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洋漪 楊慧 李佳

摘要: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公園城市”發展理念,成都將“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作為城市發展戰略目標。在此背景下,天府綠道被賦予了全新的理論內核與打造目標,將實現從空間建造向場景營造的根本轉變。作者結合天府綠道規劃與目前相關場景設計的實例,詳細論述天府綠道場景營造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在“公園城市”建設背景下完善天府綠道場景營造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公園城市;天府綠道;多元場景營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期間,指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自此,成都拉開了“公園城市”的建設序幕。省委書記彭清華前往成都市調研公園城市建設推進情況時指出“公園城市是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按照這些指示,成都市在天府綠道建設過程中,充分注重彰顯綠色空間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突出功能復合要筑景成勢的標準,實施“綠道+場景營造”工程,推動綠道與社區生活、公共空間、鄉村振興、生態治理相融合。天府綠道建設與場景營造已經形成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形成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城市發展新模式。
一、天府綠道建設及場景營造現狀分析
天府綠道是公園城市的生態基礎,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繪就全域一體、城鄉融合新形態的重要內容。
(一)天府綠道建設情況
近年來,成都始終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公園城市建設,以綠色發展開辟新路徑,在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中擔當先行先試的責任,突出生態惠民價值取向,城市生態品質實現突破性提高;及時啟動“全域增綠”行動計劃,確立了全面建設天府綠道體系的目標,將天府綠道建設作為重大支撐工程,使綠道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形態優化、產業發展、破解城市擁堵等方面發揮出“綱舉目張”的牽引作用。天府綠道體系從“0”開始,到目前累計建成4408公里,位居全國第一。目前已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區綠道1065條,未來將持續建設以“一軸兩山三環七帶”為骨架的總長16930公里的天府綠道,形成貫穿全域、覆蓋城區、連接主要功能區,兼具著生態保障、慢行交通、休閑旅游、城鄉融合、文化創意、體育運動、農業景觀、應急避難等多種功能的綠色交通網絡。
彭州市作為成都北向交通門戶樞紐,擔負著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的重任,按照成都市統一部署,啟動了天府綠道規劃建設相關工作。2017年,彭州市遵循《成都市天府綠道規劃建設方案》,編制了《彭州市綠道體系專項規劃》,構建起“官渠綠道、泉水綠道、湔江綠道”三大體系,共計990公里。四年內先后完成了葛仙山花源綠道、牡丹新城體育公園綠道、小魚洞漁江楠綠道、龍門山寶山綠道、濛陽蔬香綠道等建設;初步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區綠道共27條,包括成都新材料產業功能區綠道、成彭高速入城段綠道、牡丹綠道及官渠郊野公園濱河綠道等。2021年彭州市按照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立體山水公園城市”總體定位,在市域綠道體系專項規劃中,進一步優化完善中心城區綠道體系規劃,有力推進城市社區綠道建設組網。目標任務確定為全市建設2個綠道成網成鏈示范區,建成天府綠道40公里(含鄉村綠道20公里),規劃建設40條“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區綠道,新增天府綠道健身新空間10處,打造2個具有特色、天府文化內涵的綠道公園,發布2條可閱讀、可感知、可欣賞、可參與、可消費的綠道精品旅游路線,新增2個綠道科普教育點位。
截至目前,彭州市綠道建設情況如下:一是有力推進天府綠道建設組網。已建成綠道成網成鏈示范區1個,新建成濛陽河濱水綠道、紅照壁南街綠道、麗春鎮天鵝村綠道等天府綠道10公里(含鄉村綠道6公里),累計全市綠道170公里;正在加快建設牡丹綠道(西段)、錦陽社區小游園綠道、丹景山鎮沿河綠道、桂花鎮三圣林盤綠道、桂花鎮雙紅村綠道等,預計還將建設50公里以上,以便大力促進城鄉綠道網絡結構進一步優化;二是打造完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已初步建成社區綠道4條,新增天府綠道健身新空間10處,結合公園城市示范街區打造完成了以紅照壁南街綠道為代表的社區綠道及配套建設,展現出美好的生活場景。“一廊三境十三美”立體山水公園城市格局精準畫像逐步完善,“一軸一帶兩核三心六鎮”全域空間規劃體系不斷優化,“多中心、多組團”空間格局基本呈現。
(二)場景營造現狀分析
公園城市建設理念與天府綠道設計打造中,均強調了從“空間建造”到“場景營造”的思路轉變,主旨在于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促進公園形態和城市空間有機融合,使城市公園在具備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的同時,在綠道中植入更多的公共空間場景,實現“人、城、境、業”的和諧統一,目標是深度體現場景精神、充分考慮使用體驗、全面營造特色場景。
結合公園城市建設與天府綠道設計理念,場景營造的類型包括:一是生活休閑場景。生活休閑場景是綠道設計以人民為中心的最直接體現,將運動、游樂、休憩等多元活動融為一體,展現開放樂活、和諧共享的生活之美,提升市民獲得感與幸福感;二是文化藝術場景。文化藝術場景內涵極其豐富,且呈現形式各不相同,是綠道中畫龍點睛的亮點,也是最有別于其他場景的唯一性和獨創性的特質所在;三是自然生態場景。自然生態場景是依托于周遭環境、自然格局、地域文脈的場景類型,呈現出原生、鄉土的地域特色;四是消費場景。構建新經濟、新業態、新消費場景,是天府綠道場景營造與傳統的空間建造最顯著的區別。依托空間,策劃活動,植入業態,著眼于長效、動態的使用和運營周期中,保持場景可持續的長盛不衰的生命力。
目前彭州的天府綠道場景營造做到了以下幾方面,一是結合社區發展治理。結合公園城市特色街區打造、街頭綠地建設等,通過社區綠道建設及場景營造,將社區服務中心、學校、公園綠地以及產業功能區相結合,形成方便市民上下班和娛樂休閑的綠道。例如紅照壁南街綠道植入健身器材、黨建宣傳等各類景觀小品、望蜀里小游園綠道增設飲水點、地埋式垃圾桶、戶外工作者休憩站等便民設施,通過社區綠道引領,營造文體、智能、智慧相關場景要素,激活社區單元的發展活力;二是在改造中,按照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指引,打破傳統的“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綠化帶”的布局模式,按照“可進入、可參與、可閱讀、可感知、可體驗”的原則,將人行道優化成社區綠道,將傳統綠化帶升級為帶狀公園。例如牡丹綠道、官渠郊野公園新增運動健身器材、運動場所及相關配套設施等10余處,完善綠道場景,增加綠道新活力,變革了人行、慢行及綠化空間,完成了上班、回家路徑在公園中穿行的探索,構建起符合公園城市特質的“綠道慢行交通+綠色生態空間+生活消費體驗場景”的組織方案;三是有序推進綠道連片成網示范區打造。通過區域級和城區級綠道場景的營造,增加地塊出讓附加值,增加周邊項目招引的吸引力,推動生態價值轉化。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活休閑場景有待優化
一是基礎設施不健全。綠道中人群交叉分布,需要不同的基礎設施配套。目前相應配套建設不科學,公共座椅過于密集,而公共廁所、避雨亭廊缺乏;各類安全防護措施存在缺陷,防護欄、電力管井、排水管道等設置不足;沒有合理規范的停車區,多數車輛亂停亂放阻礙道路交通;河岸橋梁太少致使游客需繞路折返;二是告示標志不美觀。綠道是凈化眼球、放松心情的好去處,而隨處可見的高壓線不僅擋住視線還造成安全隱患;各類安全警示牌簡陋、不統一且隨意擺放,有礙觀瞻;霓虹燈光或顏色暗沉、或過于刺眼,群眾愉悅度大打折扣;三是游憩鍛煉設施不多元。綠道游憩群體包含孩童、年輕人和老人,娛樂需求各不相同,目前幼齡兒童及親子類游戲設施缺乏,娛樂項目受眾面窄且趣味性、生活關聯性不強;四是服務管理不如人意。各項設施的常態維護不夠,爛舊設施維修更換不及時,井蓋破損、路面損壞等情況偶有出現;夜間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部分綠道沿線路燈偏少、偏暗,甚至缺失;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智能設施設備和響應機制不完善。
(二)文化藝術場景不夠突出
一是本土文化符號不鮮明。彭州歷史文化悠久,素有“天彭古蜀源,仙居牡丹鄉”之稱,但諸多紅色文化,如“劉鄧潘”起義舊址、“秉彝亭”、“獵槍會”等缺乏展示引領和宣傳,人文地標鮮為人知甚至無人問津。場景營造中未及時將本土文化符號植入綠道建設,文化與場景缺乏高效的有機結合和互促相長,導致“見綠不見文”;二是宣傳內容枯燥、載體單一。綠道作為向人群傳播文化的載體,科普教育相關的場景營造過于單一,宣傳內容呈現方式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展板、畫報及畫廊,加之內容枯燥、受眾不明、無年齡分層,場景吸引力大打折扣;三是活動形式同質化。綠道日常開展的各類活動千篇一律,與新技術、新理念融合、創新、賦能等方面幾乎零相關;且活動低端無趣,無自身特色,科技創新等體驗項目開發力度不足,缺乏趣味性、參與性和互動性。
(三)生態場景還需加強
一是原生景觀的保育不足。綠道周遭的原生景觀是最優質的生態資產,當前場景營造時常忽略原生景觀或植被,破壞原有自然格局和地域文脈,利用山林、農田較少,反而刻意移植景觀石、園藝植物、雕塑等,不僅與原有風貌不協調,更增加了景觀營造的建設成本;二是因地制宜的創新理念不足。場景營造時常被單一理解為鋪路、植樹、種花,比較依賴公園、濕地、河堤的改造,忽視了作為居民可觸可及、步步皆景、串聯節點的鄉間小道、社區便道;在串聯歷史村落、傳統街區等特色區域,打造多元化特色營造方面還比較缺失;三是日常養護管理還需加強。因經營維護主體不明確,導致日常養護管理缺失,常見于綠化養護不到位,樹木生長不良、偶有蟲害,樹下雜草叢生,植被修剪和垃圾腐物清理不及時。
(四)消費場景供給不足
一是消費業態低端。綠道作為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擔負著利用生態價值外溢帶來消費客流的重任。目前的消費場景營造缺乏統一規劃,售賣攤位隨意搭建,生產垃圾四處丟棄,形成低端、零散且混雜的局面;小商小販占道銷售,存在經營不文明、衛生條件堪憂、造成油煙噪聲污染等問題,與廣大群眾以休閑、放松、娛樂為主的綠道屬性需求存在較大出入;二是體驗性消費供給不足。大部分消費場景營造由傳統零售商業模式主導,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內涵不豐富,缺少品質性和多樣性的互動,難以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創意型、特色型的消費供給不充分,使得消費者選擇少、體驗感差、參與不足,進而導致消費場景吸引力不足、消費黏性低、人氣聚集不夠;三是綠道與新業態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尚未形成。綠道的消費業態目前還存在著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度不高、功能復合疊加成勢不夠以及綜合效益統籌兼顧性不夠等問題,綠道經濟尚未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對新經濟的促進作用不明顯,綠道的品牌運作效率不高,造血功能不足,影響到綠道的生態價值轉化。
三、對策及建議
(一)配套支持,協同完善各類設施
綠道建設要堅持整體規劃、系統推進,實現公園城市“奉公服務人民”的目標,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和生活品質有了更優質更高端的追求向往,配套設施的增設需完善城市功能,鋪就高品質生活。
一是以人為本,科學設置。打造可及便捷的綠道系統,讓市民慢下腳步、靜下心來,親近自然。休憩節點的設置、不同人群活動場地的安排、座椅、燈具、導視系統等的設計,均能展現綠道場景營造中“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堅持共建共治共享,通過網絡調查及現場隨機抽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大眾需求,相關部門根據真實數據反饋,擬訂方案,投入資金,科學合理地增設完善各類設施。確保主要交通干道與綠道場景的合理有機銜接,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和諧統一,圍繞人的需求,增強空間歸屬感。錯位加強座椅涼亭、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衛生醫療、文體商業等設施,優化美化綠道基礎設施,增強景觀性,實現“有綠化有標識,有驛站有公廁,有游客有咨詢,有危險有提醒”的全方位支持。
二是因地制宜,精準整改。根據“區域級、城區級、社區級”三級天府綠道規劃體系分類(圖1),區域級綠道場景營造依托生態資源與山水格局,應重點整改生態和旅游配套設施;城區級綠道場景營造與城市慢行系統緊密結合,應著力完善交通和商業配套設施;社區級綠道場景營造串聯各類公共服務,應主要推動“綠道+公共服務”建設,助力構建15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以綠道開敞空間為載體,加強休閑和運動配套設施。各級綠道要有機銜接,方便市民上下班和感受自然。不同層次設施配套有不同的缺陷,要及時發現問題,根據自身情況“對癥下藥”,配合相關行政管理部門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實現將綠道與生活優化相結合、疊加鏈接諸多生活功能的全方位服務。
三是科技賦能,優化管理。惠民便民設施是群眾綠道游憩,進行休閑活動的基礎保障,優質完備的服務是滿足多元主體需求的重要支撐。建議進一步明晰相關建設、運營及服務的主體責任,同時在已有的基礎服務上,加大科技賦能力度,構建覆蓋綠道系統的智慧管理平臺,從文化、體育、旅游、商業、農業五個方面,為市民游客、企業商家及政府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的數字化服務。讓市民通過手機即可熟悉景點狀況、規劃出行線路、線上預約消費、導航各類景點;建設智慧安全韌性綠道系統,及時為游客提供安全預警,預防綠道安全事故,并全面推廣智慧管理系統,進一步提升服務效率。切實為市民游客、運營主體及政府部門提供更加規范、智能、高效的服務,實現后期運營、服務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與完善綠道便捷功能的緊密結合。
(二)根植文化,彰顯城市獨特魅力
一座城市的獨特性源于它的文化資源和歷史底蘊,綠道建設應將觸角延伸到文化資源,用綠道把歷史遺跡、文化點位與市民聯系起來,讓人們更好地去體驗和感受,帶來更好的傳承與保護。綠道文化場景的營造,應在梳理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明確定位,營造氛圍,從而提升群眾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一是展現文化底蘊。歷史是文化的根源,是文化形成的基礎,民俗風情與群眾藝術就是對歷史、對文化最好的記錄與傳承。彭州的文化底蘊豐厚,有歷史名人李一氓、何秉彝、楊石琴,有本土特色如牡丹文化、陶瓷文化等。文化場景營造中要深入挖掘相關歷史名人和本土特色的背景故事,在景觀設計中以名人雕塑、歷史建筑、本土文化主題打卡地標等形式予以植入,并與周遭的自然環境、田園風光等串聯,融合牡丹文化、陶瓷文化、創新創意文化等元素,展示本土文化典故,以綠道為載體“講好彭州歷史文化故事”,體現彭州的歷史傳承意義。
二是豐富宣傳載體。“在文化多元的時代,主流文化不再可能像以往那樣以一種壟斷強迫的方式讓大眾接受,只能遵從文化發展的規律并通過自己獨特的風格去贏得大眾。”在豐富宣傳載體,創新宣傳思路時,應借鑒大眾文化的通俗性、趣味性、流行性、商品性和媒介性。如在宣講歷史文化名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時,采用微電影、小視頻等創新形式,將枯燥、無聲、無形的文字轉化為可聽、可視、可感的立體形象,拉近官方主流與普通大眾的距離;除了傳統的圖文宣傳,還可引入獨具本土特色的文創產品及文創項目,提升文化價值。
三是拓展活動形式。要凝聚群眾的文化認同,需要組織大家積極參與地方文化活動。傳統的歌舞表演等文化拓展活動缺乏互動性,應當增強群眾的參與度,以本土文化特色為切入口,打造年輕群體追捧的音樂交流會、家庭成員喜歡的親子互動游戲、個人團體樂于接受的民俗體驗活動,豐富文化生活,彰顯文化特質。
(三)生態筑基,創新融合綠色發展
生態自然景觀的品質是影響綠道游憩滿意度的關鍵因素,場景營造應當以生態為抓手,牢記“綠水青山”理念,提升城市景觀,優化城市環境。
一是保育原生景觀環境。生態場景營造應當按照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以天然的河流濕地、原生的鄉土田園和繁茂的川西林盤等優質生態資源筑基,輔以地域文化景觀,真正讓生態綠意浸潤社區院落、惠及千家萬戶。盡量保留原生植被,保持自然生長,根據原有景觀進行整體規劃,特色打造,突出原生性;新栽植物可強調每個分區的主題特色,利用花草樹木和田間作物的輪作、間種,構建四季有景的生態景觀,突出融合性;科學設置人造景觀,最大程度上減少“為了建設而建設”的人工痕跡,避免場景營造的同質化。
二是增強綠化養護管理。綠化養護管理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三級聯動,需要確定經營維護的主體、明確各方職責;需要積極探索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經營、管理和維護,加強有效資金的投入;還要提高專業養護人員素質,定期考核綠化養護工作,建立科學的養護體系。在養護管理中做到及時對綠植進行整形修剪,增強透風透光性,促進植物合理生長;加強病蟲害防治,藥物遏制病蟲害,促進苗木健康生長;日常定時定點灌溉、及時清理雜草枯苗死苗,確保苗木存活率;對綠地內的排水設施進行檢查疏通,保證雨水順利排出,防止出現汛期積水現象。
三是營造特色地域業態。《成都“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推動以協調為新形態的融合性發展”“營造自然、經濟、社會、人文有機交融的景觀風貌”。生態場景營造要充分結合綠道網絡、水系脈絡、鄉土田園等特色資源,重塑城市發展形態,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助力將城市建設模式從“城市中建公園”轉變為“公園中建城市”,積極探索“綠道+林盤”“綠道+景區”“綠道+產業園”模式“串珠成鏈”的核心功能,助推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并依托“農業+旅游”“農業+康養”等發展契機,打造以山地運動、森林康養等為主題的生態場景,著力推進三級綠道建設,串聯特色鎮與川西林盤,助力打造“點、線、帶、面”相結合的全域休閑旅游格局。構建“農業景區/園區+林盤+特色鎮”的發展模式。
(四)以人為本,刺激消費擴大內需
消費場景營造是一項構建新經濟、新業態的系統工程,要堅持全局觀念、創新思維和長遠眼光,針對綠道體系吸引的目標消費群體,立足人民群眾實際需求和真實體驗,引入國際前沿消費風尚,吸引名家名人名企名品入駐,構建消費新場景,將“消費流”轉化為“商業流”,形成主題突出、各具特色的差異化協同發展格局,持續抓好“細枝末節”,實現“自我造血”功能。
一是提升消費品質。相關部門應合理規劃,推動綠道傳統商販零售模式向流動性便利店發展,打造主題鮮明、服務便捷的宜人環境,狠抓占道銷售、經營不文明、衛生不過關、油煙噪聲污染等問題,按照統一的形象標識、服務管理、設施配置等要求,推動商業消費向品牌化、連鎖化、智能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同時綜合評估人流量、消費力、場景可行性等,科學設置消費點,增強消費便利度,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二是豐富供給類型。通過創造新的消費業態和消費產業,打造生活消費場景,將綠道消費場景打造成為彭州的一張閃亮名片。在保證一般群眾日常生活性消費需要的基礎上,豐富消費模式,支持發展中高端業態。重點打造“食、游、購、娛、體、展、演、住”等在內的多元消費場景,如游樂消費、民宿消費、運動鍛煉消費、文創項目消費等,提升群眾消費的黏合度;引入有特色的新型體驗式業態,如親子廚房、巴士餐廳、虛擬超市等,補充當前休閑娛樂業態的不足,滿足大眾以休閑、放松、娛樂為主的消費屬性需求,帶來不一樣的消費體驗。
三是延長消費時間。根據商務部關于城市居民消費習慣的調查報告數據顯示,中國人大部分消費都發生在夜間和節假日;因受疫情影響,短途周邊游成為消費新方式,并呈逐步上升趨勢。由此可見,夜間和節假日消費潛能巨大,短途周邊游更是主力軍。綠道消費場景的營造應著眼“本土居民享受”和“外來游客留宿”兩方面,一是打造“夜游+夜宿”的主題場景,形成全方位沉浸式的“夜生活綜合體”消費模式;二是打造綠道特色消費打卡地,穩固“后疫情時代”節假日短途近郊游模式。
參考文獻:
[1]羅疑惠,李淵.郊野型綠道品質、游憩滿意度與健康效益研究——以成都市郫都區郊野型綠道為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06):111-120.
[2] 張小麗,向燕瓊,張竹萍.城市綠道中的道路景觀研究分析——以成都市三環熊貓綠道為例[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19(12):111-113.
[3]胡劍雙,戴菲.中國綠道研究進展[J].中國園林,2010,26(12):88-93.
[4]何徐興.淺析新零售時代下城市特色街區消費場景營造的路徑——以成都市成華區猛追灣市民休閑區為例[J].全國流通經濟,2020(33):3-5.
[5]王潔.城市綠道文化景觀營造策略研究——以成都錦城綠道為例[J].四川建筑,2018,38(06):10-12.
*本文系2021年四川省委黨校調研課題項目“公園城市背景下天府綠道多元場景營造的調查研究——以彭州市為例”(項目編號:DY202104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何洋漪、楊慧,中共彭州市委黨校;李佳,彭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