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元梅
(福建師范大學 文化旅游與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家庭是社會體系中最基本的、最古老的組織形式,通常由兩個或多個成員因認領、血緣、婚姻等關系而構成。在科技發展及經濟建設的背景下,家庭作為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也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各種與家庭有關的問題不斷呈現復雜化與擴大化的特點,并且這些問題對我國社會發展及經濟建設所帶來的影響日漸顯著。人們開始認識到功能完善與和諧穩定的家庭對社會、社區及家庭成員的重要性。社會工作是解決家庭問題的工作,是一種將那些在社會變遷下容易受到困擾和影響的家庭,作為基本目標的社會服務。社會轉型導致家庭變遷,家庭變遷導致家庭關系、家庭功能都發生了變化,從而引發了嚴峻的家庭問題。而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的開展擁有鮮明的必要性。
社會轉型主要指社會從一種形態發展為另一種形態的過程,主要表現在價值觀念、文化形態、經濟結構等層面的變化。我國政府部門通常將社會轉型作為加強民生工作、社會管理及民生改善的著力點,從文化教育差距、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等角度出發,制定出各項方針策略。我國共經歷了三次社會轉型:一是辛亥革命時期,結束了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推行了社會主義制度;三是改革開放時期,我國通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方式,實現了人民的富裕。英國學者吉登斯指出社會轉型通常涵蓋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及文化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政治人物及政治組織的核心作用,對推進社會轉型的意義比較鮮明。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黨中央提出了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并明確了相關的戰略方向。家庭作為社會單位,擁有著情感、消費、生產等基本功能,存在著宗教信仰、娛樂、保護、衛生、教育、衣食住行等層面的需求。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我國家庭結構變遷受到社會影響。首先是家庭結構的核心化。家庭結構主要指家庭的構建、構成形式。家庭的基本形態通常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及聯合家庭。我國社會強調親情聯系及血緣紐帶,家庭形態通常以聯合家庭為主,這種家庭形態結構復雜、族群化、規模龐大。社會經濟的發展使這種自給自足的家庭結構受到挑戰,人們的生活需求滿足不再依托規模龐大的家族,人們的地域范圍及活動范圍也不斷變化,從而使家庭結構趨于小型化、核心化。這種核心化通常以一對夫妻及未婚子女構成。家庭結構的變化使直系親屬外的血緣關系變得淡化,家族成員間很少有“頻繁”“緊密”的往來。我國學者認為家庭結構的變化是因為經濟體系及現代價值觀念的轉變,家庭成員為了獲得更好的經濟發展,普遍會遠離家鄉,與父母分開居住。其次是家庭功能的社會化。通常來講家庭擁有感情交往、相互撫養、經濟效能以及宗教、政治等功能。在社會變遷的背景下,家庭功能從生存功能逐漸向發展功能轉變。主要體現為家庭的社會化功能、贍養老人、撫養子女及家庭生產的“外移”和“弱化”。這種家庭功能的外移在于家庭成員的“外移”,譬如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而在社會服務功能的日漸完善下,子女的教育問題、老人的養老問題逐漸由社會來承擔。譬如學校、敬老院等。最后是家庭關系的平等化,即夫妻關系的平等、親子關系的平等。現代婚姻不斷替代了傳統婚姻關系,婦女的社會地位與家庭地位得到提升,女性對男性的依附減少。而子女對生活的自由,使其對婚姻和就業的自主權更加鮮明和明顯。在重視程度上,子女的地位,要明顯高于其他家庭成員。通常來講,社會轉型帶來了家庭變遷,家庭變遷又會給家庭帶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導致家庭問題的出現。而家庭社會工作開展的必要性,便體現在家庭問題的解決、家庭功能的補充、家庭關系的協調及家庭結構的穩定等層面上[1]。
我國是在家庭上最具傳統的國家之一,然而在改革開放以來,逐漸變化的社會環境,使家庭面臨著多元化、多樣化的社會壓力。社會轉型加速了我國家庭的變遷速度,也使傳統家庭面臨著諸多的挑戰,甚至引發了嚴峻的家庭問題,這些家庭問題通常體現在經濟保障、養老問題、子女教育、人際關系等層面。通過開展家庭社會工作,能夠在某種層面上,解決家庭變遷所帶來的各類問題,使我國家庭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而家庭社會工作主要指以家庭為核心,進行的社會介入服務,旨在協助家庭問題的解決,提升家庭成員的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家庭和睦及和諧發展。主要途徑有“解決家庭問題”“補充家庭功能”“協調家庭關系”及“穩定家庭結構”等。對此,我們可以從社會變遷所引發的家庭問題入手,充分、全面地探究家庭社會工作所擁有的必要性。
第一,經濟保障問題。家庭生產功能的外移和弱化,意味著傳統家庭的經濟模式被打破,成員工作逐漸成為家庭的生活來源。而當家庭收支失衡,入不敷出,難以滿足生活開銷時,家庭所擁有的生產功能便被弱化。我國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雖然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果,然而依舊存在著規模龐大的貧困家庭。一旦家庭成員存在傷疾、下崗、失業等情況,家庭便會陷入困境。這便需要社會工作者通過上崗培訓、醫療救助、社會救濟、失業保險等形式來扶持這些家庭,使其渡過難關。例如有殘疾或精神疾病的父母、在子女養育上感到力不從心的男性或女性等,可以在上崗培訓中獲得知識的豐富、經驗的積累、技能上的提升,進而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積極參與到家庭生活中去。
第二,子女教育。我國當前的家庭,普遍以獨生子女為主。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扮演著核心角色,重要性凌駕于父母,他們的喜怒哀樂影響著家庭氛圍。其實這種家庭關系是新時期背景下我國家庭關系不均衡、不平等的重要表現。子女教育問題關系到我國社會的發展,影響著家庭的延續,因此教育問題是我國家庭亟待解決及相對突出的問題。伴隨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功能弱化及外化,子女的教育問題及生活照顧問題通常由家庭以外的機構來負責。而通過家庭社會工作,能夠協調好家庭關系,使子女教育問題得到充分而全面的解決。
第三,養老問題。我國養老機制還不夠完善,家庭養老依舊是我國主流的養老模式。然而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我國家庭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傳統“正三角形”的家庭結構變成“倒三角”“四二一”的結構,讓家庭養老問題日漸突出。加之現代價值理念的轉變,很多子女都選擇與父母分開,這便產生了空巢家庭。老人的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問題不斷突出。在家庭社會工作中,我們可以通過整合社會資源、發展家庭功能以及個案工作的方式,慰問老人、幫助老人、服務老人,使家庭空巢老人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慰藉。其中個案工作主要指社會工作者通過有關“社會與人”的專業技巧和知識,為家庭提供情感及物質等層面的服務。當前,個案工作在幫助家庭解決問題、減少家庭壓力上,擁有良好的表現,并取得顯著的“成果”,而在養老問題的解決上,又擁有諸多的成果。
第四,人際關系失調。雖然社會轉型加速了家庭變遷,家庭變遷使家庭關系呈現平等化的特點,然而在生活壓力、社會競爭、價值觀念等多樣化因素的影響下,導致家庭成員出現關系緊張、情感淡薄、內部沖突增多等問題,譬如親子矛盾、夫妻失和、婆媳矛盾等。家庭社會工作能夠通過提供咨詢服務、心理治療等方式,強化家庭成員的溝通,緩解成員壓力,促進家庭的健康、和諧發展。與此同時,家庭成員在社會工作的幫助下,能夠改變生活態度與生活習慣,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此外,家庭社會工作在持續發展中逐漸得到了優化和改進,并衍生出以社區、家族為樞紐的小組模式,雖然這種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對家庭社會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2]。
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究,我們能夠發現個案工作擁有鮮明的特征特點,即以個案需求為抓手,以啟發潛能、提升案主的問題解決能力、分析能力為抓手,使案主能夠自覺、自主地破解家庭問題。在個案工作開展中,社會工作者會接觸從接案到診斷、調查、處理等程序,這些程序可以幫助社會工作者更好地明確問題、解決問題,滿足家庭成員的基本需求。通常來講,社會工作者應掌握個案工作開展的基本方法和知識。個案工作通常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應將切入點放在協助、疏導、幫助家庭成員的過程中。因此,在工作開展后,社會工作者應了解成員的角色關系是否科學合理,了解影響家庭成員“角色執行”的因素,是由環境造成的?角色分配造成的?還是人際關系造成的?隨后在此前提下運用“助人技巧”,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協助家庭成員,接受自身角色定位的方式,使其肩負起家庭責任,自行解決家庭問題。
小組工作主要指團體工作者,通過小組活動或團體互動的方式,實現推動個人成長的目標。對存在家庭問題的家庭成員來講,家庭小組工作能夠使其通過分享相關感受與經驗的方式,糾正自己在行為、情感及認知上所存在的偏差,提升自身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承擔起家庭責任,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發展。在社會實踐中,社會工作者應結合家庭問題的表現形式,組織或構建青少年團體、老年人團體、夫婦團體,使存在家庭問題的家庭成員凝聚起來,結合起來,從而通過小組活動,為他們提供精神或物質上的服務。譬如,開展教育活動、團體討論、團體思考等活動。此外,為了提升家庭成員的家庭生活質量,社會工作者應通過開展科學合理的團體活動,幫助存在家庭問題的成員,獲得知識和經驗上的提升,調動起參與家庭活動的積極性,使其自覺承擔其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到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3]。
社區工作通常是指以社區及其居民為社會服務對象,提供利他服務、助人服務的社會工作方法。家庭問題不僅包括家庭溝通問題、人際關系問題,還包括家庭功能發揮的問題,家庭功能發揮容易受到社會資源及社區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因此,社會工作在解決家庭問題中,不僅要關注家庭內部的溝通形態、動態關系、家庭成員的角色地位及轉變外,還需要將家庭問題與社區環境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審視社區環境,明確家庭功能是否受阻礙,是否得到正常的“發揮”。從而通過改善社區環境,提供社會資源的方式,讓家庭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社區工作對確保“家庭發展”及提升“家庭功能”,擁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實踐探究發現,社區工作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婚前教育”“技能培訓”“老人照顧”“兒童保護”“法律援助”“醫療服務”“家政服務”“婚姻咨詢”“家庭咨詢”及相關的“信息服務”等。通過積極開展各類社區服務工作,能夠幫助我國政府部門解決老人贍養、經濟保障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諸多問題。
家庭治療主要指以家庭為單位,結合家庭成員之間所存在的溝通問題及互動問題,選用專門的方法和知識,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家庭治療理論指出家庭成員所呈現的行為,與家庭其他成員存在著緊密的關系。也就是說個人問題不僅是個人問題,也有可能與家庭運作、家庭結構及家庭關系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家庭治療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將焦點置于病人本人上,還需要通過了解家庭成員的內在關系,明確病人的病因,以實現治療病人、促進家庭和諧的目標。西方在家庭治療理論研究中取得了長遠的發展,并產生了“結構治療”“策略治療”等流派。其中結構治療注重病人與家庭的關系,通過“溝通理論”“學習理論”“系統理論”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聯系,分析案主的心理狀態,從而采用多層次介入的方式,解決案主所面臨的家庭問題。“策略治療”則是通過分析造成案主行為障礙的家庭因素,明確病因,隨后通過制定人際策略的方式,解決案主的問題。“脈絡治療”指出倫理維度是影響兒童發展及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通過追溯三代成員的方式,可以明確哪一代人影響了案主的生活脈絡,進而提出相應的資料策略,解決案主的家庭問題[4]。
社會轉型是人類發展所面臨的必然“情況”,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關鍵要素,同時也是我國在持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考慮的基本“問題”。然而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家庭變遷的速度加快,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家庭功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使國民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多層面、多要素的挑戰。但這也彰顯了家庭社會工作所擁有的必要性,只有持續推進家庭社會工作的開展,才能讓我國社會發展中所存在的各類家庭問題得到解決,才能更好地推進和諧家庭的建設,滿足國民的“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