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歆瑤, 彭華松, 蔣興浩,b
(上海交通大學a.實驗室安全與環保中心;b.資產管理與實驗室處,上海 200240)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結構理論闡明了人類需求的五級模型,即人類需求由下到上的層次結構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1]。其中,安全需求是較為基礎和關鍵的層級。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安全和健康的關注度日益增長。
隨著我國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影響校園安全穩定的因素越來越復雜,校園安全事故呈現出多發、易發特點,安全管理面臨著嚴峻的考驗[2]。尤其是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發生,容易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2021 年10 月,南京某高校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實驗室發生爆燃,共造成2 人死亡,9 人受傷,該起事故的原因推測為鎂鋁粉燃爆[3]。2022 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景虹表示:“近10 年來,全國高校發生各類實驗室安全事故約1.4 萬余起,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造成較大社會影響[4]。”許多研究對高校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發現師生安全意識淡薄是最直接的原因,而深層次原因則是校園安全教育不足、師生安全知識缺乏。
長期以來,高校安全教育存在教育方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實操環節不足、體驗性和實效性低等問題,因而體驗式安全教育開始受到關注。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啟動了體驗式安全教育場館的建設與探索,力求通過體驗式的安全教育模式提升安全教育實效性[5]。
為深入了解國內高校體驗式安全教育現狀,課題組對社會上各類安全教育體驗場館建設情況進行調研,剖析當前體驗式安全教育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了高校體驗式安全教育場館建設的對策建議,為高校構建體驗式安全教育模式提供參考。
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戴維·庫伯提出了體驗式學習理論[6],強調學習過程由體驗和觀察獲得經驗、比較和評價形成反思、模仿和分析形成抽象理解、綜合設計應用于實踐4 個部分組成。體驗式教育模式是在體驗式學習理論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結合沉浸理論和場館學習理論,根據教學的內容與目標,通過設置虛擬的場景,讓學生通過實際體驗和親自感知,參與教學活動。沉浸理論最先由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Mihalyi Csikszentmihalyi 提出[7],該理論認為當人們完全投入到情景中進行一些日常活動時,可以過濾掉不相關的知覺,集中注意力進入沉浸狀態。場館學習理論認為,體驗場館具有豐富的學習資源、環境輕松自由,能為學生提供自主的非結構化學習方式[8]。
因此,體驗式安全教育模式具備沉浸真實性、學習親歷性、交互體驗性、寓教于樂性等特征,是一種強調過程教學,在模擬或真實環境中親身體驗的教育模式[9]。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進行主動性學習,在看、聽、練等真實體驗、互動與思考中,切實掌握安全知識和技能,增強安全意識。
與傳統的安全教育方式相比,體驗式教育具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和學習效果,因而國家對體驗式安全教育建設越來越重視。2017 年,國務院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的通知》,提出“建設安全生產主題公園、主題街道、安全體驗場館和安全教育基地”,鼓勵通過建設體驗式場館切實加強安全教育效果。
當前國內高校不斷探索安全教育的創新方法與有效途徑,在平安校園建設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開設安全教育課程、舉辦各類安全知識講座等,但仍存在傳統教學手段單一導致的整體吸引力差,實踐教學環節缺乏導致的教學體驗不足,教育停留理論層面導致的實操能力欠佳等問題,導致師生所需掌握的知識技能與實戰經驗脫節。解決教育實效性的關鍵就是打破傳統模式,可通過體驗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習者從理論走向實踐,從課堂走向陣地,從被動轉向主動。彭華松[10]等對國內高校實驗室安全應急演練情況的調查表明,大多數被訪高校參與實踐教學的師生僅為少數代表,且以個別代表實操、大多數人員觀摩為主;對安全演練活動實際效果的評價,71.62%的受訪者認為效果一般。可見,國內高校體驗式安全教育覆蓋率較低,而且缺乏直接的場景體驗,無法使安全教育真正的“入腦入心”。
安全教育體驗場館最早于上世紀90 年代出現在日本,至今該國已擁有百座面積達數千m2的體驗式防災教育場館[11],安全體驗場館的建設為增強日本民眾的安全意識,提升安全技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1世紀初,我國開始在各類科技館的建設中探索體驗式教學模式,后來逐漸將體驗式教育運用到應急及安全領域中。
當前公共機構建設的安全教育體驗場館大多集安全警示教育、安全避險訓練、安全教育體驗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公共展示平臺和訓練、示范場所,主要模塊包含自然災害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校園安全、建筑安全、居家安全等。
以實地調研的上海市虹口區安全(應急)教育體驗場館為例,該場館是由區應急管理局與區紅十字會、區民防部門聯手,將地下民防工程改造為綜合性安全體驗場館。場館面積近1 200 m2,主題為“安全生產DNA+以實踐性、實用性和實效性為基本原則+展示互動體驗新思維”。場館通過展板展示、實景模擬、實物展示、互動體驗等形式,借助3D、AI、虛擬仿真等技術,結合聲、光、電等效果,讓體驗者主動參與教育過程,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中掌握安全知識與技能。
近年來,在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共同努力下,全國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事故總量持續下降、較大事故同比下降。根據應急管理部通報,2021 年我國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3.46 萬起、死亡2.63 萬人,與2020 年相比分別下降9%、4%,但是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復雜[12]。
在政府對安全生產應急宣教的引導下,部分企業也積極開展安全教育體驗場館的建設和探索。例如,中鐵十七局第六工程在某項目部建設了VR安全體驗場館,內設置模擬觸電傷害、坍塌傷害、高空墜落等100 多個體驗場景[13]。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在西安三星項目施工現場建設了安全培訓體驗場館,內設模擬滅火體驗、安全防護裝備培訓等19 項體驗設施,基本覆蓋工作現場全部隱患,受訓者可直觀感受并參與實操過程,顯著提升現場人員防范安全事故的能力[14]。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建設了江南安全體驗培訓中心,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產過程安全、特種設備與應急演練等模塊,面向集團內外企業、市政機關等單位開放,為員工創造了全新的學習環境與模式,在體驗中將安全技能和理論知識轉化為安全生產行為[15]。
為提升校園安全教育的效果,國內部分高校啟動了安全教育體驗場館的建設與探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體驗式學習理念引入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結合在校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特點,利用信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建設了安全教育體驗場館[5],場館占地800 余m2,擁有26 個學習體驗區域,28 個教育主題,以多媒體演示、互動學習、拓展體驗等方式進行教學。2019年,西北工業大學建成并啟用了安全教育體驗場館,館區分為自然災害、國家安全、校園安全、消防安全、衛生健康和交通安全六大學習體驗區,采用知識展板、多媒體演示、互動體驗模式相結合,使學生通過潛移默化學到知識、提升意識、增強能力[16]。2021 年,西安交通大學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了全國首家圍繞“實驗室安全”的體驗場館,以“學習·體驗·警示”為主題,通過模擬真實實驗室場景體驗,創新實驗室安全教育模式,提升師生實驗室安全意識[17]。
國內許多高校存在“重科研教學、輕安全管理”的問題,對安全教育的重視不夠,忽視對安全教育的投入。有研究小組對高校安全教育資金投入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僅50%受訪者所在高校有專項資金支持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但經費不足;12.16%的高校則完全沒有專項資金支持[10],因此,已建成或擬建設安全教育體驗場館的高校數量不多。
當前部分城市的安全體驗場館以購買服務、第三方運營的方式運營,因缺少資金對教學資源進行維護和更新,造成體驗場館的教學效果打折,甚至變成參與度極低的“僵尸館”[11]。
高校實驗室是開展教學、科研工作以及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因使用的危險源種類多、實驗活動探索性強、實驗人員流動性大,導致實驗室安全風險高,已經成為平安校園建設的難點和瓶頸問題,需大力開展針對性的實驗室體驗式安全教育培訓。
目前,國內高校建設的安全體驗場館大多由學校保衛部門牽頭建設,以社會性公共安全體驗場館為模板,建設內容主要集中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對平安校園安全建設非常重要的具備專業性、特色性的實驗室安全教育體驗模塊,例如實驗室危險化學品、病原微生物泄露處置等實驗室安全教育模塊則鮮有涉及,簡單的仿照建設無法滿足高校師生對安全教育的全部需求。
體驗式安全教育模式在我國剛剛起步不久,安全教育體驗場館的理念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體驗場館設計、建造和經營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運行體系。
目前許多公共安全體驗場館,雖以“體驗式”為宣傳主題,但實際仍以陳列、展覽、講解作為主要的宣教模式,并未實現真正的實操和交互體驗,且高水平的設備供應商較為缺乏,場館形式、內容設計、面向對象的針對性培訓和運營模式等方面均較為雷同,整體建設缺乏特色,并且存在內容更新不及時、公眾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2020 年,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和應急管理部發布《推進安全宣傳“五進”工作方案》,要求將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班級活動中落實安全教育內容;鼓勵有條件的學校設立安全體驗教室,積極推動建設公共安全教育實訓基地,拓展安全教育校外實踐領域。
建設安全體驗場館將是安全宣傳“五進”中落實安全宣傳“進學校”的重要舉措。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挑戰傳統理念,創新教育模式,開展安全教育體驗場館的建設。目前國內已有部分高校進行嘗試,建設從“平面化”走向“體驗式”的智慧化平臺和交互型陣地,在場館形式、模塊內容、技術手段、運營模式等方面不斷進行探索,為師生提供新穎有趣而便捷的教育場所,可有效提升安全教育的趣味性、實效性。
投入技術資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結合VR、AR技術創造虛擬現實體驗式教學方法,讓師生參與安全事故過程、參與應急處置等模擬演練;設計建造安全教育體驗場館,并加大相關的場地保障、技術配備、設備購置、隊伍建設等投入,構建具備高校特色的全方位、信息化、智慧型安全教育體驗場館。
高校開展探索創新的體驗式安全教育模式,不僅需要高度重視安全教育工作,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場所和設備,資金支持對于體驗式安全教育建設也是不可或缺的,體驗場館的設計、建造以及技術設備的購置均需要專項經費支持。除建設初期的投入外,后續運營中人力資源費用、設備設施維修、場所維護也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
目前各類安全體驗場館的建設在國家的引導與支持下進入集中快速發展的時期,場館數量不斷增加,隨著現代仿真科技的應用和發展,形式和教育內容也逐步多樣化。在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安全教育方法、內容、形式等應與新時代下的新需求、新高度相匹配。
國內已建設的體驗場館中,除安全事故警示等展示性、演示性模塊外,利用VR、AR技術及先進的軟硬件設備,通過自主操作與逼真體驗,使體驗者身臨其境,深刻體驗安全事故發生時的場景。虛擬現實技術是當前安全教育體驗場館中極具體驗性的部分,可視化技術及各類交互設備,引導體驗者主動探索,在高校體驗式安全教育及安全體驗場館的建設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各高校應充分利用相關學科的科研優勢和技術力量,抓住“互聯網+”及AI、虛擬仿真技術等發展機遇,設計和開發具有創新性、體驗性的安全教育實訓資源,對體驗式課程進行精心的設計創造,構建具有高校專業特色的體驗式安全教育模式,實現虛擬現實輔助下的體驗性智慧教育。
相比傳統的授課模式,體驗式安全教育對教育師資隊伍的數量和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北京對安全體驗場館的運營管理、組織構架等作出了具體的要求,規定綜合性體驗場館必須擁有專職訓練講師[11]。對于高校而言,專業化的教學師資、安全教育體驗場館培訓與講解團隊、具備強烈責任感和教學能力的志愿者等,是體驗場館發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力量。因此,高校應加強專業化安全教育隊伍的建設,組建師生聯合的體驗式安全教育培訓隊伍,面向全校招募及培養大學生志愿者,培育安全體驗場館講解團隊,并鼓勵考取各類應急救援、職業資格證書等,打造一支專業化、系統性的安全教育隊伍,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更要掌握優秀的實踐能力,真正從說教式教育者轉化為體驗式學習引領者和帶路人。
政府層面應加強對高校體驗式安全教育的引導與支持,出臺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鼓勵并引導社會力量、企業力量與高校合作,推動安全教育體驗場館的建設,推動安全教育新模式的發展和落實。
當前國內已有大量公共機構及企業安全教育體驗場館的成功案例,政府和企業在體驗式安全教育建設的推進有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優勢,例如場地的提供、新技術的開發、資源的研發等,但政府與企業資源不能完全滿足高校對體驗式安全教育的需求。各高校也應加強與政府、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的長期、深度合作,互聯互通,推動高校安全體驗場館的有特色和高質量發展。
做好安全教育是保障校園和諧穩定的重要環節,高校應深刻認識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和復雜性。高校體驗式安全教育建設仍然處于探索中,涉及面廣且參考較少,存在一定的建設難度,但也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實際價值。各高校應基于新時代科學技術和信息化手段的發展,加大人、財、物等全方位重視及投入,推動體驗式安全教育模式以及高校安全教育體驗場館的建設,尤其需要借助高校在新技術開發、設施設備研制、實驗室安全教育經驗等方面發揮技術和智慧優勢,通過寓教于樂,真實體驗,深刻學習,在充滿科學性、交互性、趣味性的體驗過程和創新模式中,提升安全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