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毅,王勉,吳東妮婭,郭昕▲
(云南省昆明市精神病院 a.精神科,b.醫技科,云南昆明 650101)
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精神思想與現實社會脫離,在意志過程、認知過程以及情感過程上呈相互不協調的綜合癥狀[1]。精神分裂癥的發病原因非常復雜[2],目前醫學上尚未明確該病的發病原因,現有大量研究提出“神經發育障礙假說”以及“神經毒性假說”等,但具體機制依然沒有明確[3]。在臨床病理學研究中,多集中于多巴胺能及谷氨酸能神經遞質上[4],使用的抗精神類藥物也多通過緩解神經遞質的不平衡而起作用,雖然有少部分患者通過標準化藥物進行治療,但是效果仍然不理想,且預后較差。第二代抗精神病類藥物在臨床治療上使用越來越多,但對于難治性精神分裂癥仍然是一項艱巨的挑戰[5]。臨床研究發現,伴有精神分裂癥的患者存在免疫力異常[6]。因此推測機體內免疫功能的異常很大可能與精神分裂癥的發生及發展有著密切關聯[7]。而細胞因子中的白細胞介素是免疫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直接參與免疫過程中,促使炎癥因子發揮多種生物學功能。中醫記載中無精神分裂癥這一病名,根據其臨床發病癥狀,歸于中醫的“癲癇”癥。針灸治療作為一種常用的中醫輔助療法,現已被臨床廣泛應用于精神類疾病的治療中[8]。因此,本研究從細胞因子角度對針灸治療精神分裂癥進行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藥物組(30例)和針灸組(30例)。藥物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22~50歲,平均(31.67±5.68)歲;病程1~35個月,平均(12.57±3.21)個月;受教育年限(15.21±5.58)年;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患病標準≥60分,分值越高表明病情越重,其中70~79分12例,80~89分10例,90~96分8例。針灸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21~50歲,平均(31.54±5.79)歲;病程1~35個月,平均(12.51±3.14)個月;受教育年限(15.58±5.47)年;PANSS評分,70~79分11例,80~89分11例,90~96分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PANSS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疾病診斷標準,依據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PANSS總分≥60分;③治療前至少3周內未用抗精神病類藥物;④病程1~40個月;⑤治療前3周內無機體感染史、對藥物無過敏史、內分泌系統性疾病以及激素治療史;⑥所有患者及家屬知情本次研究意義,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②伴有軀體障礙患者;③個人原因或其他原因不能堅持本次研究或中途退出者。本次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并批準(倫理號:2019LLSC-01)。
1.2 方法所有入組病例在研究開始后均給予阿立哌唑(成都大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117)治療,劑量從每天5 mg qd起始,2周內增加劑量至每天20 mg qd,隨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和不良反應調整劑量,持續用藥8周,期間允許單次少量給予艾司唑侖緩解焦慮、改善睡眠,每次不超過4 mg,因單用阿立哌唑治療效果不佳需要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或變更治療的退出研究。藥物組采用常規抗精神病類藥物如阿米替林(每次量30 mg,早中晚各一次,根據患者療效及對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適量增減,平均每日劑量頂值150 mg)進行治療;針灸組在藥物組的基礎上增加針灸治療,選取太沖、百會、足三里及關元4個穴位。具體方法,①太沖穴:采用直徑為0.30 mm,長度為54 mm毫針,在足背第1趾跖關節后,第1、2跖骨之間,由第1、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處,從足背下直刺目與足背成90°,斜刺,向上,施以提插捻轉瀉法,進針0.5~1寸;②百會穴:正坐或仰臥位,在頭部后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取穴或在頭頂部正中凹陷處取穴,采用直徑為0.30 mm,長度33 mm的毫針,沿皮下向后斜刺,與頭皮成45°,施以提插捻轉瀉法,平刺0.1~0.3寸或針刺0.5~0.8寸;③足三里穴:位于膝蓋前外側下方凹陷處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的位置,采用直徑0.30 mm,長度54 mm毫針向足尖方向斜刺,以提插捻轉瀉法可進針2~3寸;④關元穴:位于肚臍下3寸,采用直徑0.30 mm,長度54 mm的毫針,施以提插捻轉瀉法,進針深度在1寸左右;以上4個穴位均留針20 min,每周針灸3次,7 d/療程,共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及評判工具①比較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以及PANSS評分。BPRS合計18條項目,分為5類因子:思維障礙、敵對猜疑、缺乏活力、激活性以及焦慮憂郁,每條項目均采取7分制,7分代表極重度、6分代表重度、5分代表偏重度、4分代表中度、3分代表輕度、2分代表很輕或可疑、1分代表無癥狀。PANSS合計30條項目,其中包括陰性癥狀7項、陽性癥狀7項、一般精神病理16項以及附加項目3項(附加3項未計入總分內);每條項目均采取7分制,7分代表極重度、6分代表重度、5分代表偏重度、4分代表中度、3分代表輕度、2分代表極輕度、1分代表無。PANSS≥60分患者納入本次研究。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治療副反應量表(TESS)評分,合計34項,歸納為6組:行為的不良反應、神經系統反應、實驗室檢查、心血管系統、自主神經系統以及其他。每條項目均采取4分制,4分代表重度、3分代表中度、2分代表輕度、1分代表極輕。③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清中IL-2、IL-6水平變化,所有研究對象均在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4 ℃3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層血清,-70 ℃冰箱保存待測。試劑盒購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科技開發中心放免研究所,操作嚴格按說明書進行。

2.1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4周、8周后的BPRS評分及PANSS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BPRS評分、PAN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針灸組治療4周和8周后BPRS評分、PANSS評分明顯優于藥物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4周、8周后的BPRS評分及PANS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4周、8周后TESS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TE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針灸組治療4周和8周后TE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4周、8周后TESS評分比較(分,
2.3 治療前和治療4周、8周后血清IL-2、IL-6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和治療8周后的IL-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IL-6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和8周后的IL-6水平與治療前比較明顯降低(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和治療4周、8周后血清IL-2、IL-6水平比較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疾病負擔嚴重、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的常見重性精神疾病,其終生患病率約1%,有證據表明精神分裂癥存在免疫激活和炎癥綜合征,細胞因子(cytokine,CK)介導的免疫功能紊亂在精神分裂癥的發病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存在密切的關聯[9]。由于精神分裂癥的發病機制復雜,至今臨床尚未發現與其有關的特異性基因。
近年來,白細胞介素與精神分裂癥關系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國內相關研究證實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IL-6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者[10]。國內有研究證實,針灸對衰老模型大鼠的IL-2、IL-6含量有顯著影響。IL-2與IL-6等細胞因子是直接參與炎癥反應與免疫的多效性因子,于中樞神經細胞以及外周血細胞中均可發揮作用。無論是外周或中樞細胞因子的異常都能夠引起精神的行為異常發生,如睡眠障礙、運動遲緩、痛覺過敏、體重減輕、性欲減退以及社交退縮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常伴有多種細胞因子的過度分泌[11]。LICINIO等[12]通過研究發現,首發未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血清和腦脊液 IL-2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者,他們推斷中樞 IL-2水平的升高可能有助于多巴胺能的神經傳遞而導致了思維障礙。早在晉、隋、清代諸多中醫醫家都描述過患者言語錯亂、悲思恍惚、啼笑驚走、終日閉門獨居、行為離奇、口中喃喃、情感變化莫測、思維荒謬、脫離現實環境的特點。中醫針灸對神系統具有多靶點綜合調整的作用,通過針刺頭部特定的刺激區能實現對神經系統功能的雙向調節,改善神經遞質的釋放而實現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13]。諸多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癥是因為腦內內體部位去甲腎上腺素相對不足或者是腦內5-羥色胺(5-HT)機能低下導致,當患者出現全身應激反應失調時則表現為精神分裂癥或抑郁癥。故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癥和肝失疏泄證共同的病理基礎,因此從“調肝”治療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本研究以調補肝腎、開竅醒神、健脾益胃等立法,以針灸太沖穴、百會穴、足三里穴治療精神分裂癥。太沖為肝之原穴,與內關同名經配穴,加強平肝之功;與合谷相配為“開四關”,可祛風通絡止痛;百會,別名“三陽五會”,《采艾編》有云:“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說明百脈交會于此,百脈之會,百病所主,具有醒腦開竅、安神定志、通督定癇之功;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的下合穴,《素問·痿論》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此穴多氣多血,針刺此穴可利關節、解痙,與豐隆合用則加強豁痰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BPRS評分、PANSS評分比較差異不明顯,針灸組治療4周和8周后BPRS評分、PANSS評分明顯優于藥物組,表明針灸治療能夠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狀態。通過TESS評分顯示,兩組治療前TESS評分比較無差異,針灸組治療4周和8周后TE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針灸治療安全性更高,無不良事件發生;治療4周和8周后血清IL-2、IL-6水平結果表明,針灸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炎癥水平,與上述研究結果相吻合。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和炎癥因子IL-2、IL-6的表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