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旭
(浙江教育報刊總社《小學生時代》編輯部 浙江杭州 310000)
書籍是兒童認識世界的橋梁與途徑。讀一本好書如同交一位益友,會對兒童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于兒童來說,如果書中只有單純的文字,那么這位“朋友”未免單調乏味缺少吸引力。且兒童的認知水平普遍有限,這也會使只有文字的書讀起來比較晦澀難懂。當兒童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字含義時,閱讀插圖是兒童可以獨立閱讀之前的重要方式。好的插圖作用有二:其一,插圖可以對文字進行補充說明,且能更容易把兒童帶到內容中,具有很好的輔讀作用;其二,好的插圖需要插畫家投入大量的精力與心力去創作,具有一定藝術水準的插圖包含了豐富的藝術元素與較高的欣賞價值,使書籍更具有欣賞性與收藏性。
插圖在兒童閱讀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在引導兒童審美取向的同時又對兒童的智力開發與認知起到重要作用。優秀的插圖不僅能快速吸引兒童的關注,且具有延展性,會使兒童反復觀賞,長時間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對兒童來說,好的插圖不僅有趣易理解,還可以引發孩子更多的聯想,打開無限的想象空間。數字時代,信息與技術得到了高速發展,如何能創作出符合兒童生理心理特點、引導孩子正確審美的插圖是時代賦予插畫家的使命,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數字媒體得到了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卻嚴重沖擊著傳統紙質出版物的出版與發行。但兒童出版物市場在這種環境下卻逆勢增長。據統計,2015-2020年上半年我國少兒圖書市場份額一直在持續增長。
因此,我國出版社增加了大量的兒童出版選題。隨之而來插圖的需求量也突增,但因國內插圖市場發展正處于萌芽階段,國內高校也缺少相關專業的設置,致使插圖市場層次不一,很多插圖粗制濫造,不能達到兒童基本的審美需求和缺少兒童審美教育意義,其在兒童閱讀中的效能極低。筆者發現,目前插圖市場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在出版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有的出版社為完成出版任務,會降低對插圖的要求,忽視插圖的藝術性。筆者發現,目前多數插圖有著不同層面的藝術缺失,可分為以下幾點。
(1)色彩過于鮮艷。兒童對鮮艷的色彩是敏感的,這源于兒童的視覺發育特點,據研究表明:5-6歲的兒童逐漸可以辨認光譜中的全部色相,并能區分較明顯的色彩明度,但立體視覺功能依然不完善。9歲兒童的立體視覺功能才基本達到穩定,與成年人趨同。因此,有的插畫家就一味的使用高飽和度的刺激色彩,這樣雖可以第一時間抓住兒童眼球,但長時間觀看卻會引起視覺疲勞。
(2)造型比較單一。一張優秀生動的插圖,離不開主體形象的造型設計與塑造?;蛟煨惋枬M形象可愛,或夸張幽默充滿趣味,或充分提煉極具簡約。不管何種,都有適合自己的故事舞臺。但目前市場上的插圖,造型比較單一,很多插圖的形象都以“圓”為主,頭身比基本都是1:1或1:2,插畫家豪不考慮故事內容與形象性格。造型缺少變化,毫無特色。
(3)繪制同種類化?;谟嬎銠C的快捷性與功能的強大性,使用計算機繪制插圖的插畫家越來越多。由于插畫家過于依賴計算機,致使市場上插圖的繪制的手法比較單一,基本都是計算機繪制完成,但單一的繪制手法難以滿足兒童的讀圖需求。兒童需要插圖的表現形式是豐富的、多樣的、鮮明的、對感官具有一定刺激性的。油性材料、水性材料、綜合材料等不同的繪制手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與質感,表達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如果兒童長時間只面對一種繪制手法的插圖,必定會感官麻木,缺少興趣。
(4)細節不夠豐富。在市場經濟下,出版商會盡量壓縮圖書制作周期,這也導致插畫家的創作時間不足。這樣只以速度為前提,以無差錯為標準,以填充版面為任務,不考慮插圖的細節豐富度,必定會缺失童真童趣。成人和兒童對插圖的關注點是不同的,成人更關注整體,兒童則更喜歡關注主體以外的微小細節。作為插畫家,不只是簡單地繪制內容與色彩填充,而應使畫面有更多故事以外的細節,增加畫面的趣味性,幫助兒童打開想象力的大門。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信息資訊更新速度很快,這使插畫家會更快地了解當下插畫風格潮流。與此同時,全球時尚前沿的插圖風格也對中國插圖市場沖擊巨大,中國插圖風格也隨之受到影響。有的插畫家盲目跟風,即使故事的背景與內容不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依然照搬照抄,其插圖與故事內容豪不匹配,也不符合我們的審美習慣,缺少本土文化,使小讀者很難融入故事中,感受不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與精髓。
因市場對插圖的需求量大增,很多插畫家和插畫工作室為趕出版工期和使經濟效益最大化。只追求插圖數量,不考慮插圖質量。更有甚者將草圖、勾線、上色、后期等不同的繪制工序分包給不同的人來完成,以流水線的形式完成插圖繪制。但要知道,插圖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創造,是插畫家個人對文字內容及生活,甚至是人生的感悟,其創作結果應該是極具個人特色的情感表達及藝術表達。在這樣流水線下“生產”出來的“產品”,必定缺少繪制者的創作思想與感悟,其質量不言而喻。
為提高我國插圖水平,并與國際接軌,讓插圖在少兒閱讀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也為了讓插畫家能創作出內容有趣、富有藝術性、符合和引領兒童審美需求的插圖,筆者認為我們的插圖設計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進。
插圖是一種視覺藝術的創作,作為現代設計的一種形式,插圖極具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越是藝術性強的插圖,表達的情感就越強烈。
(1)色彩上多調試。具有較高藝術性的插圖離不開合理的色彩搭配,蒙臺梭利說過:“成人認為兒童只會對那些艷麗的東西、明亮的顏色和震耳的聲音感興趣,這些強烈的刺激的確能吸引兒童的興趣,我們也都注意到了兒童會被歌聲、鐘聲、迎風招展的旗幟或明亮的燈光所吸引,但是這些強烈的吸引是外在的、暫時的,這些刺激會轉移兒童的注意力。這種以激烈的方式喚醒兒童的感覺的方式有效,但是兒童很快就會對產生這些刺激的事物視而不見[1]?!笨梢?,插圖不能一味地追求色彩艷麗。較好的插圖色彩不僅要明亮柔和,更要對色彩的明度、亮度、色調、飽和度等進行處理,做到最佳搭配,以保證視覺上的舒適度。這樣也利于兒童長時間反復觀賞。
(2)造型上多創新。造型即插圖藝術中的形象設計與構造,或寫實或抽象,或概括或夸張,其形狀、比例以及點、線、面的使用都是有規則可循的,需要接受專業的美術訓練,不是隨意的涂鴉。優秀的形象造型設計需要插畫家認真揣摩人物(動物)性格,了解故事背景,不斷地嘗試、打破,是在一次次的修改與否定中凝練出的藝術結晶。成功的形象造型設計可以抓住讀者的視線,激發閱讀興趣與欲望,易于讓讀者融于特定的感情氛圍之中。
(3)材料和手法上多突破。優秀的插圖創作不應拘泥于材料和手法,不同的材料和手法同樣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兒童繪本插圖被公認為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是插畫家精心繪制而成。筆者就當當網暢銷的300本繪本作為調研對象,發現更多的插畫家會使用各類的綜合材料或傳統水性材料來創作插圖,而單一使用數碼繪制的插畫家占比很小。

當當網暢銷繪本插圖創作材料使用情況
縱觀當今國際主流插圖,插畫家們不再局限于某一風格,他們打破只使用一種材料的方式,為達到創作效果,廣泛地使用各種材料和手法,使插圖的藝術感染力和想象空間成倍遞增。如意大利插畫家貝婭特麗絲·阿勒瑪尼婭,她的作品就的使用了彩鉛、舊報紙、布料等不同材料去繪制和拼貼。她的藝術創作過程更像一場實驗。她敢于借由不相融的材料、活潑跳躍的排線、大膽的色彩對比和零碎的小玩意,去講述童年幻想的瑰麗與神秘,對她來說,創作規則視乎并不存在[2]。目前還有很多插圖家不只突破材料上的使用,也會在技術上加以突破,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如數碼技術與傳統手繪相結合、傳統版畫技術與現代印刷技術相結合等。可見,插畫家不應被材料和手法所局限,而應多嘗試,不斷探索新媒介,創造更多可能性。
(4)視角上向兒童靠近。畢加索曾說過,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優秀的插畫家必定是會打破成人的思維模式,以兒童的視角看世界,他們會敏銳地觀察生活,以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目光審視周圍的一切并加以記錄。他們會充分信任孩子和崇拜孩子,會與孩子共情,成為孩子心聲的最佳代言人。畫插圖不難,難的是要畫出細節豐富且具有童真童趣的插圖。插畫家應當把兒童的審美心理和接受心理作為創作前提,打破常規固有的思維模式。這樣創作出的插圖才能符合兒童的審美需求、引導孩子去感知世界、欣賞美。
隨著數字媒體的日益發達,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為插畫家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途徑,插畫家可以通過更多渠道了解時尚前沿的插圖風格,參看插圖大賽得獎作品,并了解知名插畫家的創作手法及理念。雖然時尚前沿的插圖風格有其特色,但這并不意味單一的“復制”或“模仿”。中華文明璀璨,我國的插圖發展歷史久遠,例如被改編成動畫的敦煌壁畫《九色鹿》和人們熟悉的《清明上河圖》都是用圖畫講故事。據《2021年全國新書市場報告(1—10月)》(簡稱:《報告》)顯示,少兒繪本類新書中,中國原創圖書占到54.81%的品種,為該類書籍貢獻67.17%的碼洋。

少兒繪本類新書中,中國原創圖書占比
面對我國少兒原創圖書數量的增加,插圖該如何做到保質保量且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呢?筆者認為,應該深挖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特色,用我們的歷史積淀去探索藝術元素的多元性。魯迅曾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才能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我們應該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注重傳統文化的弘揚,從中找到富有中國特色的插圖設計之路。
圖書的出版離不開編輯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編輯是圖書出版的主導者也是服務者。編輯要打好堅實的專業基礎,這不單指文字方面,也指審美方面。很多編輯只關注文字編輯和稿件溝通,對美術專業和插圖鑒賞能力重視度不高,這導致圖書缺少嚴格的插圖把關人。編輯需要提高美術專業能力與藝術修為、能辨別插圖的優劣、能指出插圖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恰當的修改意見、能了解當下插圖流行趨勢與兒童對插圖的審美需求。同時,編輯也是出版矛盾元素的調和劑,編輯應為插畫家盡量爭取充足的創作時間,使插畫家有時間追求插圖的藝術性與童真童趣,按質、按量的完成工作。只有編輯對圖書的內容及質量有著全方位的把控,才能為兒童讀者們甄選出優秀的插圖,也只有高質量的插圖才能提高插圖在少兒閱讀中的效能。
插圖對于兒童刊物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何提高插圖在少兒閱讀中的效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筆者認為,除圖書編輯需提升自我專業能力,成為復合型人才外,插畫家們也要不停地探索與創新,創作出既符合兒童審美需求,又具有本土文化特征與民族特色的插圖。數字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插圖任重道遠,筆者將會在現有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