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平,居艷娟,陳琥,孫小勇,王飆,郭迪斌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a.風濕免疫科,b.中醫科,江西贛州 341099)
痛風是一組嘌呤代謝物紊亂引起的尿酸鹽沉積性炎性疾病,好發于男性,嘌呤代謝長時間異常,機體內的血尿酸增加,使得尿酸鹽晶體在關節及其周圍組織沉積,軟骨基質出現小裂縫,極易引起痛風性關節炎等[1]。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是指患者的關節疼痛癥狀發作頻率明顯增加,且病情不能痊愈,長時間處于反復發作的情況下,會嚴重損傷關節組織,導致患者出現關節纖維化,使患者活動受限,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2]。痛風最核心的治療是堅持長期降尿酸治療,但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病人在降尿酸過程中仍反復出現痛風性關節炎發作,臨床上對于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暫無特效藥,常用治療手段是采用西藥抑制患者關節炎發作,比如非甾體消炎藥和激素等,塞來昔布作為一種常用的非甾體抗炎藥,具有消炎鎮痛的作用,胃腸道副作用相對較小,可以一定程度的緩解相關癥狀,但長期使用仍易出現胃腸道及肝腎功能損害等[3]。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痛風性關節炎逐漸獲得關注,本病為中醫學“痹癥”的范疇,主要病因是由于肝脾虧虛、脈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出現以肌膚、筋骨、關節酸痛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病癥,治則活血祛瘀、強筋健骨[4]。仙靈骨葆是由淫羊藿、丹參等制成的藥物,諸藥合用能促進受損關節軟骨重建、修復,抑制炎癥因子釋放,減輕關節局部炎癥,緩解關節疼痛,促進受損關節修復,延緩病情發展[5]。本研究主要觀察仙靈骨葆聯合塞來昔布治療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
1.1 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進行治療的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男40例,年齡33~68歲,平均(47.53±5.19)歲,病程5~10年,平均(7.49±1.28)年;實驗組患者男40例,年齡34~69歲,平均(47.62±5.11)歲,病程5~9年,平均(8.18±1.5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同意開展本研究。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西醫診斷標準符合曾小峰的《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6];(2)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3)有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病史;(4)經X線檢查可見關節邊緣骨質周圍有硬化情況;(5)痛風病程有5年及以上且伴隨有血尿酸升高;(6)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1)藥物過敏患者;(2)其他原因導致的關節炎患者;(3)伴有其他器質性嚴重疾病患者;(4)依從性差,配合度極低且中途退出實驗者;(5)患有精神疾病者;(6)近期有參加其他藥物或者臨床實驗的患者;(7)晚期關節炎癱瘓者。
1.3 治療方法(1)對照組。堅持每日口服非布司他(杭州朱養心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10,規格40 mg×28片),每日一次40 mg,直至尿酸降低至360 μmol/L及以下。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口服塞來昔布(輝瑞制藥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72,規格0.2 g/粒),每次200 mg,每日2次,關節炎緩解后停用。(2)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仙靈骨葆膠囊(廠家:國藥集團同濟堂貴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337,規格0.5 g/粒),1.5 g/次,每日2次,持續口服24周。
1.4 觀察指標(1)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分別對兩組患者的關節疼痛度、腫脹程度、活動度進行評分,分為重度10分,中度6分,輕癥4分,無癥狀0分,分數最低0分,最高30分。(2)治療前后患者體內尿酸(Uric acid,UA)、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取患者凌晨空腹時的外周血3 mL,3500 r/min離心速率進行15 min的處理,靜置5分鐘,其上層血清保存在冷凍冰箱中待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試劑盒廠家:上海乾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血清中的UA,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BS-390)檢測血清中CRP。(3)中醫臨床總有效率[7]:①關節腫脹完全消失,完全可以正常活動,尿酸水平正常為痊愈;②關節腫脹基本消失,基本可以活動,尿酸水平基本正常為顯效;③關節腫脹稍微減輕,基本不能活動,尿酸稍微降低為有效;④臨床癥狀無任何改變甚至更嚴重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內尿酸、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中的UA和CRP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降低(P<0.001),兩組患者治療后尿酸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CR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內尿酸、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2.3 兩組中醫臨床總有效率的比較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中醫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飲食生活的不斷改變,高嘌呤類食物越來越流行,導致痛風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漸呈年輕化趨勢[9-10]。痛風主要致病機制是由于尿酸鹽沉淀在關節囊腫,關節內的韌帶產生嚴重炎癥反應,引發關節紅腫脹痛,對患者的日常活動造成影響[11]。慢性痛風性關節炎作為一種常見的代謝疾病,多發于中老年男性,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劇烈疼痛和畸形,治療時間過長,患者情緒變得越來越焦躁甚至抑郁,且隨著疾病的進展,還可能引發心肌梗死等嚴重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12]。
目前,傳統西藥廣泛采用非布司他降尿酸治療,在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比如塞來昔布等治療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具有抗炎鎮痛的效果,短期服用副作用小,但是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病人,關節炎呈反復發作表現,需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且停止服用藥物后還極易復發,長期服用仍易造成胃腸道及肝腎功能損害[13]。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堅持非布司他降尿酸達標治療,對照組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采用塞來昔布抗炎止痛治療,雖然可以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但是效果欠佳,關節炎癥狀易反復,單一藥物具有局限性,還極易引起患者消化道出血,因此,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來治療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緩解關節炎癥狀。
中醫認為痛風總屬“痹證”范疇,痛風病名首見于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論》,病因為風、痰、濕、瘀。《素問·痹論篇》中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現代中醫認為本病在于先天稟賦不足,多飲酒,致脾腎虧虛,水液代謝障礙,濕濁之邪內盛,久而尿酸濁毒,日久化瘀,凝結關節至經絡阻滯,關節腫痛,日久痛風結節,因此,治療痛風性關節炎主要以祛瘀化濁、健脾和胃為主[14]。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UA和CRP均低于治療前,實驗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和CRP低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關節炎臨床癥狀,降低炎癥因子,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主要原因是由于仙靈骨葆膠囊主要成分是淫羊藿、續斷、補骨脂、地黃、丹參和知母,可以滋補肝腎、止疼健骨。其中淫羊藿具有祛風濕、補腎壯陽的功效;續斷可以活血強筋、鎮痛通絡;補骨脂可補腎助陽,活血強筋;地黃涼血解毒、益精填髓;丹參可活血化瘀,解毒鎮痛;知母可滋陰潤燥,清熱益氣;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強筋之效。
綜上所述,采用仙靈骨葆聯合塞來昔布治療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具有臨床可行性,與西醫比較,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減輕臨床癥狀和減弱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