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江珍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傮w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鄉風文明就是要推進移風易俗、文明進步、弘揚農耕文明和傳統文化,提升群眾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從而實現文化振興,助推鄉村振興。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自信是文化館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本文以昭通市為實例,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續推進鄉村文化人才培養、創新服務模式、打造文化品牌、運用新技術助力文化傳播五個方面,論述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新時代文化館的服務性。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鄉村群眾
2021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鄉村振興已經開啟了新的征程。如何開好局、起好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明確了目標,提出了指導性建議,規劃好了鄉村振興路線圖,為廣大農民送來了政策春風和民生禮包。鄉村振興涵蓋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鄉村振興不但要讓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村富起來,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還要讓農民的大腦動起來,精神文化豐富起來,這就需要文化部門的參與,為鄉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做到公共文化服務與鄉村振興相互融合,增強文化自信,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文化館是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引領陣地和傳播媒介,文化館的職能具有公益性和服務性。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新時代的文化館怎樣結合鄉村振興開展文化服務,筆者經過長期基層文化服務的探索與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鄉村振興視野下公共文化服務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土地資源越來越少,一部分土地退耕還林,一部分農田蓋起了房屋。大量的鄉村剩余勞動力背井離鄉進入城市,從事生產勞動,留在鄉村的基本是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群眾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鄉土氣息一步步消失。同時,在脫貧攻堅中,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游離于“兩不愁三保障”之外,沒有硬性要求,導致很多農村雖然進入了小康社會,但公共文化資源仍然匱乏,公共文化服務缺失,加之一部分農民對精神文化需求意識不強,認識不足,增加了文化館文化普及的難度。一部分村干部認為文化活動帶不來經濟效益,也不熱心組織群眾參與文化活動?,F在是科技和信息時代,不論城市還是農村,傳播媒介手段在發生變化,鄉土文化原生態被打破,文化館服務只有隨之改變,建立與新時代農村群眾需求相適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如何讓更多的勞動力留在自己的土地上,文件要求,要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就需要實施耕地保護,確保糧食穩定增收,有勞動力的就可以就地、就近發展,減少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減少城鎮人口集聚的壓力,這必將為文化館開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帶來新的機遇,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創造性轉變和創新性發展。
二、鄉村振興視野下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形式
(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化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為農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了方向,提供了保障。文化館的服務是以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講好紅色故事,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
文化館應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活動、培訓發展到鄉村,營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渠道。在農村學校,要求學生熟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規范制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畫,以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文化館在教育引導和組織群眾開展文化服務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風家教、鄉村文明的內容有機融入服務項目中,讓群眾逐步認知、熟悉,讓群眾在享受文化服務的過程中,自覺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并落實到行動上,逐步提升群眾的精神文明素養。例如,昭通市文化館干部下沉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網格點,制作、張貼海報,入戶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村組開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動,帶領孩子們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很好的嘗試。
文化館需抓住送文化下鄉的契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文化館緊跟時代步伐,結合時代精神,將國家政策、方針結合鄉土文化,創作出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看得明白聽得懂的文藝作品送到群眾中去,送到田邊地頭。農民在勞作之余,欣賞文藝作品,愉悅身心。另一方面,在老百姓休閑之余,派出文藝小分隊,送文化進村寨、進小組,方便群眾就近感受文化魅力。
(二)繼續推進鄉村文化能人培訓
自2013年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主要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老百姓文化生活匱乏,精神缺少支柱,這成為深度貧困地區文化部門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2014年國家開始實施“三區”文化人才政策,昭通市文化館下派到各個縣(市、區)開展“三區”文化工作,深入鄉鎮調研,根據鄉村文化特色,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激發老百姓對文化生活的渴望,增強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自信。文化館開展的活動亮點紛呈,引起了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2015年7月16日,昭通市舉辦了第一期鄉村文化能人培訓班,拉開了全市鄉村文化能人培養工作的序幕,讓參加培訓的人員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才藝展示,相互學習,培訓的文化能人受益匪淺,開闊了眼界。在脫貧攻堅一線,文化能人們積極作為,配合鄉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做群眾工作,成為脫貧攻堅的參與者和帶動者,有力推進鄉村脫貧攻堅進程,讓更多群眾從精神上脫貧,展現了“文化扶貧”的力量。2017年下半年,昭通市鄉村文化能人培養工程成了國家組織創建的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在鄉村文化能人培訓的帶動下,縣(市、區)強化了文化志愿服務、“三區”人才服務,實現了文化服務鏈的延伸。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需要能人帶動,扶貧需要扶志、扶智,鄉村文化能人成了鄉村的引領者、組織者、傳播者,活躍在鄉村的每個角落。鄉村文化能人是最基本、最接地氣、最親民、最草根的鄉村文化人才隊伍,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骨干力量,是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資源。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宣布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中央對鄉村振興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文化館應改變以前培訓時間短,重理論、內容多而雜的培訓模式,結合鄉土文化元素進行系統培訓,讓培訓人員學會、記住,做到學有所獲,學有所用,使培訓活動得到延伸,真正發揮文化能人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比如綏江縣發展竹產業,打造“竹海新城 山水綏江”品牌,文化館將文化元素融入竹編,編制有圖案的竹產品,專門召集了有一定手藝的能人進行竹編培訓,手把手教會他們竹編技藝,以少帶多,逐步形成文化產業鏈,增加群眾收益,把文化從“輸血式”轉變為“造血式”,為鄉村振興發展帶去新的創新服務模式。
(三)守住傳統文化,創新服務模式
2022年春晚《只此青綠》用舞蹈形式再現北宋王希孟的名畫《千里江山圖》,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黃河之水天上來”“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這些傳統文化搬上舞臺,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震撼了全世界,體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F如今,一幢幢鋼筋水泥安居房拔地而起,人居環境得到了改善,但農村的農耕文化也在逐漸消失。文化館應拓寬思路、尋找辦法,收集農民即將淘汰的生產生活用品,進行陳列展示,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威信縣高田鄉文化站從2014年開始收集農耕用具,有木匠用的推刨、群眾用的紡車、農民用的耕作用具與炊具、獵人狩獵的器具、苗族過花山節時的蘆笙等,目前已收集1000多件藏品,數量可觀。同時,高田鄉文化站還挖掘鄉土文化,傳承紅色文化,收集《桃山救母》《四帥建壇》《收聶龍》等民間小調在文化站文化廣場進行展演。同時,借助紅色文化資源,組織民間藝人表演,收取適當的務工費,既充實了群眾的“錢袋子”,又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這充分延伸了文化館站的服務半徑,把優秀的地方文化和農耕文化“種”到老百姓心里,促進農耕文明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彰顯了文化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敝腥A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其中有許多是村民祖祖輩輩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精神財富,是村民熟悉又親切的文化。鄉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源泉,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但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流動人口日益頻繁,多種文化傳播媒介和方式不斷變化,原有的生態被破壞,傳統文化也逐漸褪色。文化館應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積極有為,主動出擊,投入人力物力,挽救文化遺產,挖掘本土文化,宣傳優秀民俗,結合節氣和時令抓傳統文化培訓,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四)注重產品包裝,打造文化品牌
在國家鄉村振興、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大背景下,要守住現有土地資源,促進農業發展。目前,昭通各處都在通過網絡媒介宣傳農產品,文化館借機把文藝演出融入鄉村振興,推進“一鄉一品一特色”,促進鄉村產業開發,實現雙促進。例如綏江縣南岸鎮,在李子開花的時節,組織“李花節”演出、長街宴,推介農產品;新灘鎮在桃花開的時候,組織“桃花節”演出活動;魯甸縣小寨鎮櫻桃熟了,每年都要組織“櫻桃節”活動。另外,結合鄉村地域特色,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和整理,加強傳承人保護和宣傳力度。例如魯甸縣梭山鄉劉志會,她的竹編簸箕“福祿壽禧”,精致美觀,直徑10厘米左右的簸箕價值60元,形成了梭山竹編文化品牌。
(五)運用新技術助推文化傳播
隨著社會信息化不斷加深,各種新型信息傳媒技術不斷涌現。傳統的農家書屋、農民文化素質網絡培訓、廣告電視網絡逐漸淡化,農村群眾更喜歡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行交流娛樂。文化館服務要與時俱進,不僅要利用好短視頻平臺進行線上線下互動活動,還要進行公共文化宣傳服務,鞏固意識形態主陣地。比如倡導農村群眾下載“學習強國”APP,學習知識,了解惠民政策,在慕課平臺上學習種植、養殖技術等。除此之外,還要引導群眾自發創作優秀的歌曲、劇本等,以一個人帶動一群人,廣泛拓寬受眾人群。同時,緊跟“元宇宙”新概念,打破傳統媒體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沉浸式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
以文化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振興,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千家萬戶,浸潤村莊每個角落,打造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環境,走好鄉村振興、文化振興之路,文化館責無旁貸。加強鄉村文化能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訓力度,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守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鑄魂,文化館應積極作為。文化館只有與時俱進,落實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在建設鄉村宜居、鄉風文明的新農村中開展好鄉村文化服務,激發廣大群眾投身鄉村文化振興之 中,讓農民在文化振興中更有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才能更好實現文化振興,助推鄉村振興。
(云南省昭通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