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柳藝, 董 萍
(暨南大學粵港澳環境質量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環境與氣候研究院,廣州 510000)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2019 年2 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1]頒布實施,明確將“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確定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六項基本原則之一,提出建設生態安全、環境優美、社會安定、文化繁榮的美麗灣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既是大灣區建設世界一流灣區的重要支撐,也是重要目標要求。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載體,是繼美國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后的世界第4 大灣區[2]。經過30 余年飛速的經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總體規模已經趕上或超過3 大灣區,但生態環境質量尚存顯著差距,大氣復合污染、黑臭水體、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仍然嚴重[3-4]。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樹立統籌協同的思路和理念,而且要形成統籌協同的規劃與舉措[5-6]。
粵港澳環境質量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自2017 年起由暨南大學聯合粵港澳3 地優勢科研院所共同籌建,于2019 年12 月正式獲批,成為首批10 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之一。實驗室的建立將有助于整合粵港澳3 地優勢科技資源,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重大需求,聯合組織實施攻關,為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協同生態環境改善與區域綠色發展提供全面的科學技術解決方案。
實驗室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重大需求,旨在通過機制體制創新、優勢團隊建設、一體化環境標準法規等方面,探索三地相互融合之道。實驗室的建設定位為“四個提供”:為粵港澳綠色發展提供科學引領;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為粵港澳綠色產業提供孵化基地;為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提供機制體制創新平臺。實驗室按照“理論創新-技術突破-決策支持-產業孵化-區域合作”五位一體發展思路,共設置7 大研究方向,包括大氣污染與氣候變化協同防控、綠色水網與藍色海灣、土壤污染防控與修復、環境健康與生態風險、先進儀器研發與大數據、環保產業孵化、生態環境保護戰略研究。
實驗室采用“4 +4”的合作模式,即4 家科研單位與4 家企業單位聯合組建,由暨南大學牽頭,聯合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廣業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廣東雪迪龍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廣州伊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旨在實現基礎科學研究到科技成果轉化的無縫對接,更好地推進科研成果在實際工程的應用。
實驗室隸屬于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領導,由暨南大學負責牽頭建設與管理。實驗室實行由學術委員會和產業指導委員會下的主任負責制,學術委員會作為實驗室的學術指導機構,負責為實驗室發展目標和實施方案提供科學建議。產業發展指導委員會作為實驗室技術研發與產業孵化的指導機構,負責為環境技術研發與研究成果孵化提供指導與決策支持。實驗室主任負責實驗室的全面工作。實驗室實行PI制管理制度,由各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負責開展科研活動,以保證實驗室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和運作。
人才是實驗室建設發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實驗室的發展不僅需要優越的基礎條件,更需要一流的科研團隊[7-8]。實驗室自獲批以來已形成一支以學術帶頭人領銜,青年學者為骨干的高層次學術隊伍。實驗室有7 大研究方向,每個方向由2 位學術帶頭人負責牽頭,分別為內地1 位、港澳各1 位,合作開展科學研究。實驗室現有參與人員133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3 名,教授級高工/高工22 名,占比49%。研究隊伍中有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 人,國家杰出青年、優秀青年8人,青年拔尖/領軍人才7 人,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實驗室將堅持人才隊伍建設與發展相適應原則,采用長聘、短聘和雙(特)聘的聘用制度,通過全職引進和柔性引進,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通過開放課題,鼓勵學科交叉和產學研用結合,吸引優秀人才來實驗室工作或利用實驗室的條件開展高層次、高水平的研究。設立人才聯合培養基地,創新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模式,實施三地優秀學生互訪計劃。
粵港澳生態環境問題存在密切的相互聯系,改善環境質量需要粵港澳三地深度合作[9]。過去,粵港澳科研單位的合作僅局限于項目層面,而實驗室的建立將為粵港澳三地共同推動重大生態環境瓶頸問題的深度治理和全面解決提供合作平臺[10]。實驗室聯合單位開展了諸多富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良好進展。例如,由暨南大學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港澳特別報告》,來自粵港澳三地多所高校的20 余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形成防范大灣區氣候重大風險的政策建議被科技部采納。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方面,實驗室科研團隊實施聯合攻關,制定了粵港大氣污染協同減排方案,領銜實施了珠三角臭氧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構建了區域大氣聯防聯控技術體系。在2020 年藍天保衛戰中,由實驗室科研團隊定點幫扶的肇慶市和東莞市空氣質量改善率位居全國第1 位和第2 位,在全國城市群大氣復合污染防治進程中起到了引領與示范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堅持生態環境優先,意味著在粵港澳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根本地解決生態環境的重大問題,而且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生態環境目標為約束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加快培育、扶持戰略性新興環保產業[11-13]。實驗室將通過建立產業發展指導委員會,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的產業孵化機制,搭建政府-學界-企業溝通交流的高端平臺,促進粵港澳三地在綠色金融、科技創新和產業增長方面的融合和合作。實驗室連續舉辦了三屆粵港澳生態環境高端論壇,來自粵港澳三地的有關政府部門代表、高校學者、知名企業家等多角度、全方位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低碳發展建言獻策。論壇多次獲得國家與省部級領導的支持與肯定,已成為粵港澳政產學界低碳綠色發展方面的高水平交流平臺。
粵港澳大灣區涉及三地,在社會治理、監管體系、制度環境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對區域生態環境協同管理帶來新的挑戰[14-15]。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是粵港澳三地民眾的共同福祉,因此在生態環境領域也較易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的探索[16]。實驗室將以為大灣區三地政府提供環境決策支持為目標,針對粵港澳大灣區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進行整合集成研究,提出“一國兩制”背景下粵港澳環境標準、評估及管控技術一體化的科學建議和指南,就粵港澳大灣區共同面臨的大氣復合污染防控、區域氣候變化應對、綠色發展協同機制等具體問題提出建議,旨在推動三地環境智庫整合,促進內地與港澳的深度融合。
粵港澳環境質量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自成立以來,在科研隊伍、科研成果、社會服務、機制體制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未來,實驗室將持續探索機制體制創新,打通基礎理論-技術創新-決策支持-產業孵化的全鏈條,為粵港澳深度合作提供平臺和載體,為粵港澳實現生態環境改善與區域綠色發展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