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芷鈴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分屬兩大古老文明,卻在歷史上和現實中都創造了不同文明之間美美與共、包容互鑒的佳話,在世界文明交往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前,世界進入新一輪動蕩變革期,中阿亟需進一步深化人文交流,增信釋疑,為雙方關系的持續深化發展注入富有溫情的人文力量。
中阿友誼傳承千年底蘊深厚,古今“絲綢之路”成為連接不同時期中阿人文交流的紐帶。東漢時期的公元97年,西域都護班超派遣屬官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經條支(約在今伊拉克境內)抵達安息帝國(伊朗前身)西界海濱。甘英之行是當時中國政府使者西行最遠的記錄,也是中國與阿拉伯地區正式交往的開端。古代中阿人文交流主要依托于頻繁往來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的中阿商旅、僧侶教士、旅行家及學者,其中很多人寫下了重要的游記見聞。例如,著名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曾在14世紀游歷中國,并撰寫記載中國風土人情的《伊本·白圖泰游記》,該著作至今對研究中阿民間友好關系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15世紀時,中國明朝時期的穆斯林航海家鄭和也曾到訪阿拉伯國家。近代以來,由于中阿雙方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西方殖民主義侵略,兩大文明的交往有所受阻。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埃及成為首個與中國建交的阿拉伯國家。在中埃建交的帶動下,中阿文明交往恢復活力。2004年,中阿合作論壇成立,中阿文明交往自此開始走向規范化、縱深化。2012年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當代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為中阿文明交往帶來重要戰略機遇。中阿人文交流在此框架下日趨活躍,極大促進了雙邊民心相通,為中阿務實合作進一步走深走實提供了堅實基礎。
中阿政治互信的不斷深化,為人文交流注入強大動力。2004年舉行的中阿合作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將中阿關系定位為“平等、全面合作的新興伙伴關系”,雙方關系由此進入了集體對話合作的軌道。2010年,中阿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提出“建立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中阿戰略合作關系”。2018年,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上,雙方宣布建立“全面合作、共同發展、面向未來”的中阿戰略伙伴關系,雙方關系邁向新的歷史起點。近年來,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在彼此對外戰略中的地位顯著上升,并在雙邊層面建立了12對戰略性質的伙伴關系。與此同時,中阿雙方元首和高層的頻繁互動,引領了中阿戰略伙伴關系發展,雙邊政治互信也因此不斷增強。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人文交流和政治互信、經貿合作共同構成中國對外關系發展的三大支柱。中阿關系的不斷升級、交流機制的日益完善為兩國人文交流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和有力的法律保障。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都有著追求和平與發展的訴求。對中國而言,加強與阿拉伯國家的合作,有助于踐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彰顯中國的大國擔當。同時,阿拉伯國家普遍的發展轉型需求也為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中國方案的落地提供了難得機遇。對阿拉伯國家而言,2011年發生的“阿拉伯之春”使其普遍遭遇“失去的十年”,因此當前多國政府將經濟發展視為當務之急,而在短短幾十年里使國家實現經濟騰飛的“中國經驗”受到阿拉伯國家的普遍重視。同時,“一帶一路”倡議及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等領域的優勢,也將有力促使阿拉伯國家實現發展轉型。此外,美西方國家長期在中東地區推行的霸權主義不得人心,相較之下,中國“不尋求勢力范圍、不培植代理人、不填補權力真空”的立場深得阿拉伯國家的贊譽與認可。面對中阿關系的走近,美西方國家大力鼓吹中國意欲填補美國在中東地區留下的“權力真空”,意圖為中阿關系制造“裂痕”。在此情形下,雙方加強人文交流,夯實民意基礎,以此為中阿關系發展注入“穩定劑”和“粘合劑”的必要性越發凸顯。
在中阿合作論壇的引領下,中阿人文交流機制日臻完善。自2004年至今,中阿合作論壇已在其框架下建立17項合作機制,其中涉及多項人文交流,例如建立中阿關系暨中阿文明對話研討會、中阿新聞合作論壇、中阿城市論壇、中阿北斗合作論壇、中阿婦女論壇、中阿衛生合作論壇、中阿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等。自2013年以來,中阿已舉辦24項機制性人文交流活動。同時,中國經由中阿博覽會、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中非合作論壇與伊斯蘭合作組織等平臺,在各個圈層實現了與眾多阿拉伯國家的互動,這為中阿全面對話提供了更多渠道。此外,諸如“歡樂春節”“中阿絲綢之路文化之旅”“意會中國”等“一帶一路”倡議合作框架下的文化交流活動,也對豐富中阿關系內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阿人文交流機制建設的不斷完善帶來累累碩果。教育方面,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為阿拉伯國家培訓各類人才2.5萬余人,向阿拉伯國家提供約1.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阿拉伯國家“漢語熱”現象不斷升溫。截至2022年10月,已有15個阿拉伯國家的高校開設中文院系,13個阿拉伯國家建有共20所孔子學院及兩個獨立孔子課堂。其中,沙特阿拉伯已宣布將中文納入該國所有教育階段課程,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教授漢語的公立學校數量已增至142所。文化方面,中阿雙方已成功舉辦九屆中阿關系暨中阿文明對話研討會。2014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立項“絲路書香出版工程”,該項目目前已開展中阿典籍互譯100余項。影視方面,近年來,一系列中國影視作品走入阿拉伯國家。截至2021年3月,由華策影視集團運營的海外社交媒體平臺阿拉伯語頻道的訂閱用戶已逾50萬人,該頻道已上線40余部中國電視劇,總觀看時長達5300萬小時。旅游方面,2018年阿拉伯國家公民來華旅游人數達33.88萬人次,中國公民首站赴阿拉伯國家旅游人數共計145.68萬人次。飲食文化方面,中阿農業合作論壇、美食文化節、中國國際清真食品博覽會等活動,推動了中阿農業合作機制的建立,使雙方得以在飲食文化上相互品鑒。衛生方面,自2013年以來,中國向阿拉伯國家派出醫療隊80批次、醫療隊員近1700人次。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后,阿方堅定支持中國抗疫,并與中國一道反對美西方國家將病毒溯源政治化。中國則向阿方提供大量抗疫援助,截至2022年10月,中國向阿方提供新冠疫苗總數已超3.4億劑。

2022年12月19日,第五屆“阿拉伯藝術節”開幕式專場演出在江西省景德鎮市上演。
當前,中阿人文交流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一是中阿民間彼此存在一些刻板印象,這可能會對雙方交流的進一步深化造成一定阻礙。從中國方面看,民眾普遍對阿拉伯世界存在兩個差異較大的印象:一是油氣資源豐富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土豪”眾多,生活“揮金如土”;二是敘利亞、利比亞等國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而一些阿拉伯國家民眾對中國也有誤解。例如,在埃及等阿拉伯國家,部分民眾在以低價購買“山寨產品”后,由于其耐用性較差,就認為“中國制造”整體質量低下。二是美西方國家仍試圖在不同文明間制造斷層線,從外部干擾妨礙中阿人文交流合作。例如,美西方國家不斷在國際媒體上鼓噪“中國威脅論”“伊斯蘭恐懼癥”等負面話題,這對雙方民眾理解彼此文化造成了一定誤導。三是相較于美西方國家文化產品的對外輸出規模,中阿對外輸出的文化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仍有待進一步提升。當前,部分阿拉伯國家民眾對中國影視作品的印象仍停留在李小龍、成龍等功夫巨星的電影作品上。
然而,中阿人文交流發展的光明前景毋庸置疑。2022年12月9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阿峰會上提出中阿務實合作“八大共同行動”,其中兩項涉及人文交流。一是文明對話共同行動:未來中方將廣邀阿方各領域人士來華交流,為阿拉伯國家培養文化和旅游人才,并同阿方深入實施百部典籍互譯與視聽節目合作等項目;二是青年成才共同行動:中方將舉辦中阿青年發展論壇,邀請阿方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科研交流等。這些舉措將為中阿民間交往提供有效窗口,打破彼此的刻板印象。同時,增加文化產品的相互輸出也有助于雙方民眾通過文學和影視等文化作品了解彼此日常生活,消融文化差異。
總而言之,中阿峰會取得的豐碩成果將使中阿增信釋疑的基礎變得愈發堅實。未來,中阿人文交流將繼續傳承友好、開創新篇,為構建中阿命運共同體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