管理工作質量不高。對集體的耕地、林地、山地、水域等自然資源,由于估價及折價標準不統一、工作人員怕麻煩等原因造成登記不完整、估價不準確、不提折舊,甚至于不登記,從而導致資產不明,價值縮水,長期流失在外被私人占用,損害了群眾的利益。比如,九村鎮由于部分山林權屬不清,群眾意見較大,農村土地確權工作至今尚未結束。
(二)民主集中制貫徹落實不到位
一是村(居)民理財小組履職不充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村(社區)理財小組沒有充分發揮監督職能,只是草草地簽字了事,甚至有的村(社區)理財小組成員私章由一個辦事人員統一保管,需要時“一蓋了之”,村(居)民監督職能沒有有效履行。例如,萬海、祿充社區部分工程項目由社區個別領導個人決定直接安排開工建設,理財小組成員不開會進行審核落實,不清楚具體的開支情況就要求簽字。二是“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執行不嚴格。對“四議兩公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集體決策程序不規范,未能落實群眾的參與權、決策權、知情權和監督權。村(居)務公開沒有認真按相關要求執行,一些村(社區)在公開時對一些重大和群眾敏感的問題避而不談,群眾從公開欄上不能全面了解真實情況。例如,下壩社區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財務憑證中,多次所附公示照片相同;2017年1月,牛摩村喬遷購置相關辦公設備、用品161 140元,未按“四議兩公開”工作程序實施。三是資產資源交易混亂。一些村(社區)在承包、流轉以及處置集體房屋、耕地、林地、山地、水域等資產、資源時,有的程序不合法,有的過程不公開,有的甚至收入不入或少入賬,一些村(社區)簽訂合同和文書檔案管理極其不規范,存在合同要素不全,條款不清楚,更有甚者連書面合同都沒有簽訂,不顧集體和群眾性利益隨意變更、終止、延長合同,合同文書管理問題層出不窮,出現糾紛時無法分清責任,造成村集體和群眾利益受損。例如,2016年明星村與云南山泉水業有限公司簽訂的租賃補充協議中,租賃時間為2006—2056年,期限長達50年;養牛白社區鎖梅小組2011年出租荒地196畝,租期為50年。四是管理方式不科學。目前,澄江市各村(社區)農村“三資”信息化管理業務水平參差不齊,“三資”管理平臺使用率不高,加上管理人員更換頻繁,造成規范化管理工作推進緩慢。甸心村小組集有公房被個人侵占、中壩機動田長期租用不交租金。
(三)村(社區)對“三資”管理的原則性不強,責任意識同上級要求差距較大,規矩意識淡薄
村(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發揮不到位。部分村(社區)民主管理水平不高,議事決策不規范;村(社區)、組干部履職不到位,少數社區、組干部損公肥私。一是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為。誤工、誤餐和補助發放不規范。超天數發放誤工、超范圍發放誤工。未經審批發放誤餐補助。部分社區擅自向“兩委”及監委委員發放各種補助。例如,明星村委會除財政發放的補助外,2016年提高崗位補貼250~650元;龍街社區2017年5月1日發放“村三委”9人3天每天100元的“五一”節仙湖路環境整治誤工費共計2 700元;海關社區2016年12月27日社區自辦伙食支出2 277.8元,無自辦伙食原因、無發票、明細清單。二是工程項目招投標不規范,工程監管薄弱。村、組招投標流于形式,部分工程項目未經招投標,簽訂合同后隨意增加工程量,且不履行必要的手續及程序,結算金額遠遠超過合同金額。大宗固定資產采購不按規定上報審批的情況,工程項目驗收走過程,驗收手續不完善。例如,2016年3月上壩村委會梅竹小組村莊整治工程,合同總價867 700元,結算價1 099 553元;2016年7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加層工程,金額為213 800萬,采用跟標的方式。龍潭村委會5座生態公廁建設項目,合同中標價、施工合同簽定價均為43.4萬元,工程決算72.4萬元,超概算29萬元,超66.8%,項目新增工程量沒有合法完整的手續。
三、農村“三資”管理存在問題的根源
(一)鎮(街道)農經機構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監督不到位
近年來,隨著澄江市鎮村建設工作的推進,各鎮(街道)農經站工作人員大量抽調各種工作組,造成鎮(街道)農經身兼多職,工作人員監管主動性不強,監管工作主要是對資金的監管,資產、資源怕麻煩不想管理,怕得罪人。
(二)村(社區)干部法律意識不強,財務管理人員專業素質低,在財經紀律的執行上有偏差
一是部分干部在選舉到村(社區)工作前大多是普通農民,文化素質一般都不高,沒有學過相關的法律法規,在處理村(社區)工作時沒有法律意識。二是村(社區)財務人員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外出打工困難,有的年齡大,文化水平高的容易被上級調走,人員變動頻繁,致使財會人員知識水平不能適應工作需要。三是對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滯后。由于農經工作經費不到位,對相關財務人員業務培訓次數少,培訓的內容簡單,達不到培訓后干好工作的目標。
(三)監管不力,效果差
一是農業部門和鎮(街道)缺乏部門聯合監督措施,相互推諉,職責界限不清,造成監管缺位。二是審計工作不到位。公車改革后,事業單位人員沒有納入改革范圍,導致農業部門工作人員不想下鄉,業務能力退化,只是換屆的時候安排人員進行經濟責任審計,還有就是部分鎮(街道)主要領導和農經工作人員有老好人思想,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考慮,不愿對有問題 村(社區)及時進行審計,造成基層審計監督工作不力。三是基層干部民主集中制執行不到位。有的村(社區)主要領導,大事不開會,小事開大會,其他干部怕得罪人,不敢監督不想監督。
四、澄江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建議
農村“三資”管理工作,要抓住民主這一本質,加強監管這一手段,采取健全機制這一關鍵措施,從而達到保質增效這一目的。要不斷完善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各項工作制度,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進一步規范管理,不斷強化監督措施,最終形成主權清晰、責任明確、經營有效、決策民主、監督有效的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
(一)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各部門在農村“三資”管理中的職責,形成聯動機制
村(居)民委員會是農村“三資”管理工作的實施者;鎮(街道)黨(工)委、政府(街道辦)在農村“三資”管理中負領導責任和監督責任;農經部門負責業務指導;財政部門負責農村“三資”工作人員會計培訓和對撥出財政資金監督;審計部門負責農村“三資”審計工作,采取定期和專項審計措施,加強村主要領導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紀檢監察部門負責違紀違法行為的查處工作;鄉鎮應配備“三資”專門管理機構及人員,認真履行職責,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工作。
(二)健全制度、規范管理,建立健全民主監督機制
一是村(居)民民主理財小組要認真履職,村(社區)的資金、資產、資源發生變化必須由理財小組成員集體審核并負責向群眾公布;重大開支、資產變更、資源出租或出售必須召開村(居)民大會或村(居)民代表大會做出決定。二是充分發揮社區監督委員會監督職能作用。村(社區)監委會要認真督促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強化對集體議事規則、公開工作、“三資管理”等重要事項的監督,認真履行質詢權、審核權、建議權,大膽履職,對監督工作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制止和糾正,并落實好重要事項報告制度。三是充分利用村(居)務公開欄,按照上級有關要求,對集體資金變動、資產變更、資源出租、工程項目建設等群眾關心的村內事務要及時公開;鎮(街道)紀檢監察機關要設立群眾監督意見箱,及時收集、掌握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時采取措施整改,并向群眾作出回應。四是農經、審計、財政、紀檢要成立聯合監督小組,聯合行動及時處理“三資”工作中出現的各種違法違紀問題。五是探索總結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成功經驗,健全完善資產資源處置制度。建立農村集體產權交易中心,規范農村集體產權交易行為。集體資產、資源的承包、租賃、出讓行為發生前,應按法定程序進行科學評估,按市場行情合理確定價格,按照“公開、公正、公平”原則,在一定區域內進行公告,之后才能進行公開招投標。招投標工作結束后按要求簽訂書面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責任,合同文書檔案要交由鎮(街道)歸檔管理,村(居)民代表和相關工作人員要對合同履行情況進行監督,集體收入應及時入賬,定期公開。六是加強“三資”人才培養工作力度,充實農村“三資”工作隊伍,加強對村組領導、財會人員、民主理財小組成員及農業部門“三資”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為干好“三資”工作奠定基礎。
(三)探索問責考核,鞏固監管工作成效
一是明確職責,強化行為規范。澄江市農業主管部門對未做好農經業務指導工作和未制訂全縣“三年一輪審”計劃存在監管不規范行為負主要責任。鎮(街道)應對鎮(街道)農經員、代理會計未專職專用的;鎮(街道)農村“三資”監管代理服務機構、辦公設施等配備不齊全,造成“三資”代理不能正常運作,影響村集體資產管理與監督的;沒有制定村(社區)集體“三資”管理監督具體規定或管理監督措施不力的;未落實“三年一輪審”制度,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審計整改意見、處罰決定監督落實不到位等行為負主要責任。二是加大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情況在鎮(街道)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村監會績效考核中的比重。組織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把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職責履行情況納入領導干部工作考核的工作機制,紀檢監察部門要加強監督執紀問責,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問題突出的鎮(街道)進行集中整治,形成嚴管嚴查的工作態勢。三是強化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履職問責。未在規定時間內報賬超過3個月的,列入財務整治重點村。村(居)務監督委員會主任及成員無正當理由連續三次不參加集體理財的、對集體合理性開支拒不理財簽名或抵制理財的等不履行職責或不正確履行職責的,經屬地鎮(街道)黨委(黨工委)警示不糾正的,應按程序建議依法罷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