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暢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51)
當前,洗錢風險管控視域下尚未對“非居民”與“居民”劃分進行標準限定,而國際私法、外匯管理、稅收管理領域在劃分上存在三種不同標準。
依據國際私法管轄權規則,國際私法中對跨國犯罪的管轄權屬劃分原則有屬地管轄原則、屬人管轄原則、“最低限度聯系”標準。
基于IMF的國際收支統計辦法,外匯部門對“非居民”的認定采用經濟利益中心的居民原則。國際收支申報中對“非居民”身份的劃分標準為:機構按照注冊地國家或地區確定居民和非居民身份。個人按照個人有效身份證件確定居民和非居民身份。
基于CRS金融信息全球透明化的新規則及我國新個稅法對中國稅收居民身份認定規則的調整,稅務部門對“非居民”認定的首要前提是判定自身的稅收居民身份。
在客戶風險管控方面,風險管控要求高。一是涉及“非居民”客戶的風險等級不能由系統自動評定,必須有人工評級參與;二是不能將“非居民”客戶風險等級直接定為低風險。
在客戶交易監測方面,報送起點金額低。涉及“非居民”款項劃轉的大額交易報送起點為20萬元人民幣或等值1萬美元,而不涉及“非居民”時的報送起點為50萬元人民幣或等值10萬美元。
由于反洗錢領域對于“非居民”客戶的劃分標準不清晰,義務機構在涉及“非居民”客戶的反洗錢履職效果不佳。
1.認識上有誤區。一方面,很多一線反洗錢工作人員和業務人員認為相對于全量客戶而言,“非居民”客戶量少,對整體經營與洗錢風險影響小。另一方面,對“非居民”客戶采取差異化的管理措施,需要義務機構更新系統、完善制度、優化盡調方法,部分義務機構缺乏對“非居民”客戶進行差異化管理的主動性。
2.標準上有差異。通過日常監管和調研發現,當前義務機構在劃分客戶是否為“非居民”的標準有差異。如下表所示,針對屬于“非中國國籍,在中國繳稅,但未取得永久居留證”的自然人客戶,如客戶符合年內在中國境內居住滿180天,需要繳納個稅,屬于中國稅收居民,但尚未符合連續繳稅三年等獲得永久居留權資格?;贗MF標準將其認定為“非居民”,基于CRS標準認定為“中國稅收居民”。針對屬于“注冊地不在中國境內,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非自然人客戶,基于IMF標準將其認定為“非居民”,基于CRS標準認定為“中國稅收居民”。

images/BZ_72_236_502_2240_565.png非中國國籍,在中國繳稅,但未取得永久居留證中國公民(常住國內) (常住國外) 港澳臺居民 非中國國籍,有中國永久居留權中國公民非中國國籍,也不在中國繳稅外匯標準 居民 非居民 非居民 居民 非居民 非居民稅務標準 中國稅收居民 非居民 非居民 中國稅收居民 中國稅收居民 非居民外匯標準與稅務標準“非居民”的認定比較(非自然人)注冊地不在中國境內,實際管理機構不在中國境內,但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但有來源于中國境內所得境外法人的駐華機構注冊地在中國境內注冊地不在中國境內,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在華國際組織(外交部 網站查詢)、國際組織駐華機構、外國駐華使領館中央銀行、金融機構或者在證券市場上市交易的公司及其關聯機構其他境外法人的駐華機構外匯標準 居民 非居民 非居民 非居民 中國居民 中國居民稅務標準 中國稅收居民 中國稅收居民 中國稅收居民
雖然當前制度中包含對于“非居民”客戶相關履職要求,但由于對“非居民”客戶定義不清晰、劃分標準不明確,導致反洗錢監管存在困難。
1.監管標準難確定。以依據《金融機構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評估及客戶分類管理指引》對義務機構的客戶風險管控工作進行監管為例,法規要求涉及“非居民”客戶的風險等級不能由系統自動評定,必須有人工評級參與;不能將“非居民”客戶風險等級直接定為低風險。但關于“非居民”的定義與劃分標準不明確,難以確定是以《個人稅收聲明》確定還是以身份證件信息確定客戶的“居民”或“非居民”身份。
2.監管問題難認定。以依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有關執行要求的通知》對義務機構客戶交易監測工作進行監管為例,涉及“非居民”的款項劃轉報送起點為20萬元人民幣或等值1萬美元,而不涉及“非居民”時的報送起點為50萬元人民幣或等值10萬美元。但由于“非居民”定義不清,導致在日常監管中對涉及類似客戶交易監測和報送標準不清,大額交易報送問題難以認定。
隨著國際形勢和監管局勢的變化,反洗錢工作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當前反洗錢工作承擔著國際司法合作、跨境金融監管,甚至是國際金融治理等重要使命。建議將符合CRS標準的“非居民”客戶和IMF標準的“非居民”客戶均納入反洗錢領域的“非居民”客戶進行風險管理和交易監測。
建議人民銀行反洗錢部門與外匯、稅務部門加強合作。一是共同研判“非居民”客戶洗錢風險,加強對“非居民”客戶洗錢風險特點的聯合分析,預判并高效指導義務機構精準防控“非居民”客戶的洗錢風險。二是規范數據采集標準,加強各渠道數據信息的映射,推動義務機構完善數據統計和共享機制。三是加強對義務機構“非居民”客戶管理情況的聯合監管,督導機構管理“非居民”客戶。
義務機構應加強各內設部門的合作,規范數據標準,實現各業務系統內客戶數據的高效鏈接和聯動校驗,便于各渠道客戶信息的整合。規范標準、加強信息共享、提高數據信息化能力。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將業務部門采集的相關信息納入到反洗錢系統,作為客戶洗錢風險管理和交易監測分析的原始素材,提高“非居民”客戶洗錢風險的管理效果。
反洗錢主管部門應加強對“非居民”客戶洗錢風險管理的監管。充分了解義務機構“非居民”客戶的開戶和管理情況,并通過約見談話、監管走訪等方式對“非居民”客戶管理情況實施專項監管。在執法檢查中,將義務機構涉及“非居民”客戶的反洗錢義務履行情況列入檢查方案。