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應急心理服務體系構建與應急管理心理學研究 *

2023-01-29 11:11:38陳雪峰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心理服務研究

陳雪峰

(1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01) (2 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北京 100049)

1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習近平, 2022)。在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諸多因素中,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頻發使得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增大,公共安全形勢復雜嚴峻,加強應急管理是應對風險和挑戰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治理新常態的重要內容(龔維斌, 2015)。

突發事件不僅威脅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而且是典型的應激源,使個體感受到生理、心理方面的威脅,并由此產生一系列生理、心理或行為反應。許燕(2020)等學者認為,突發事件激活的心理應激反應可以分為兩類:身心性應激反應(psychobiological stress reaction)和社會性應激反應(psychosocial stress reaction)。身心性應激反應體現為突發事件后個體在情緒、認知、行為和軀體功能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應激反應,如恐懼、悲傷、憤怒、抑郁等情緒反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認知偏差、侵入性思維等認知反應,易怒、逃避、敵對、待人苛刻、手機依賴、酗酒或物質濫用等行為反應,以及失眠、胃疼、頭疼、便秘、腹瀉等軀體反應(張亞林, 曹玉萍, 2013)。身心性應激反應直接而迅速,是突發事件影響心理健康的最主要表現。社會性應激反應體現為突發事件后個體和群體在社會心理和行為層面表現出來的應激反應,如政府信任、人際信任、風險溝通、經濟信心、消費行為、歧視行為、社會心態的變化等(陳雪峰, 傅小蘭, 2020)。社會性應激反應不像身心性應激反應的表現那么直接、迅速和直觀,但這類應激反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大、更長遠,干預難度更大。

我國《“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要取得重大進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到2035年,要建立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全面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在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中,應急心理服務體系應是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是保障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應急心理服務體系,需要應急管理心理學研究提供理論和方法支持。

2 我國應急心理服務發展歷程及現實需求

2.1 我國應急心理服務的發展歷程

通常認為我國最早的災后心理危機干預是1994年新疆克拉瑪依大火后開展的心理干預工作(劉正奎 等, 2011)。此后,1998年河北省張北地震、1998年中國南方地區嚴重洪澇災害、2002年大連“5·7”空難等,災害現場都有專業人員開展一線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2003年非典疫情帶來的恐慌、焦慮等心理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趙旭東等(2003)總結了當時的心理服務工作,認為“以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工作者為主的心理衛生隊伍如此大規模地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在我國歷史上尚屬首次”,充分肯定了疫情發生后應急心理服務工作的積極作用,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上活動總體上處于自發的狀態,少有主管部門的主動組織和領導;由于專業人員資源分布不均和受重視程度不同的原因,各地開展工作的水平差異巨大;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傳染病,缺乏系統的理論、技術。”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災后心理援助再次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災后心理援助工作包括開設心理援助熱線、進行災后心理援助人員培訓、利用各種媒體進行災后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派遣專業人員奔赴災區,以及對家在災區的學生、災區轉移到非災區的學生和其他受災人群開展心理援助,開展系列災后心理創傷研究等,特別是探索和總結出災后心理援助的“時空二維模型”管理模式和“心理援助工作站”工作模式(陳雪峰 等, 2009; 劉正奎 等, 2011),并且在2010年“4·14”玉樹地震、“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2016年阜寧風災,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的心理援助工作中有效發揮作用,驗證了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的有效性。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援助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出現一些亂象,特別是大量心理救援隊伍涌入災區開展服務,心理援助者的專業知識技能水平參差不齊(葉一舵, 2009),不少群眾“被迫”接受志愿者的非專業服務甚至導致二次創傷,還有不少群眾填寫了各種問卷卻沒有接受到實質性的心理服務,由此產生反感。中國心理學會聯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于2008年6月20日—21日在北京召開抗震救災心理援助研討會,會上專家提出的第一條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建議就是:心理援助工作急需統一協調和科學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后的應急心理服務工作較之以往有了很大進步。2020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研究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會議上強調,“要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國家衛健委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或多部門發文形式,先后印發9份文件,指導各地規范有序地開展心理干預工作。這是我國首次將心理干預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工作進行整體部署。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等學術組織第一時間發布倡議書,并于2020年2月12日聯合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網絡心理援助服務指南》。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迅速推出《抗疫心理援助熱線工作指南(一稿)》《疫情特殊時期網絡心理咨詢工作指南》《熱線心理咨詢倫理規范(初稿)》《網絡心理咨詢倫理規范(初稿)》等具有權威性、專業性、指導性的文件(賈曉明 等, 2020)。心理學科研和教學機構,以及各地心理學相關學術組織和社會組織,都在通過心理熱線、在線心理咨詢、公益講座、科普文章等方式為抗疫一線提供心理服務和科學支撐。疫情期間,心理自助APP或小程序大量涌現,可以用于情緒監測的可穿戴設備研發也有很大進展,遠程心理服務的應用環境、應用領域、應用方式快速發展(靳宇倡等, 2022)。

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新冠肺炎疫情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個標志性事件,我國的應急心理服務工作在經歷這三次大考的過程中越來越專業化,特別是應急心理服務專業隊伍規模在擴大、心理干預技術和方法在成熟,但應急心理服務的組織實施和干預效果評估等方面進步不大,應急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需求越來越凸顯。

2.2 我國應急心理服務的現實需求

與非典疫情和汶川地震后的應急心理服務工作相比,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我國的應急心理服務已經有了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但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出現諸多亟待完善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法律法規不健全。2007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沒有明確提及心理相關的內容?!吨腥A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應當包括心理援助的內容;發生突發事件后,應當按照應急預案的規定,組織開展心理援助工作。《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提到,對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傷亡人員、應急處置工作人員等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這一處提及內容只強調了個體層面、部分人員的心理服務。2008年7月,衛生部發布《災后不同人群心理衛生服務技術指導原則》,針對災區群眾、災區救援者、災區傷員(住院病人)和災區兒童四種不同人群,主要適用對象是精神科執業醫師及經過認證的心理治療師。2012年國家減災委員會制定了《關于加強自然災害社會心理援助工作的指導意見》,規定了加強自然災害社會心理危機援助的5項具體工作任務。2015年,民政部根據《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和《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發布新版《民政部救災應急工作規程》,其中提到:災情穩定后,開展災害社會心理影響評估,并根據需要組織開展災后救助和心理援助;協調衛生部門做好醫療救治、衛生防病和心理援助等工作;引導專業社會工作組織、慈善組織及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員參與應急救災和受災人員生活救助、心理疏導、情緒撫慰等工作。上述這些政策和文件對應急心理服務工作有部署,但由于缺少規范性和操作性指導,落實情況并不樂觀。新冠肺炎疫情后,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出臺多份應對疫情心理服務的指導性意見,中國心理學會等專業機構出臺多項專業要求和倫理規范,但都不具備強制性,各地落實程度不一。

二是管理體制不明確。應急心理服務需要多個部門配合推進,但由于缺少法律和制度的剛性要求,工作推動力度有限,部門配合程度有強有弱,普遍存在難以有效協同的情況。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各地在短期內開設了大量心理熱線,衛生健康、教育、民政、文明辦、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部門及各類學會、協會等社會組織都在建設心理熱線,但缺少統一管理,存在重復建設、浪費資源的現象。各類熱線各行其是,專業性和服務能力參差不齊。有研究者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427條心理熱線服務現狀進行調查,認為我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下的心理熱線服務需要著力提升人才資源儲備、完善專業人員的督導和培訓體系、規范心理熱線的運行管理、靈活調整服務范圍和目標(李丹陽 等, 2021)。應急心理服務的需要長期存在,但由于管理體制不明確,應急心理服務的指揮協調、經費支持等不能滿足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現實需要。

三是運行機制不暢通。各地應急管理指揮機構、心理服務管理部門缺乏對當地心理服務需求和資源的信息收集和調配,不能及時獲得心理服務隊伍、技術、資源的區域分布等關鍵信息,使得應急心理服務的供給和需求很難有效對接,無法實現分級分類精準服務,也很難實現短期心理危機干預與長期心理援助相結合的系統部署。在歷次大的突發事件后都存在這一情況,即有心理服務需要的組織或個人不知道該向誰求助,社會上大量的心理服務資源不知道通過什么渠道、該向誰提供服務。政府部門之間的災害情報和應急資源能否聯動共享,極大影響政府應急治理的協同效率(樊博 等, 2017),這一問題在應急心理服務領域日益凸顯。

四是科研支持不匹配。應急心理服務的社會實踐中產生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問題,但問題導向的應急心理服務研究很薄弱,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突發事件的心理應激反應、個體心理干預上。以地震災后心理干預的中文文獻分析為例,心理干預技術有心理急救、嚴重事件應激晤談、認知行為療法、眼動脫敏再加工技術、放松技術(呼吸放松、靜坐冥想)等,還有支持性陪伴、積極宣泄等方法,以及借鑒國外心理干預方法,并結合實際創立的針灸療法、書法療法、體育運動療法、融合藏文化與羌文化的復合式文化療法等多種心理干預方法,在心理主要癥狀、干預實施體系、干預主要方法、實踐模式與干預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都有長足進步(楊一 等,2019)。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缺少對開展應急心理服務的組織行為和群體行為的研究,缺少對應急心理服務的效果評估研究,缺少對突發事件應急心理服務經驗和教訓的系統研究,特別是缺少能夠在宏觀層面指導社會實踐的實證研究和理論探索。

3 構建中國特色應急心理服務體系

黨的二十大要求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建設應急心理服務體系的國家需要;我國在過去近三十年積累的應急心理服務經驗和教訓,是建設應急心理服務體系的現實基礎;順應國際應急管理模式發展趨勢、有機融入不斷完善的中國應急管理體系,是建設應急心理服務體系的實踐路徑和核心內容。

3.1 應急心理服務體系構建的實踐路徑

應急管理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社會秩序穩定有序。災難自古就有,人類應對災難的各種嘗試和努力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但是,現代應急管理的理念和社會實踐歷史并不久遠。不同國家基于不同的政治體制和國情背景,各自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應急管理體系,但在應急管理模式的轉變上具有一些共性的時代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從單災種、部門管理模式向多災種綜合管理模式轉變;二是從政府主導的管理模式向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模式轉變;三是從事后應對模式向全過程管理模式轉變;四是從粗放式應急管理模式向精細化應急管理模式轉變(王燕青, 陳紅, 2022; 文宏 等,2019; 鐘開斌, 薛瀾, 2022)。

應急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要順應應急管理模式的轉變,特別是應當爭取成為國家公共管理體系的明確構成,遵循社會治理理念,有機融入全過程應急管理,實現精細化服務。在這一實踐路徑中,最具操作性的任務是將應急心理服務融于全過程應急管理。

應急管理全過程機制的研究已經形成兩階段、三階段、四階段、五階段、六階段、七階段等理論,其中四階段理論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應急管理實踐產生直接影響(張海波, 2020)。四階段全過程應急管理包括減災(mitigation)、準備(preparedness)、響應(response)和恢復(recovery)的循環周期?!吨腥A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把應急管理的全過程劃分為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四個階段,對應急管理實行全過程管理。

對應全過程應急管理,應急心理服務應當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開展應急心理準備、應急心理響應、應急心理處置以及事后評估與改進等工作,主動預防和科學應對突發事件帶來的心理影響,減少由此造成的個人、家庭和社會損失,維護心理健康和社會穩定。應急心理服務體系則是針對突發事件的心理影響,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多元參與、精準服務的體系,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應急心理服務需要,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3.2 應急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

當前應急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是融入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各個環節,形成應急心理準備、應急心理響應、應急心理處置、事后評估與改進的全過程應急心理服務。

3.2.1 應急心理準備

應急心理準備是指在常態化下做好突發事件應急心理服務的各項準備工作,主要是開展應急心理服務的學歷教育、繼續教育和科學傳播,建設應急心理服務隊伍、研發應急心理服務信息系統、編制應急心理服務預案、做好應急演練。我國正在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陳雪峰, 傅小蘭, 2020; 陳雪峰, 李旭培, 2021),這一常態化下的政府舉措及成果是應急心理服務的重要資源,應當形成有效的對接機制。

3.2.2 應急心理響應

應急心理響應是指突發事件發生后迅速啟動應急心理服務預案,開始應急心理服務,主要包括開展突發事件心理影響評估、應急心理服務資源評估、部署具體的應急心理服務工作。應急心理響應與后續的應急心理處置密切聯系但有區別,應急心理響應更側重全局響應,應急心理處置更側重對突發事件后直接受影響者的一線心理服務。

應急心理響應階段的心理影響評估包括個體層面的心理健康影響評估和群體層面的社會心理影響評估。心理健康評估重點是區分有無心理服務需要、對心理服務的需要類型、需要程度等(楊帥 等, 2011)。社會心理評估重點是判斷突發事件可能帶來的群體層面的心理影響,為信息管理、資源調動、社會動員和疏導社會心態等提供依據(王俊秀, 應小萍, 2020)。心理服務資源評估主要是在心理影響評估的基礎上,根據突發事件發生地所擁有的心理服務資源,判斷需要調集的隊伍和其他物質資源,以供隨時開展應急心理處置。

3.2.3 應急心理處置

應急心理處置是指突發事件后的一線應急心理服務,主要是個體層面的心理危機干預和群體層面的社會心理疏導。應急心理處置是應急心理服務中與受影響者“距離最近”的工作。無論是面向個體的心理危機干預,還是面向群體的社會心理疏導,作為直接對人開展服務的工作,科學、有序是關鍵。應急心理處置應當遵循服從屬地管理(李一行, 陳華靜, 2021)、優先保障生命、堅持專業服務、恪守倫理要求等原則,在進行人群細分、服務需求細分的前提下開展科學、精準的專業服務。

3.2.4 事后評估與改進

事后評估與改進是指在完成突發事件應急心理處置的工作后,對應急心理服務的全過程進行復盤。評估的主要任務,一是明確該突發事件后心理服務的長期需求并制定工作計劃;二是評估應急心理服務專項工作效果,改進工作舉措;三是對應急心理服務全過程進行漏洞分析,評估應急心理服務公共政策實施效果,完善和改進應急心理服務體系。

4 開展應急管理心理學研究

4.1 學科定位

應急管理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與心理學和應急管理現有的任何一門獨立分支學科都不同。應急管理心理學不同于災害心理學?!吨袊蟀倏迫珪ㄐ睦韺W)》(第三版)對災害心理學的描述是:綜合運用各種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疏解、心理放松和心理訓練的理論、方法、技術幫助受災者戰勝困難、順利康復(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總編輯委員會, 2021)??梢钥吹?,災害心理學側重突發事件后個體層面的應急心理處置,這是應急管理心理學的一部分。

應急管理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主要定位是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倫理要求,基于突發事件與心理行為相互影響的作用機制,微觀層面研究突發事件與個體心理行為的相互影響,中觀層面研究應急心理服務中的群體行為和組織行為,宏觀層面研究公共政策和文化在應急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影響,緊密結合應急心理準備、應急心理響應、應急心理處置和事后評估與改進這四個應急管理中的關鍵環節開展應用導向的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推進應急心理服務的專業化、體系化建設。

4.2 研究框架

應急管理心理學的研究目的決定了這是一門應用導向的交叉學科,研究框架可以總結為“一基本二要素三層級四環節”(見圖1),通過應急管理心理學的系統研究,為我國應急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科學支撐。

圖 1 應急管理心理學研究框架圖

4.2.1 “一基本”

“一基本”指“以人為本”。我國應急管理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這也是應急心理服務和應急管理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倫理要求。應急管理心理學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屬性,既要接受科學研究倫理規則的約束,也要遵守心理服務工作倫理和社會倫理道德規范的約束。應急心理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建立專業關系、知情同意、隱私權、保密性、專業勝任力和專業責任,在心理測量和評估中的教學培訓督導、發表研究成果,以及遠程工作、媒體溝通、倫理問題的處理和決策等,都應恪守倫理要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突發事件應急心理服務的很多具體工作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的,這使得個人隱私信息保護和數據的管理、使用、保護和監管成為需要重視的倫理問題。“以人為本”的倫理要求既是科研和社會實踐的基本遵循,也需要不斷開展研究并為完善該領域的立法立規工作提供支持。

4.2.2 “二要素”

“二要素”指突發事件對心理行為的影響和心理行為對突發事件的影響。這兩個要素的相互作用機制,是應急管理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基礎。

突發事件影響心理行為。突發事件作為一種應激源,激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生理系統,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和行為表現,進而誘發復雜的情緒、認知、行為等心理應激反應。對突發事件后受創傷的個體實施專業心理干預,有效應對這些應激反應,一直是研究和社會實踐的重點。突發事件還可能誘發社會性應激反應,表現為一定規模群體共性的社會心理和行為層面的應激反應。心理學的多個分支學科已經對這一過程及其作用機制形成了豐富的研究積累。

心理行為也會影響突發事件。近年來學者們已經認識到自然災害既是自然現象,更是社會現象,往往是人為與自然共同作用導致的結果,但對人為因素與自然災害關系的心理機制的研究很少(黃毅, 鄧志英, 2018)。在事故災難研究中,人因(human factors)是安全心理學、人類工效學、工程心理學等學科的重要研究主題,很多事故災難的原因分析中都會發現人因的影響(劉杰, 田萬方, 2022)。有一些心理因素可能導致群體性心因性事件發生,表現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可能擴大和演變為社會安全事件(吳冰冰 等, 2010)。暴恐事件、鄰避事件等社會安全事件中的心理誘因更為復雜,有些突發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甚至可能就是人的心理行為因素。研究心理行為對突發事件的影響,是主動預防突發事件和做好應急心理準備的客觀需要。

4.2.3 “三層級”

“三層級”指微觀、中觀、宏觀層級的研究。應急管理心理學在微觀層面主要是研究突發事件與心理行為相互影響的作用機制,即前文介紹的二要素的研究,特別是借鑒生理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咨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厘清二者相互影響的生物-心理-社會因素。中觀層面研究應急心理服務中的群體行為和組織行為,借鑒管理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對應急心理服務中的人員選拔和培訓、專業勝任力、團隊有效性、效果評估等開展研究。宏觀層面研究公共政策、社會文化等環境因素在應急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影響,借鑒公共管理學、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分析突發事件可能帶來的長期、持續的社會心理影響,推動應急心理服務的體制機制建設和完善法律體系。

4.2.4 “四環節”

“四環節”指應急心理準備、應急心理響應、應急心理處置和事后評估與改進四個環節。這四個環節的有機銜接,構成了應急心理服務的體系化,即應急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這是當前我國應急管理工作中亟待完善的重要工作,也是當前應急管理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以往的應急心理服務更多集中在突發事件后的應急心理處置,但從有效應對、減少損失、提升專業化和科學化水平的角度來看,應急心理準備、應急心理響應、應急心理處置和事后評估與改進四個環節各有作用、不可偏廢。

4.3 亟待加強的研究領域

應急管理心理學應當堅持應用導向、加強實證研究、重視理論創新。堅持應用導向是指應當從應急心理服務的社會實踐中發現新現象和新規律,在指導社會實踐的同時推進學科發展。加強實證研究是指當前應急心理服務的實證研究集中在個體心理應激反應和心理危機干預領域,對群體、組織、政策、文化層面的研究極少,為數不多的相關研究主要是思辨性質的理論探討,提出的理論假設或模式需要實證研究支持。重視理論創新是指在應用導向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理論、框架、范式進行驗證,推動應急管理心理學從前科學階段進入常規科學階段。具體到研究領域,當前亟待加強以下四方面的研究。

一是心理干預技術的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在借鑒西方心理學理論、范式、方法的同時,“使研究的結果能幫助我們更真切及全面地描述、了解及解釋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楊中芳, 1991)。在心理咨詢和治療領域,幾代中國心理學人在建立本土方法的道路上不懈探索,提出更適合中國文化背景的認識領悟療法、悟踐療法、道家認知療法、意象對話技術等(汪衛東, 李桂俠, 2013)。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認為突發事件后的心理干預應當將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宏觀系統、時序系統中的因素綜合考慮,用以個體干預和指導公共衛生政策和實踐(Eriksson et al., 2018)?!吧?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和社會心理干預等綜合干預方法得到了循證實踐的證據支持(Watson et al., 2011)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機構間常設委員會緊急情況下精神衛生和社會心理支持指南》),但在我國應急心理服務中的研究和實踐很少。

二是新技術研發和相關倫理研究。美國心理學會于2013年發布遠程心理服務實踐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practice of telepsychology),我國學者也推出了《遠程心理服務管理規范和倫理指導原則專家共識》(《遠程心理服務管理規范和倫理指導原則專家共識》擬定專家組, 2019),試圖規范遠程心理服務的發展。新冠肺炎疫情推動了遠程心理服務的發展,公眾的接受度有所增加,機器學習、人工神經網絡、自然語言處理、情感分析、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等人工智能在遠程心理服務中的應用發展迅速,但當前應用技術和程序開發中心理學家參與較少、服務有效性研究很少、個人隱私信息保護等應用監管體系亟待完善(靳宇倡 等, 2022)。這些研究也有助于應急心理服務信息系統的構建。

三是應急心理服務運行機制研究。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政策領域開始接受行為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的引入,通過助推、政策說服等路徑探索更為有效的政策工具(朱德米, 李兵華,2018)。運行機制研究的目的是將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應急心理服務相關的公共管理舉措轉變為建立在經過驗證的科學理論和知識基礎上的更為穩定的政策工具,成為政府公共職能的明確內容。應急心理服務的主管部門、隊伍類型、組織管理、公共資源配置、政策績效評估是主要研究內容。更為具體的學歷教育體系、專業人員的職業資格認證與行業管理、社區和學校等特殊機構的應急心理服務、全社會的應急文化培育等也尚處于研究空白。

四是應急心理服務立法研究。我國已經形成了“統一而又分層次的立法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強調科學立法。如何將應急心理服務納入應急管理法律法規體系,需要開展立法研究,提升心理學智庫研究能力和效果。當前應急心理服務立法研究的重點是遵循立法體制要求,在國家、地方、行政部門立法中逐步推進應急心理服務的法律保障,如在突發事件監測和預警中增加對公眾風險感知的監測和預警,在應急處置與救援中增加對直接受影響人群實施應急心理處置的措施并在應急保障中予以支持,在事后恢復與重建中將個體長期心理援助和群體層面的社會心理服務納入恢復重建計劃。

5 結語

中國的應急心理服務經歷近三十年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已具備構建中國特色應急心理服務體系的現實基礎,并且可以為其他國家應對和解決各自面對的問題提供值得借鑒的經驗。人類社會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模式正在轉變,應急心理服務的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斷發展,這些客觀現實需求為應急管理心理學提供了豐富的研究題目。應急管理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門新興分支學科,在借鑒西方心理學理論、范式、方法的同時,完全有可能建立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學科體系。應急管理心理學應當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應急心理服務體系的現實需求,堅持應用導向、加強實證研究、重視理論創新,用一流的研究成果指導中國的社會實踐,豐富人類的知識積累。

猜你喜歡
心理服務研究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亚洲婷婷丁香| 日韩天堂网|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91人妻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 女人18毛片久久|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欧美高清三区|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日韩久草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91丝袜乱伦|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色综合中文|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手机在线免费毛片|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成人亚洲天堂| 91青青草视频|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91在线视频福利|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激情乱人伦| 亚洲伊人天堂| 五月综合色婷婷| 久草视频中文|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一区|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九九九国产|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一级片免费网站|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伦视频|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亚洲a免费| 成人在线天堂| 色悠久久综合|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久久先锋资源| 欧美a√在线|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亚洲乱伦视频| 久久99国产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欧美激情福利|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国内精品免费|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成一级| av在线人妻熟妇| 亚洲午夜片| 亚洲综合在线网|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91热爆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久青草网站|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