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文
在2023年新年致辭中,英國首相蘇納克承認,過去的一年對英國來說是“艱難”的,而且這些使英國艱難的問題不會在新的一年“消失”。但是,他仍表示相信2023年英國有機會“在世界舞臺上展示最好的一面”。2021年,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世界排名第五。即使2022年被緊隨其后的印度超過,也仍是位居世界第六的重要經濟體,具備發揮世界影響力的能力。不過,在我們期待英國展現“最好一面”的同時,不妨思考一下它的問題為什么不會消失。
2022年10月,里希·蘇納克經過議會選舉,接替在職44天的特拉斯,出任本屆保守黨政府執政三年來的第三位首相。毋庸諱言,他接手的是個“爛攤子”。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2022年8月的估算數據,第三季度經濟增速繼續放緩,實際GDP環比下降0.2%。根據經合組織發布的數據,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英國經濟增速在七國集團中倒數第一。與此同時,10月底英國通貨膨脹率為11.1%,達到40年來的最高水平。避免國家陷入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并存的“滯漲”狀態,已是英國政府2023年的當務之急。
對于各國政府說來,擺脫“滯漲”都不得不在提高經濟增速和遏制通貨膨脹兩個目標之間做出選擇,前者需要執行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而后者恰恰相反。特拉斯首相曾經推出“迷你預算”,試圖在通脹高企的情況下通過減稅來刺激經濟增長。由于政策思路草率而且混亂,特拉斯的舉措造成英國的國債、股票和匯率同時下挫,使她成為英國歷史上最短命的首相。有此前車之鑒,蘇納克的政策選擇其實只有先通過央行加息縮表來降低通貨膨脹,同時控制公共開支增幅,以損失經濟增速為代價恢復宏觀經濟的平衡。2022年,英國央行已將基準利率從年初的0.25%增加到3.5%,市場普遍預測其加息周期將持續到2023年11月,達到4.7%左右。這種做法的負效應是短期內將加劇英國的民生困境,中長期可能造成失業率上升和國際競爭力下降。
蘇納克政府的政策很快招致國內民眾的大規模抗議,包括鐵路、機場、郵政、大學、邊檢和醫護人員在內的各大公共雇員工會先后組織罷工要求增加工資。2022年11月下旬,英國150所大學的7萬多名雇員舉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罷工,要求在高通脹背景下增加薪資。雖然罷工影響到250萬名學生的正常教學,但英國大學生聯盟還是表示了對罷工的支持。11月24日,11.5萬名皇家郵政工作人員進行48小時罷工。12月中旬,英國鐵路、海事和運輸工人全國聯盟組織4萬名雇員罷工,對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的交通服務產生重大影響。12月15日和20日,英國護士行業工會“皇家護理學院”發起兩場大罷工,數萬名護士走上街頭,抗議薪資待遇與工作條件。同期,英國公費醫療國民保健服務(NHS)的急救人員也組織了罷工。這些“體制內”人員的罷工對英國社會生活產生了不小影響,未來還有可能進一步擴大范圍。
面對財政緊縮引發的罷工浪潮,蘇納克拒絕與罷工者談判,強調他的政府已“做出艱難但公正的決定來重新控制借貸和債務”,而給公共雇員增加工資意味著擴大公共債務規模,在目前情況下是不可能的。為減少罷工帶來的社會影響,英國政府聲稱已經準備動用軍隊來替換罷工的救護和海關人員,將采取果斷行動減少國民保健服務的患者“積壓”問題,著手減少公共交通運輸體系罷工造成的社會影響。也就是說,蘇納克政府準備頂住公共雇員罷工的壓力,執行從緊的財政政策以阻止英國經濟滑向“滯漲”。
與這些有組織的公共雇員相比,其實還有更多英國人默默地在高通脹中忍受著低工資乃至失業風險帶來的壓力,他們甚至連通過罷工宣泄憤懣的機會都沒有。此前,財政大臣杰里米·亨特在議會公布秋季預算案時表示,英國政府將在未來幾年持續提高稅收和減少財政支出。也就是說,英國人在未來幾年都要準備“過緊日子”,耐心等待政府有效抑制通貨膨脹水平之后的經濟復蘇。那么,英國可能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層面的對策,未來幾年在相對較低通脹水平下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嗎?答案是不容樂觀。
第一,英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復蘇的依賴性很強。與德法等歐洲大國相比,英國“去工業化”程度更高。上世紀80年代“新自由主義”改革后,英國政府持續放松金融管制,大量資本進入金融業和服務業,其他產業投資尤其是研發投入長期不足,造成經濟結構脫實向虛、老工業化地區失業嚴重、城市發展停滯,這使得英國經濟長期受到內需不足和產業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困擾,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世界經濟的低谷期。
第二,英國宏觀經濟政策受美國政策的影響更大。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后,美國成為英國最重要的國際貿易伙伴。據英國官方統計,2021年英國對美國出口471億英鎊,占英國出口總額的14.8%,在英國外貿伙伴中排名第一,同期從美國進口384億英鎊,占英國進口總額的8.2%。對嚴重入超的英國來說,這87億英鎊的貿易盈余是非常可貴的。同時,由于美聯儲的利率調整對世界經濟走勢具有重大影響,英國央行和美聯儲之間存在較高的利率同步性,通過匯率對國內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能力很低。結果,在經濟上美國“感冒”就會導致英國“發燒”,使其經濟自主性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處于較低水平。

2022年12月27日,英國鐵路、海事及運輸工會(RMT)成員2022年最后一輪罷工結束后,倫敦國王十字車站擠滿了終于可以乘火車出行的乘客。新年過后新一輪罷工又已開始。
第三,英國國內民情和政局變化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對任何政府來說,長期實行加稅和壓縮公共開支都會面臨很大的政治壓力。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在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下,2023年英國的家庭收入可能下降7%,回落至2013年的水平,創造了自1956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大跌幅。不難想象英國民眾由此產生的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在2022年5月舉行的英國地方議會選舉中,執政的保守黨丟掉12個議會控制權和483個席位。2025年1月英國又將舉行議會選舉,蘇納克政府必須在兩年時間里通過緊縮政策穩住英國經濟的基本盤,否則不僅保守黨將失去執政地位,而且緊縮政策的失敗無疑會加劇英國經濟滑入滯漲陷阱的風險。
對英國來說,增強經濟上的自主性是維護政治自主性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情況看,要實現這個目標,對英國來說無疑是非常困難的。英國脫歐公投之后,保守黨政府公布了野心勃勃的“全球英國”計劃,聲稱將致力于維護英國的國際“領導力”。但是,從此后英國的政治行動來看,它卻正在加速成為美國全球戰略的“急先鋒”甚至“馬前卒”,而這不僅會長期影響英國的國家利益,而且會使其難以在世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
英國目前的經濟與社會困局與上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和美國總統里根同步推進新自由主義改革是分不開的。由于片面強調國家“后撤”和放松管制,英國實體經濟的根基受到嚴重削弱。這樣,在世界經濟的上升期,英國可以通過金融業、服務業掙到很多“快錢”,同時依靠大量低質量、低收入崗位粉飾就業數據。但是,當世界經濟處于下行通道的時候,缺乏自主性的英國經濟勢必陷入比其他經濟體更大的危機。事實上,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歷屆英國政府都做出很多努力,試圖改變這種經濟結構性問題。卡梅倫政府曾發布《2010~2015年政府政策:產業戰略》白皮書,將“產業戰略”概念重新納入保守黨的政治詞典。脫歐公投后上臺的特雷莎·梅政府對“產業戰略回歸”的態度更加明朗,承諾構建英國“現代產業戰略”并在政府設立相應的執行部門,政策重點包括建立產業發展基金、強化科技教育培訓、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和推進區域平衡發展,等等。約翰遜執掌保守黨政府后,在推動“國家回歸”方面也推出不少積極舉措。但是,應該說保守黨政府“修正新自由主義”的時機不好,先后受到脫歐、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的影響,使得政府重塑國家產業基礎的財力受到很大限制,政策優先性始終不足,取得的績效難以令人滿意。
從歷史上看,上次英國經濟出現“滯漲”還是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后,后來經過撒切爾夫人領導的保守黨政府在80年代推行“新自由主義”改革才走出困境。對英國政府來說,現在的問題是已經無法復制撒切爾夫人的成功經驗。原因一是經過上世紀80年代的私有化改革,英國可供出售的國有資產已經不多;二是英國實體經濟受到嚴重削弱,在美國堅持自顧自搞“再工業化”的背景下,英國想在產業上分一杯羹恐怕絕非易事;三是世界經濟格局已經發生深刻變化,隨著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崛起,英國已經不可能重回制造業大國位置,只能向制造業強國的方向努力,而這又面臨著發達國家的激烈競爭,英國具有優勢的領域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增強經濟自主性恐怕需要另辟蹊徑,廣泛開展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在全球經濟中重新找到可以持續發展的路徑。在這個過程中,中英合作可望發揮積極作用。根據英國官方統計,中國已是英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和第六大出口目的地國。只要雙方秉持新型國際關系理念不斷創新合作方式,中英務實合作的前景就非常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