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新 崔育菡
(中國人民銀行通化市中心支行,吉林通化 134001)
本文選取涉農貸款、農業保險發展等情況來描述目前吉林省鄉村振興金融支持現狀。
本節選取2012年至2021年涉農貸款余額、增長率等指標反映吉林省整體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深度和力度。吉林省各項貸款從2012年的9270.5億元到2021年24609.8億元,增長了2.7倍,涉農貸款從2012年的2660.32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5521.9億元,增長了2.07倍,增長幅度高于各項貸款增長。可見吉林省金融在發展鄉村振興方面支持力度較大。
2020年,吉林省財政廳結合吉林省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關于加快吉林省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其目的在于通過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加強財政貼息管理等方式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吉林農業保險模式。吉林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2012年的8.83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7.12億元,增長近4倍,農業保險賠付支出由2012年的5.02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0.76億元。可見吉林省農業保險發展迅速,體現吉林省保險公司對農村居民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在不斷優化。
本文運用DEA模型分析吉林省各地市鄉村振興金融支持效率,為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提供決策參考。
本文結合既有研究資料以及數據可得性,以生產法為指標基本選擇方法,以反映各地區金融規模為原則,選取指標變量如下:

表1 金融支農效率DEA模型投入產出指標
樣本數據選取方面,本文選取吉林省下轄9個地市2012年至2021年十年間金融機構相關支農數據,數據來源為《吉林省統計年鑒》(2012—2021)、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2—2021)、《各地市統計年鑒》(2012—2021)、EPS統計數據庫等。本文運用MaxDEA7.0軟件對投入產出指標進行分析得出吉林省9個地市2012年至2021年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效率值。
1.BBC模型原理
DEA—BBC模型是假定規模報酬可變的前提下,度量鄉村振興金融支持效率的一種方法。其表達式

2.測算結果及分析
(1)綜合效率分析。本文運用綜合效率測算值來衡量金融資源配置對鄉村振興發展是否處于最佳匹配,如下表所示:
本節將數據分為2012—2016、2017—2021兩個時間段分別進行具體分析。由表2可知,2012年至2016年吉林省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綜合效率平均值為0.83。具體來看,遼源市、松原市5年間綜合效率均達到最優點,說明金融資源配置合理。長春市有4年的綜合效率達到最優狀態,四平市有3年的綜合效率達到最有狀態,可見金融支農水平較高。從各地市5年的綜合效率的均值來看,最大值為0.84,最小值為0.82,可見這5年各地市金融支農效率相當。2017年至2021年,吉林省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綜合效率平均值為0.76,5年綜合效率均為1的增至3個地市,分別為長春、遼源和松原,其中遼源和松原2012年至2021年綜合效率均為1,表明其將更多的金融資源傾向三農的同時集中更多的力量發展鄉村振興。延邊州、通化市、白山市和白城市綜合效率值均低于平均值,反映出金融服務三農的力度不足。

表2 吉林省9個地市2012—2021鄉村振興金融支持綜合效率值
(2)純技術效率分析。本文運用純技術效率用來衡量農村金融內在因素與金融主體的管理水平。
如表3所示,全省純技術效率貢獻率較高,各地市的純技術效率在0.56—1.00之間,其中長春市、吉林市、遼源市、松原市、四平市連續5年技術效率值為1,長春市、遼源市、松原市連續10年技術效率值為1,均處于有效狀態,表明這些地市對金融投入規模和結構的管理能力不斷提高。10年間,白城市、延邊州技術效率較底,說明這些地市在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建設的信貸投入、人員配備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改進空間。

表3 吉林省9個地市2012—2021鄉村振興金融支持純技術效率值
(3)規模效率分析。規模效率代表吉林省金融機構資源投入是否處于最有狀態。
根據表6所示,規模效率在2012年至2021年均為1的有松原市和遼源市,整體來看,吉林省各地市的規模效率在0.71至1.00之間,規模效率較高,表明吉林省金融機構資源投入側重于對三農發展。但其中延邊州和通化市規模效率值相對較低,說明這些地市投入的結構分配不夠合理,存在投入過量資源浪費的問題,建議延邊州、通化市金融機構可減少支農網點數等措施提升金融支持效率。

表4 吉林省9個地市2012—2021鄉村振興金融支持規模效率值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整體鄉村振興金融支持效率未達到總體有效,轄內9個地市金融支農效率不平衡,部分地區金融資源未體現對“三農”有效的支撐作用。本文根據研究結果,在政策引導、創新服務、資金配置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議:
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是影響吉林省鄉村振興金融支持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應根據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結合其自身抗風險能力等因素綜合建立差異化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體系,其中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等中小型金融機構應繼續立足服務“三農”“小微”定位,下沉服務中心,延伸農村鄉、鎮觸角,通過不斷創新金融支農產品、升級金融支農服務,科技賦能金融支農效率等方式,將信貸資源投放重點向農戶、農企傾斜,基于中小型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較差,存款來源單一等劣勢,建議人民銀行可以通過投放支農再貸款、降低存款、拓寬再貼現等方式助力激活金融機構可用資金,降低機構資金成本,幫助農戶、農企拓寬融資渠道,打通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對于大型國有銀行,基于其抗風險能力較強,可以將信貸資源著重傾向于農村基礎設施等資金需求大、期限較長的項目,通過建立差異化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體系,實現金融資源有效分配,彼此填補不同類型金融機構資金鏈條缺陷,實現金融支農功能互補、互相協作,整體增加農村金融服務能力水平。
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是增加金融機構信貸資源向“三農”領域傾斜的重要方式,基于吉林省是農業大省,應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提高機構閑置資金的使用效率,針對機構放貸款時農戶、農企缺少抵押物問題,可以創新運用農戶集體聯保等方式,提升農戶信用融資能力,針對部分機構存在創新產品審批時間較長,造成產品對接發放與審批時間不匹配情況發生,針對這種情況,建議監管部門縮短創新產品審批時間,對于金融機構針對“三農”開發的金融產品,應基于相應激勵政策,增加金融機構開發創新產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信息不對稱也是造成金融資源浪費的原因之一,針對信息不對稱問題,建議政府部門應建立“三農”金融信息服務平臺,整合鄉村融資需求,在農戶、農企等有小額信貸需求時,金融機構可以在平臺上及時掌握信貸需求,實現農戶、農企信息交互平臺,在平臺上實現快速放款。對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大額資金需求是,金融機構參與者可以通過平臺制定同一投資方案,協調各方利益,實現信貸資金效用最大化,整體提高信貸資金配置的使用效率,對農村優質企業提供更多的金融資源的支持,為吉林省振興建設提供長期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