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
(中共廣州市黃埔區委黨校,廣東 廣州 510000)
“組織起來”農治思想的基本邏輯建立在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基礎之上,即人多地少、農業生產條件落后、國家工業化壓力空前。新時代,打贏全面脫貧攻堅戰之后,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基本思路是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走好農業合作化的道路,一個重要的思路也是強調農村“組織起來”。如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從“組織起來”思想那里獲取思想資源并獲得現實啟示。
我們國家在近代與工業化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一九四九年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我黨執政的目標追求。面對廣大農村生產力落后的事實,加上國家經濟基礎本就薄弱,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就考慮通過把農村的人力、物資等生產資料和生產力集中組織起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就集體經濟的功能而言,鄉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造成基層工作缺乏活力,因為群眾組織力不是憑空出現的,不是靠標語口號宣傳和開會傳達就能塑造建立的,經濟是基礎,鄉村集體經濟自身薄弱的狀況不僅無法保證自身發展,也無法保障農村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事業,無力滿足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這種集體組織無法有效發揮組織力,更無法有效發揮號召力和引領力。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毛澤東的思路是“逐漸的集體化”,即集中力量辦大事。所以,新中國通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農村的集體發展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黨面對的是一窮二白的爛攤子,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經濟社會建設需要大量的投入。土改完成后,黨面對的是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最直接的是廣大干部在征糧和購糧上的困難。所以,希望在農村實行集體化,減輕行政制度成本。這條路從短期看,可以滿足國家建設的資金積累,但從長期來看,我國人多地少,大量的農村人口是否必須限制在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產,在毛澤東看來,這條道路從長期看是行不通的。所以主張把農村組織起來,不是單純發展農業,而是要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發展多種經營,發展農村的工業和商業。這樣一方面就地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減輕城市的發展負擔。另一方面,通過組織起來,發展多種經營,實現在地城鎮化,實現多種產業的發展,特別強調人民公社辦工商業,“逐步把一個適當數量的勞動力從農業方面轉移到工業方面”[1]。
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結構處于自然經濟狀態下,表現出超穩定狀態。這一結構被外來的西方資本主義勢力打破,西方想方設法從清政府和人民手中攫取大量利益,清政府也加重了從農村的資源攫取力度。由于缺少強有力的現代化基層組織體系,農民將斗爭矛頭直接指向政府組織或“洋人”,農村成為中國社會與政治不穩定的一個根源。固然,1949年后,由于社會發展條件的限制,農村存在著流動困難、物質資料匱乏、文化產業不豐富的問題。同時現實是廣大農村人口對物質和文化都有實際的需求。那么有沒有可能在基礎條件不好的情況下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我黨的重要經驗是通過組織起來,在農村建立黨組織,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最大程度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集中力量,進行農村建設,這樣利于農村走向善治。
中國小農經濟的本質決定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社會并沒有寬覆蓋度的全民保障體系。新中國建立后,各方面的基礎不好,國家能夠給予農村的財政支持有限,而且農村人口巨大,要提高這樣一個如此大規模人口國家的保障水平,困難程度是可以預見的。但我們黨的執政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不能忽視回避這個問題。早在1945年5月,毛澤東指出,“所謂掃除文盲,所謂普及教育,所謂大眾文藝,所謂國民衛生,離開了三億六千萬農民,豈非大半成了空話?”[2]所以解決這個問題,肯定不能照搬西方和蘇聯的條條框框,必須切實結合中國的國情,通過“組織起來”,依靠自己的力量,將關注重點放在農村。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要體現出優越性,基礎性的保障在當時看來是題中之義。比如,為保障農村的醫療,毛澤東提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放在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去”[3],建立赤腳醫生制度,解決廣大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保障農村的教育,創建各種普通學校和職業技能學校,滿足廣大農村對基礎人才的需要;建立五保戶制度,保障鰥寡孤獨人民的基本生活等。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最為重要、最為艱難的是開創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是為全球解決鄉村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我國干好鄉村振興事業,本身就是對全球的重大貢獻[4]。從普遍情況而言,當今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有了巨大的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有了巨大的進步。同時鄉村也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由于農村人口回歸于原子化狀態,面對強勢的資本和權力力量,農民沒有話語權,自身的利益無法得到充分有效保障。所以,“組織起來”思想應當成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底色。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①武少民,方敏,顏珂,等:《總書記這樣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2022-03-01),據人民日報: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071581623517452&wfr=spider&for=pc。。“組織起來”是促進鄉村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打贏全面脫貧攻堅戰之后,實現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銜接,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等,都需要人才干部物質的保障。誰來保障,怎么保障,需要“組織起來”。在實踐中,通過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共同富裕,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得到加強,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通過“組織起來”打贏脫貧攻堅戰,向著共同富裕邁進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宗旨、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
農村是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和蓄水池。應對歷次經濟社會危機,農村都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這次新冠肺炎,也是一次大的公共衛生危機。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相較城市,疫情對農村的沖擊明顯小于城市。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存在組織結構穩定性的優勢。特別是在應對受疫情影響出現的無人監護特殊群體時,黨組織安排專人照料,體現了我黨人民至上的精神。總體上來看,農村對此次危機的應對能力明顯高于城市。未來,一定存在著各種風險危機,必須充分吸取“組織起來”的思想資源,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危機。
目前有一種傾向,一提到鄉村振興,很多人都想到要依靠鄉賢、能人或者經濟大戶,也有想要依靠社會志愿者。這些力量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但不能遮蔽黨的領導的作用。歷史與現實都昭示我們,農村的發展需要內生性的凝聚力和主心骨,黨就是農村主心骨的角色。民國時期的鄉賢治理模式并沒有解決農村的發展問題。
加強黨對農村的領導,要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工作領導體制。黨組織要把黨員培養成農村帶頭人,以集體經濟為依托,發揮鄉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堡壘作用和道德教化引領作用,實施“頭雁領航”,全面建強農村基層組織,建立健全農村干部工作待遇正常增長機制。同時,要嚴防農村基層組織脫離群眾傾向。要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實現監督執紀全覆蓋、無禁區,加強村民自治、自我監督能力。
同時,必須關注軟弱渙散黨組織的界定問題。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村基層黨組織作出了巨大貢獻。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一些基層黨組織未能很好貫徹執行相應政策措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鄉村振興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同時要符合農民發展意愿。在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一定要把握界限和向度。
鄉村振興的主體是組織起來的農民。租地農民在封建社會是缺乏主體性的,即使是有地農民,面對地主等強力封建勢力,也無法有效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也缺乏保護自己利益的手段。鄉村振興背景下,無論是大企業下鄉還是工商資本下鄉,農民的主體地位需要得到充分彰顯。固然,經過土地流轉,農民可以通過做工來獲取收入,或者收取租金,或者租售自己的房屋、產品來獲得收入。這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但這里面存在著隱憂和現實的教訓。
農民主體地位的實現,首先,需要堅持和完善基層民主治理體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鄉村民主選舉,把農民組織起來,使農民群體能夠選擇代表自己利益的黨員和群眾,為廣大農民服務。其次,要搞清楚現在農村有哪些人,我國鄉村發展差異巨大,有些戶籍雖然在農村,但是一直在城市工作,偶爾回到農村,這些人算不算農村的主體?最近幾年,農民土地流轉給大戶,這些大戶算不算農村的主體?所以,要理清這些問題,要努力實現農村和城市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觀念融合等方面,使農村成為人人向往之地。再次,激活農村的內生動力。一方面要通過組織起來,培養農民的主人翁意識,讓農民懂得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要通過各種專業性的社會組織的幫助,提高農民參與農村治理的能力。
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體,要組織起來,必須有集體經濟的載體。“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升黨組織凝聚服務群眾的能力。”[5]應當說,目前不少農村地區,特別是一些貧困村的集體經濟是薄弱的。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勢衰,加上一些農村本身的自然資源基礎、產業基礎等都相對薄弱,農民無法獲得集體經濟的收益,甚至還要補貼集體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不是要突破原來的土地集體所有制,“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①《習近平: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能改垮了》(2016-04-29),援引京華時報,據央廣網:https://news.cnr.cn/native/gd/20160429/t20160429_522018106.shtml。
首先,辦好農民合作社,必須牢牢把握其“姓農屬農為農”的特質。需要指出的是,一段時間以來,在政策層面基本不用“農業合作化”,而是推行“專業合作社”。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視察吉林農村時,直接強調“走好農業合作化的道路”②《央視網評:走好農業合作化道路》(2020-07-23),據央視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991884874479304&wfr=spider&for=pc。是有顯著意義的。其次,要利用當前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通過科學設置集體土地的權利,使所有農民利益與土地聯系起來,并造成對村社集體的賦權,從而重新激活村社集體,形成村社集體“算平衡賬”的能力,真正將農民組織起來[6]。再次,確立共建共治共享農村發展機制。沒有廣大農民參與、農村無法享受到實惠是無法實現鄉村振興的。要積極推行村務公開,摸清集體經濟價值,提高農民參與度,竭力避免出現把農民排除在外的暗箱操作問題。要按照集體經濟集體受益的原則,合理設置集體分紅原則,確保農民利益公平。
一家一戶單打獨斗是無法抵御市場沖擊的,也沒有足夠力量擴大生產。以往農村發展主要依靠第一產業,農民生產的產品具有自然經濟的特征,主要為滿足自己需要,在產品剩余的情況下,才會進入市場,與規模經營生產相比,這些產品難以標準化,無法進行流水線生產;農產品具有季節性強、損耗率高、保鮮期短、冷鏈運輸成本高的特征;一些地區雖然自身存在著歷史、人文、自然、特產等資源稟賦,但是老百姓無法了解新技術,也無法了解新世界,所以資源開發利用存在難度。鄉村振興通過組織起來,構建農村產業發展結構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辦好農村的事,關鍵在黨。推動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只有千方百計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動員起來、凝聚起來,才能形成最磅礴的變革農村的力量。總地來說,深入研究毛澤東“組織起來”農治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梳理關于農村發展的豐富歷史信息。同時,也能夠為今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一份可借鑒的思想資源與歷史遺產,對現實也具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